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水溶液电导率与三峡库区底泥氮磷释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三峡库区底泥总氮、总磷(TN、TP)释放特性研究,分析了水溶液电导率对底泥TN、TP释放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水溶液的电导率在257~2 012μs/cm范围内,对底泥TN、TP释放的影响曲线.同时说明了三峡库区底泥TN、TP对库区水质存在的危险性,为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珊溪水库总库容18.24亿m3,水面面积35.4 km2.主库区营养物质浓度不高,部分支流回水区稍高.2010年入夏后库区藻类异常繁殖,部分支流回水区反复发生蓝藻水华.从水生食物链、营养物质、气象因素的角度分析蓝藻水华产生的原因,指出水生食物链的结构失衡是藻类异常增殖的关键因素,提出生物调控是目前预防藻类水华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临江河回水区总氮和总磷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7—2008年对库区次级河流临江河水质及流量的监测资料,分析了临江河回水区总氮(TN)、总磷(TP)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临江河回水区的TN、TP动态变化明显。与TN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相反,TP浓度呈现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的变化规律;TN、TP通量均表现出丰水期明显高于桔水期的规律。平均每年约有4142t的TN、455t的TP汇入临江河回水区;且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TN输入通量减少了约32.7%,而TP通量却增加了34.3%,这种变化与TN、TP浓度的年际变化一致;TN通量的变化主要受河流流量的影响,TP通量受浓度和流量的双重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TN主要通过点源途径进入河道,以氨氮(NH3-N)为主要存在形态,其次为溶解性有机氮(DON);TP主要通过面源途径进入河道,以磷酸盐(PO4^3-P)为主要存在形式。研究表明,要改善临江河回水区的水环境质量,控制流域内的点源污染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白鹤滩成库前原水水样,在适宜的光照温度条件下,通过人工添加NH4Cl、NaH2PO4•2H2O和葡萄糖的方法,改变水体中氮、磷及有机物营养水平,试验设置了原水浓度、富营养化浓度、重度富营养化浓度三个营养水平。通过定量测定水体中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水体中藻类生物量、叶绿素(Chla)含量,定性观察水体中优势种群,同时探究藻类在不同营养条件下增殖规律以及营养物质与藻类生长的相互影响作用。研究表明:高营养水平水体中,TN的相关度较高,而低营养水平中,TP的相关度较高。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多重线性回归优化拟合得到方程N(藻类个数) =2.641+0.88TP+0.16Chla可知白鹤滩成库前藻类生长影响关键性因子为TP,从而证明了三种水质因子中TP是白鹤滩库区富营养化防治的控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库区水位抬高,航道尺度大幅提高,航宽普遍在200m以上,峡谷河段受岸壁约束,增幅也达40~100m左右,航深4m以上,弯曲半径除局部河段外均大于1000m.分析表明:蓄水后常年库区枯水期碍航滩险消除,洪水期流量在20000m3/s以下时,基本无不良流态出现,水流平缓;流量在20000m3/s以上时,水流亦有较大减缓,变动回水区流速有所减缓.加之已实施的三峡工程施工期变动回水区航道整治工程,使常年库区及变动回水区航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遇洪水陡涨过程,峡谷河段仍会呈现不良流态.  相似文献   

6.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河道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强化城市河道沿程污染物自净能力,在夏季丰水期选择昆明入滇大清河污水,利用弹性填料作为微生物载体,沿程取样并定期监测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出水DO为1.5 mg/L的情况下,强化河道流速在0.02 cm/s时出水效果较为理想,经强化河道处理后CODCr、TP、TN去除率可达63%-69%、43%-50%、30%-39%;通过去除悬浮物质可以去除相当一部分CODCr和少量TP、TN,可溶性CODCr、TP、TN通过载体微生物的代谢得到进一步去除.  相似文献   

7.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溶解氧(DO)、污泥浓度(MLSS)、污泥回流比(R)对改良型氧化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CODCr、TN、TP去除率各因素的重要性顺序分别为:DO〉MLSS〉R、DO〉R〉MLSS、MLSS〉R〉DO。方差分析结果表明,DO和MLSS对脱碳具有较显著的影响,DO对脱氮具有较显著的影响,MLSS、R对除磷具有较显著的影响。改良型氧化沟脱氮除磷的最佳运行工况为氧化沟缺氧区DO=0.3-0.5 mg/L、好氧区DO=2.0-2.5 mg/L,MLSS=5 000 mg/L,污泥回流比R=65%。  相似文献   

8.
论文研究了溶解氧(DO)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膜生物反应器(SNdNMBR)处理生活污水过程脱氮除磷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控制DO浓度于不同的范围,考察MBR内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及对COD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HRT)在6 h左右、C/N(浓度比)约为8和pH在微碱性范围内时,反应器进行低氧曝气且将DO控制在1.0 mg/L左右,系统表现出良好的SNdNMBR过程脱氮除磷效果,膜生物反应器系统对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43%、80.5%、75.72%和76.37%.  相似文献   

