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付飞  刘雯雯  方翰 《室内设计》2021,(5):138-144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演 变及生态优化研究,对于构建完善的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有着极 其重要的推动意义。以县域城镇绵竹市为样 本,在“多规合一”国家级试点平台的规划背 景下,对2008—2019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量 化评价,耦合土地利用阻力-潜力适宜性模型 和CA-Markov模拟模型,对绵竹市城镇用地 开发适宜性及城镇建设用地演变发展进行 探索,针对生态承载力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 评价及城镇建设用地未来发展模拟结果,结 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平台,分别提 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以期 为国内县域城镇“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构建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彭静  张鹰 《建筑与文化》2023,(11):100-102
丘陵区乡镇受山地地形制限,形成的既有乡镇域建设用地多呈散布状态且存在各种与地形、生态环境的空间冲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乡镇域既有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为探索乡镇域建设用地集约调整和空间优化路径提供评价方法。研究以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林坊镇为例,从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三大类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开展乡镇域既有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并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冲突空间,评估建设用地布局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 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 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 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 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 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学与 经济学的共源关系,运用基础经济学和福利 经济学原理,厘清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 利用需求的多对多关系,解译出对土地覆盖 资源利用的五大原则,提出“以追求正外部 性为准则,以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的土地覆盖 资源供给和承载人类社会需求的土地利用 之间的供需均衡为目的”的市县国土空间开 发适宜性评价自然经济学路径,以保障市县 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能充分 发挥土地覆盖的生态功能,并在“产权”清晰 中可持续管理运行。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及管控方式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域全要素管控存在不适应,一方面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与国土空间用地用海分类缺乏转换,未来风景名胜区规划修编时很难与国土空间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另一方面风景名胜区往往不依托用地分类进行分级分区,导致管控措施难以落实。基于此,文章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与管控优化方法,包括科学划定与“三调”用地对应的风景游赏用地、依托国土空间用地用海标准优化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标准、依据用地分类提出管控原则,以期能够促进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在用地与管控上的合理衔接。  相似文献   

5.
我国空间规划职能长期处于多部门重叠交叉管理之下,彼此之间并不衔接与协调,导致规划打架现象普遍发生,也造成了土地资源错配和用途管控矛盾等方面的问题。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宁夏平罗县空间规划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构建了全域"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制定了全域全要素用地分类标准,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用地差异协调处理机制,最终实现了全域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3)
当前我国耕地紧张,村庄土地利用形势严峻,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定量的整理选择成为必然。文章通过分析现状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面临的规划方法、用地布局与规模等复杂问题,以及传统村庄规划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村庄建设用地选择过程中的不足,构建了村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与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体系相结合的双重评价体系,并运用GIS技术平台,以重庆慈云镇凉河村为例进行实践,以期科学地引导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是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国土资源现状为本底,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气候、灾害和区位等资源环境要素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本底和土地利用现状两方面分别对柳州市开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并将生态、农业和城镇综合评价结果在空间上进行叠加分析,逐块分析每个网格单元需要的生态保护、利于农业生产与适宜城镇开发建设的功能等级,确定各图斑单元的功能属性,划分形成以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镇开发为主导功能的三类国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韦莉 《中国建材科技》2022,31(3):124-126
通过对适宜性评价模型和GIS相结合进行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研究,选取城关区内的评价指标因子,如地形坡度、地貌、水系、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等,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基于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处理及评价结果图的输出,得到研究区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以期更准确揭示研究区土地开发建设规律,为区域城镇用地空间拓展、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20,(7)
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其中表现较突出的是国土空间及其管控问题。因此,国家致力于空间治理体系改革,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并将"双评价"作为基础工作。在此之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建设适宜性评价是相互独立的,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和作用有限,而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紧密结合,意在摸清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本底,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础支撑。长沙市将"双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首要工作之一,探索适合长沙市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并从查找问题和短板、确定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确定开发规模和空间、划定生态控制线及打造高品质生态空间等方面探索了"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土空间各要素之间竞争态势逐渐增强,亟需编制"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开发功能导向,结合区内资源禀赋差异,首先选取11项评价指标开展限制性评价,识别影响城镇建设开发的短板要素;其次进行综合适宜性评价,运用GIS手段构建集成评价模型,在强限制性分区基础上,得出4类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村镇进行"三生空间"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缓解城乡用地的供需矛盾,协调引导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共生发展的强大纽带。然而"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方法单一、评价指标选取不足的问题,物元模型能更全面地掌握待评价对象在单因子指标上的具体表现,极大提升"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精确性。本研究基于物元模型对重庆市永川区村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62.5%村镇建设用地处于适宜状态(包括最适宜、高适宜),而吉安镇、何埂镇、仙龙镇和朱沱镇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相对突出。在未来规划和建设中,对于土地利用适宜度低的村镇应引起重视,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利用村镇土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开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学模型在城市规划学科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进行存量地区规划时,规划者需宏观整合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属性,综合考虑现状要素,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辅助下的多因子叠加生成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作为城市存量地区开展城市设计和更新规划时进行用地条件筛选、优化土地集约利用的一种手段。本文尝试提出构建"特殊—普适"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结合"特殊性"与"普适性"评价因子,量度用地潜力,为存量规划决策提供支持。并以天府锦城项目为例,秉承"以保为基"的规划理念,重点阐述在"特殊—普适"方法下适应历史地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赫  乔红  王睿  于洋 《室内设计》2023,38(1):1-8
