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UED:让·努维尔刚刚赢得了中国国家美术馆的设计竞赛。对你来说,这是个积极的信号,也是动力,越来越多中国的项目开放给国外的建筑师共同参与,这也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关注中国。你对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有怎样的了解?多米尼克·佩罗:保罗·安德鲁、让·玛力·夏邦杰、雅克·费里埃和现在的让·努维尔等多位法国建筑师都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在设计大型文化建筑方面有丰富经验。音乐厅、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建筑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不仅为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建筑师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对  相似文献   

2.
崔恺工作室     
《城市建筑》2009,(9):77-83
20世纪末,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的文化建筑发展迅速。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兴建博物馆之类文化建筑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我们正面临着文化建筑的建设高潮。当代文化建筑并不仅仅追求功能设备、构成手段、形象造型的现代化,其所体现的职能概念和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样重要。对此,本论坛邀请活跃在文化建筑设计前沿的三个工作室共同探讨,发掘文化建筑的设计实质和演变趋势,研究当代文化建筑设计观的走向和可借鉴的设计方法,希望对探索中国文化建筑的设计之路有些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话朱锫     
UED:目前博物馆建筑中,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展陈设计三个部分被分得很散,同时还有甲方的想法介入,整个设计过程显得支离破碎。从您个人的角度来讲,您认为博物馆设计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对话     
《现代装饰》2014,(5):15-15
来自上海的读者提问:潘冉先生,您好,我曾看过您的《小东园》《白鹫洲啤酒屋》等案例,很喜欢您用现代主义打造中式建筑空间的设计手法。我想问下,你是怎样做到将现代主义元素与传统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呢?在做一些旧建筑改造项目的初期,您是否也遇到过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5.
《中州建设》2013,(23):56-57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本土设计”的内涵,重点在于一个“土”字。我认为建筑不是个人的作品,而应该属于土地,完完全全属于它所站立的土地。这里所说的土地,既指自然的土地又指人文的土地。特定的土地产生特定的建筑。中国这样一个宽广的沃土,不同地方的气候、人文、宗教各不相同,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这片土地就是能成就建筑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空间摄影在传达、记录和表现建筑与室内设计作品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镜头的背后的摄影师就是缔造这一切的人。他们游走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用镜头捕捉建筑最美的瞬间,记录设计技术的精髓,传达建筑和室内所包含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同时服务于设计师、传媒和普通百姓,用相机和思想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做建筑时要考虑城市,关注建筑在城市中的位置,看它能不能起到积极作用,改善城市。但通常我们不太做城市设计,总感觉没做建筑那么实在。  相似文献   

8.
对话     
《现代装饰》2013,(9):17-17
来自江西的作者提问一直比较关注如恩设计研究室的作品,如新作Mercato意大利海岸餐厅,还有早期佳作.以及为”设计共和“设计的旗舰店等,大部分是旧建筑的空间改造.而空间的处理方式,给我的感觉似乎是一种立足于传统.但却超出传统,在其基础上做了补充。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在做这类旧建筑改造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吗?有怎样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9.
已经很少有人既诚恳又客观的反省当今的城市建筑了。  相似文献   

10.
IDC:作为一名Gensler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您怎样来定义建筑上的可持续性设计? Ken Hall:谈到可持续设计的定义.如果用现行的绿色楼宇或者绿色建筑评级来做的话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1.
对话式设计     
王建国 《城市环境设计》2014,87(11):240-241
2013年8月,gmp与UED杂志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北京首展,并合作出版了第73期gmp专辑以及图书《对话式设计——gmp建筑师事务所作品》。这是对grnp建筑师事务所全球范围内的作品及建筑理念的梳理,也展现了事务所在中国发展的路径和成绩。展览则以多种形式展现gmp的基本设计理论和建筑实践:阐明设计理念的草图与建筑图纸、以三维体量表达设计构思的建筑模型以及纪录落成建筑的实景照片。  相似文献   

12.
UED:您已经出版了多部建筑理论著作,能简单地总结一下您的建筑理念吗?它们的形成有何背景?山本理显:我常常意识到场所的本质属性,因为我认为应该同时考虑建筑与其所在场所的本质属性。场所的本质属性即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我每次都会将建筑与其所在的环境一同考虑。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通过我设计建造的建筑.哪怕只有一点点,至少也要让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比以前更加良好。我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3.
对话孟建民     
彭礼孝:很多知名的建筑师倾向于文化建筑而不是医疗建筑。最初是什么理由支撑您做医疗建筑的?  相似文献   

14.
对话     
《现代装饰》2013,(11):17-17
来自杭州的读者提问:我想把越南设计师Vo Trong Nghia先生叫作“竹子大师”,因为他用竹子完成的建筑作品就像活的生物一样,我从来没有在国内看到过这种大型而且极具设计感的竹建筑。我想了解一下您对防火以及承重这两个问题的考虑;还有是否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实践才最终成就了这些建筑?  相似文献   

15.
以下引自廖维武与严迅奇的对话。严迅奇是许李严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和创始人,访谈内容是关于香港的公共建筑与竞赛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厦门宾馆8号楼场地设计为实例,总结了设计构思中运用场地设计原理,使新旧建筑在设计中得到最佳的包容与对话,使新建筑品位提升,也让原有建筑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对话     
《中装》:你们是在什么时候考虑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的?Jean&Martin:事实上,在1999年我们曾考虑开始合作。我们开始一起参与国际性设计比赛,当时我们在不同的事务所工作,但我们都对建筑或者说国际性建筑设计竞赛很感兴趣。1999年,我们决定辞了各自的工作,开始成立我们自己的事务所。  相似文献   

18.
范路  李东  易娜 《建筑师》2006,(2):12-19
1957年,崔恺出生在北京景山附近的一个机关大院里,并在北京景山学校渡过了从小学到高中的11个年头。1977年,下乡插队的他在公社中学参加高考,考入天津大学建筑系,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崔恺进入建设部设计院工作。随着改革初期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身处国家的大型设计院,他获得了大量的建筑实践机会。如今,尽管是大院的总建筑师,崔恺还经常参加各种国内实验建筑师群体的活动。可以说他同时涉足了主流与先锋两个圈子。不难发现,崔恺在建筑道路上的成长是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代建筑界的发展深深契合的。因此他也成为一位极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本访谈通过对崔恺的成长经历、建筑理解、工作状态以及文化交往等各方面的介绍,试图展现一位职业建筑师的个人探索轨迹,也希望由此反思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状况。根据主题,编者将访谈的内容分成几类,以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对话设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设计》2012,(3):F0004-F0004
建筑进化的过程在于对现状问题的反思以及对所处时代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