9.
对两级藻类塘与水生植物塘联用处理沈阳某重污染河流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4 d,水深0.5 m,进水中PO43--P质量浓度为0.37~0.58 mg/L、TP质量浓度为0.68~1.17 mg/L、NH 4+-N质量浓度为1.57~2.94 mg/L、COD质量浓度为72.0~98 mg/L、TN质量浓度为2.31~4.24 mg/L,通过光补偿保证每天光照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两级藻类塘与水生植物塘联用出水中TP质量浓度的平均值为0.16 mg/L,可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出水中COD质量浓度平均值为35.4 mg/L,可以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出水DO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88 mg/L,可以达到Ⅱ类标准;出水中NH4+-N质量浓度平均值为0.66 mg/L,可以达到Ⅲ类标准;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51.1%.  相似文献   

10.
为强化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除磷效能,采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通过交替曝气的运行方式,构建了厌氧-交替好氧缺氧-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A-(O/A)n-SMBR)反硝化除磷系统,考察了系统在不同溶解氧(DO)含量下污染物去除效能及聚磷菌的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当DO的质量浓度由2.0~2.5mg/L变化至0.5~0.8mg/L的过程中,系统对氨氮(NH3-N)和有机物(COD)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出水COD和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小于25mg/L和1mg/L;当DO含量较低(0.5~0.8mg/L)时,系统对总磷(TP)的去除率高于对总氮(TN)的去除率,而DO含量较高(2.0~2.5mg/L)时则相反;而DO的质量浓度控制在1.0~1.2mg/L时,TP和TN的去除率可分别到达85%~90%和80%~85%.DO含量对交替好氧/缺氧运行的SMBR系统中聚磷菌构成影响较大,当DO的质量浓度由2.0~2.5mg/L降至0.5~0.8mg/L时,反硝化除磷菌(DPAOs)的比例由40.30%提高至75.10%,而好氧除磷菌(PO)比例则从59.70%降低为24.90%.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澎溪河与香溪河水体营养盐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于2017年5月和11月分别对两条河的水体进行采样研究,分析了水体氮磷的含量与时空变化趋势并评价了两条支流沉积物的污染状况.结果为:澎溪河水中的TP含量范围为0. 01~0. 18 mg/L,均值为0. 07mg/L,TN含量范围为0. 45~2. 29 mg/L,均值为1. 22 mg/L;香溪河水中TP含量范围0. 04~0. 31mg/L,均值为0. 15 mg/L,高于澎溪河,可能由于香溪河磷矿资源丰富,TN含量范围0. 20~1. 46mg/L,均值为0. 73 mg/L.澎溪河TN浓度以及香溪河TP浓度丰水期浓度相比枯水期偏高,且香溪河TN/TP比值表明丰水期比枯水期营养水平更高,澎溪河NH4+-N/NO3--N比值表明丰水期营养水平更高.沉积物间隙水中,除了香溪河丰水期TP浓度低于上覆水,澎溪河、香溪河间隙水中其余指标浓度均值均高于上覆水,沉积物表现为营养盐的"源",其中氨氮释放的趋势最大.对澎溪河、香溪河沉积物进行污染评价发现,澎溪河、香溪河存在较明显的有机氮污染,而两条支流的有机指数则表明沉积物在不同水期有差异,丰水期时沉积物受到有机污染,而枯水期时沉积物则无有机污染,处于较清洁~尚清洁的两种类型之间.研究结果表明,两条典型支流澎溪河和香溪河上覆水中丰水期比枯水期营养水平更高,沉积物表现为营养盐的内源,且部分处于清洁状况,部分受到了有机污染,受污染状况呈现季节性波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流速对于水库水华优势藻生长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理,以铜绿微囊藻为例,通过室内试验开展了静水和0.05~0.3m/s流速下的藻类生长状况、水质状况及藻类脂质氧化及抗氧化体系响应的同步检测分析,发现不同流速水平下藻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并呈现低促高抑现象,其中0.1m/s组藻密度比增长率最大、营养盐消耗率最大、长势最优,而0.3m/s组长势显著差于静水组;各组水体酸碱度均随时间趋弱碱性,溶解氧缓升,浊度则与藻密度水平保持高相关性;0.3m/s组的藻体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结果表明,在一定流速范围内,动水环境更利于藻类改善其漂浮聚集状态、促进光能吸收、加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氧化损伤。试验周期内确定了铜绿微囊藻在动水环境下的生长预测经验公式以及优势流速0.15m/s,为水库富营养化趋势预测以及铜绿微囊藻水华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流速对于水库水华优势藻生长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理,以铜绿微囊藻为例,通过室内实验开展静水和0.05~0.30 m/s流速下的藻类生长状况、水质状况及藻类脂质氧化及抗氧化体系响应的同步检测分析,发现不同流速水平下藻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并呈现低促高抑现象,其中0.1 m/s组藻密度比增长率最大、营养盐消耗率最大、长势最优,而0.3 m/s组长势显著差于静水组;各组水体酸碱度均随时间趋弱碱性,溶解氧缓升,浊度则与藻密度水平保持高相关性;0.3 m/s组的藻体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结果表明,在一定流速范围内,动水环境更利于藻类改善其漂浮聚集状态,促进光能吸收,加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氧化损伤。实验周期内确定了铜绿微囊藻在动水环境下的生长预测经验公式以及优势流速0.15 m/s,为水库富营养化趋势预测以及铜绿微囊藻水华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离子排斥色谱-直接电导检测法分离测定都柿酒中多种有机酸.以Shim-pack SCR-102H柱为分离柱,确定最佳色谱条件为:2.0 mmol·L-1 p-甲苯磺酸:乙腈(v/v,91/9)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柱温50℃,pH 2.8.对所测有机酸的检出限在0.06~1.05 mg·L-1之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操作压力对过热蒸汽流化床干燥过程中蒸汽-颗粒物料两相流动特性、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问题,基于油菜籽过热蒸汽流化床干燥过程的轴对称二维非稳态数学模型,仿真研究了操作压力对颗粒物料干燥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对负压、常压附近和高压环境下操作压力与最大干燥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得到了进口过热蒸汽温度和流速设定条件下颗粒物料过热蒸汽流化床干燥的最佳操作压力参数值。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进口过热蒸汽温度358K、流速2.5m/s、颗粒物料直径1.0mm时,过热蒸汽流化床干燥最佳操作压力为0.02MPa;进口过热蒸汽温度403K、流速2.5m/s、颗粒物料直径1.0mm时,最佳干燥操作压力为0.10MPa;进口过热蒸汽温度443K、流速2.0m/s、颗粒物料直径2.0mm时,最佳干燥操作压力为0.2 MPa。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湖北段城镇生活源污染负荷现状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源污染负荷大,对库区水生态环境安全危害大等特点,以库区湖北段生活源污染负荷计算及预测为对象,分析了1995~2007年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COD、BOD5、氨氮、TN、TP的排放量,并采用灰色模型预测各区县人口数量,结合排污系数法估算2008~2020年生活源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城镇生活污水量在2001年出现显著的增长,之后缓慢增长,截至2007年底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2 174.73万t,而其中主要污染物COD、BOD5、氨氮、TN和TP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预测结果为生活源污染负荷削减和库区水质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吞吐流对贡湖湾水环境的影响过程,应用MIKE21构建了吞吐流作用下太湖贡湖湾二维水动力与水质模型,分析TN、TP、NH3-N的转输与衰减过程与吞吐流的关系.研究表明:吞吐流对贡湖湾局部流场影响明显,入湖口处最大流速可达30 cm/s,而离入湖口较远区域最小流速仅为0.1 cm/s;在吞吐流持续影响30 d后,TN...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非点源污染逐步成为三峡库区流域污染的重要控制对象,将SWAT模型应用于三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模拟研究,以识别库区非点源污染来源关键区域.模型建立后采用2002—2008年水文、水质实测数据进行率定与验证,径流、泥沙、营养盐的评价指标ENS均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表明SWAT模型应用于三峡库区流域是可行的.通过对三峡水库污染物的来源分析可知:三峡库区上游汇入为库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平均为71.74%,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贡献率最高为33.03%,而库区点源污染贡献率较小,最高仅为4.17%.对库区单位面积污染负荷的模拟研究表明:三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物产生的关键区域主要集中在库区腹部,即小江、大宁河、汤溪河等支流流域.  相似文献   