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土空 间专项规划,对理顺沿海城市海陆统筹协调与 空间保护利用等诸多现实问题起到了关键支撑 作用。但现阶段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仍缺 乏基于海陆统筹的系统性、标准化功能分区体 系及针对海陆全域及海陆相邻地域功能冲突空 间的优化调整方法。本文以秦皇岛海岸带地区 为实证案例,基于功能主导、尺度适应、海陆统 筹三大原则,构建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体系,并以此建立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现状功 能分区;以“农业—城乡—生态”功能为导向, 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功能适 宜性评价体系;在基于“现状—规划—适宜性” 功能冲突区域、海陆相邻功能冲突区域识别的 基础上,建立了海陆功能分区优化与调整方法。 本研究可为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体 系与技术路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正处于开展"双评价"工作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针对当前用地适宜性评价最常使用的层次分析法,结合大数据思维与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在微观层面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流程上的优化,提升计算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并将优化后的方法论应用于河南省梁洼镇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实践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层次分析法技术方法提升了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以期为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何裕平 《城市开发》2023,(5):106-108
目前,南京市首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报批过程中,规划提出力争到2035年将南京建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此目标导向及资源环境双约束背景下,必须提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本文首次从经济及人口承载力、空间布局紧凑度、内部用地结构方面对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及空间绩效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关键在于提升人、地、经济匹配度。提升土地利用的绩效,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与刚性管控作用、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推进低效用地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张正军  周军  邓琪  王晓波 《规划师》2023,(10):34-41
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面临规划体系重构、用地规模约束、“三区三线”管控、规划单元功能主导等新形势,对道路交通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梳理深圳市原有道路交通规划编制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规划体系、技术方法、规划机制3个维度剖析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对道路交通规划的要求,提出新时期深圳市道路交通规划编制思路,以期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协调的道路交通规划体系,形成适应国土空间用地约束、布局约束、功能约束的道路交通规划方法,创新“多规合一”、动态监管的道路交通规划机制,支撑国土空间和道路交通系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20,(8)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双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农业空间规划布局的基础。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中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注重普适性,在进行市县级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时针对性不足,评价指标因子数量较少,评价精度不高。文章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首先,识别市县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其次,选取代表性强、空间精度高、易定期获取的数据作为评价指标,再依据指标数值与现状耕地质量的相关系数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进行集成评价确定农业生产适宜性。从评价结果来看,优化后的评价方法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因子能够突出地方特色、提高评价精度,能够更好地引导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未来土地使用发展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必要探讨如何将轨道交通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中,并进行多情景的比较分析以辅助国土空间规划。基于上海市不同历史年份土地使用情况,分析土地使用的变化过程,挖掘轨道交通对于土地使用演变的影响。设定不考虑规划轨道交通、考虑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情景和考虑轨道交通建设调整规划3种情景,使用神经网络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未来土地使用演变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土地使用模拟能够有效分析轨道交通、人口密度等不同空间要素对土地使用演变的影响,土地使用模拟结果与现状对比精度较高。多情景土地使用模拟方法可以比较不同规划情景之下的土地使用发展布局,辅助轨道交通规划编制,融入轨道交通规划的未来土地使用发展布局对于支持TOD模式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线约束和指标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中的核心问题,科学、严谨地对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测算,是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边界的前置条件,是进行村庄规划的必要前提。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核心管控的约束性指标是通过总量控制和层层分解进行传导的,本文以此作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对乡村建设用地规模的总量进行控制,然后基于村庄发展潜力,结合村庄现状建设用地规模,构建村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权重的函数,使乡村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合理地分解到各村。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20,(8)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现象十分普遍,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模拟与评估成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研究以江西省为案例,在评价江西省2010年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的基础上,采用FLUS模型,对江西省2035年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模拟,将模拟预测结果与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进行对比,在区县尺度上对2010~2035年期间江西省的国土空间开发走势进行评估,并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江西省省域后备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呈"以南昌盆地为中心集聚,向省域外围逐步稀疏"的态势分布;面向2035年,江西省建设用地呈现出以南昌市为核心节点,以南昌市周边的抚州市、宜春市与上饶市为主要扩张区域的"点极式"扩张;在不进行任何政策约束的情况下,省域建设用地扩张表现为"整体较可持续,局部较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