19.
低强度超声波处理对剩余污泥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测定了0~5 m in、0~30 m in两个时间序列,0.03 W/mL、0.05 W/mL和0.1 W/mL三个能量水平超声波作用对剩余污泥的摄氧速率(OUR)、溶解性COD(SCOD)、溶解性总氮(TN)和总磷(TP)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强度超声波对污泥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0~4 m in,主要是作用在污泥絮体层面,表现为污泥絮体中SCOD、TN和TP溶出;第二个阶段对污泥生物体产生影响,微生物活性加强,OUR、TN和TP都有较大增长。  相似文献   

20.
柘林水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分层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水源水库污染物来源及水质变化规律,以九江市水源地柘林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逐月对柘林水库进行水质监测.现场测定水温、溶解氧等指标,分层取样测定水体CODMn、TOC、TN、TP、Fe、Mn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柘林水库主要污染物来源为上游来水,其对CODMn、TN、TP贡献率分别达88.3%、76.2%和67.6%.在水体稳定分层期,底部水体CODMn、TOC、TN、TP、Fe、Mn质量浓度分别升高至3.8、2.4、1.12、0.14、0.42和0.34 mg/L;藻类计数及藻种鉴定结果表明,此时期主库区最大藻密度达2.25×106L-1,以绿藻为主.水体混合后出现Mn质量浓度超标问题,达0.16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