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将历史城区的物质环境与社会文化等人文要素相结合,营造“高语境”、“原真性”的历史空间环境,是历史城区保护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叙事学视角,从叙事簇群、叙事廊道、叙事点核的单元结构出发,引入空间句法量化方法,对历史城区叙事空间的空间权力表征、功能表征、特质表征给予量化解释,并为历史城区活化保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快速城镇化后期,历史城区更新普遍出现了以文化“反哺”为表征的社会需求,对城市规划策略的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解读了历史城区文化建设由“牺牲”到“反哺”的转变及其深层原因,分析了文化对历史城区更新的两类作用机制,并以广州北京路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历史城区更新的文化策略构建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从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层面构建了“存古纳新”的文化“反哺”柔性策略,并对文化策略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了预判。  相似文献   

3.
历史城区是地方文化延续的载体,其演变发展是连续性的空间生产过程,揭示其空间变迁特征与驱动机制对于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入分析西安明城区2000—2020年间更新的时空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文化政策引领更新地块呈现沿历史要素“轴线集聚、环线围绕”分布规律;更新地块为政府或政资合作主导,实施其意识形态诉求下的功能置换、肌理整合和符号表征等空间实践;更新后社会空间得到再构,外部多元主体介入情景化空间生产;更新驱动因素由城市文化营销、文化与旅游融合生产、各利益主体不平衡的博弈关系共同构成,是具有强作用力量的城市增长联盟有意识操纵的更新结果。研究可为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沈佶平  徐刊达 《城市规划》2022,(S1):28-38+57
统筹保护、利用、传承,系统完整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我国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观要求。苏州从1982年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名城保护始终以规划引领,“老城和新城和谐共生”成效有目共睹。本文分析了在创新与存量发展并存下苏州历史城区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坚持全面保护理念,从价值引领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文化为主线促进功能品质提升、以人为核心改善人居环境、精细化动态协同建设保护管理体系4个方面解析了新版苏州名城保护规划对历史城区保护的新要求,探索了新时期苏州历史城区整体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新时期的历史城区保护应强调将“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以动态的眼光看保护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以POD、SOD、AOD理论为核心的“3D”历史城区复兴途径:以公众意见为指导、以提升城区公共服务能力为基础、以构造城市核心吸引力为提升,创造宜人、宜居、宜赏、宜业的整体环境,从社会、文化、经济三方面为历史城区的复兴提供了可能。本文将“3D”模式应用于汕头老城区的城市更新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对于完善我国历史城区保护理论体系、指导历史城区保护的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市中存在大批“非典型历史城区”,因为其不属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之内,所以难免遭遇大规模推倒重建的待遇,导致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发展价值都难以彰显。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产生及内涵进行解析,提炼出历史景观保护的“时空观”,包括“时间”维度的文化价值挖掘和“空间”维度的现存景观特征识别,去认知非典型历史城区的独特价值,对其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活化。最后以天津宝坻老城区为例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顿明明  王勇 《城市规划》2022,(S1):76-83
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40年5版名城保护规划的划定和增补,目前历史城区范围内公布了7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基于文献和调研,以名城保护规划修编过程为主线,梳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并对保护经验进行总结思考。本文认为保护历程分为萌芽、拓展和深耕3个阶段,经历了从“古城街坊”保护到“名城街区”保护的演化过程,通过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以“动态整合、规划引领、活态为本、平衡利益”为原则,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体验“姑苏繁华图”历史意境的文化场所,同时也是承载当代苏式日常生活的城市街区,其保护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历史文化名村胡家大庄村存在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废弃、村落传统格局受到破坏、传统风貌受到侵蚀、传统民俗文化失传、村庄的历史记忆消逝、村庄人口流失等问题,同时实现村庄的发展,在“社区营造”的视角下,从“人、文、地、景、产”5个方面对村庄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研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传统格局和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公共空间改善和景观再造、特色产业的创新经营。结果表明:采用“社区营造”理论制定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发展策略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地方特色的作用,解决了胡家大庄村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为类似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历史城区既面对不断衰退的颓势,也面临城市建设进入转型期的新机遇。文章聚焦历史城区“保护性衰退”与“开发性异化”的现实困境,通过剖析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的复杂内涵,构建涵盖遗产保护、物质空间、社会活力、经济效益和片区发展等维度的价值体系,建立“明确价值维度——关联价值载体”的价值分析框架;并以东莞莞城历史城区为例,基于价值分析框架,提出导向保护与更新多元价值平衡的规划思路,以期为当前历史城区的内涵提质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工作普遍面临保护要求不明确、难以划分保护与更新界线、特色塑造与多样化历史记忆难以兼顾的问题。文章以兴化市西门片区为例,采用“城市—街区—建筑与环境”多尺度保护思维探讨解决路径。城市尺度统筹特色定位,理清保护与更新的方向,确保历史文化保护同城市发展目标协同一致。将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范围扩大到完整的街区尺度,明确保护与更新对象,衔接、织补城市功能与空间。建筑与环境尺度进行精细化设计引导,落实多样化历史记忆传承。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地区发展步入提质转型新阶段,特色保护类村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梳理了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面临的建设主体空心化、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引用“文化自觉”理论,将“文化自觉”解析为“文化自知”“文化塑造”“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并从创新特色文化产业、重构公共服务体系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三方面提出了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有机更新路径。以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巴园子村为例,从“文化自觉”的三个维度,将巴园子村发展面临的困境归纳为文化认同意识薄弱、空间文化属性趋同以及文旅宣传力度不足,并围绕营造文化空间、完善项目清单、构建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文化自觉”驱动下巴园子村文化延续与有机更新策略,以期为同类村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淳淳溪镇老街历史街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水运昌盛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文化,也是皖南与苏南文化的结合和演绎。保护规划分三个层次,框架规划,控制性层面规划,建筑及具体空间的整治规划。  相似文献   

14.
毛华松  孙少彬  程语 《园林》2022,(7):4-12+56
虽然中国近年来对城市中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断提升,但以目标单体为主的遗产保护手段导致遗产与其原生文化背景、周边环境及遗产集群之间关联脱离,进而影响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梳理城市风景遗产以及集群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成机制的城市风景遗产集群保护思路,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为例,以史料、田野调查为支撑,以GIS空间统筹技术为辅助,识别地段内城市风景遗产资源;解析农耕、民国、建国初期三个关键时期空间关联、事件关联、功能关联的差异机制与相应集群特征;再综合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功能等场地条件,提出基于“遗产—环境”“遗产—遗产”“遗产—城市”三层次的全面要素保护、关联结构重建、融合机制营造的在地性保护措施。探索了基于生成机制的可持续性集群保护体系,丰富了城市风景遗产在地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历史城区存在着人民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传统城区结构的打破和文脉断裂的现实情况。文章以文化基因为视点,以邯郸市的历史城区为主要个案展开考察,重点探讨历史城区中文化基因与城区保护更新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邯郸历史城区的显性文化基因与隐性文化基因保护思路,以期为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泳 《规划师》1999,15(4):28-28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程度不同地保存了不少实物遗存、传统空间格局和地方生活模式,它们个仅是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人类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现象,地方传统文化而临着断裂的危险,许多历史性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正是基于对城市文化多样性和个性的关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集合,包含显性式样和隐性式样;它为整个群体共包或在一定时期内为群体的特…  相似文献   

17.
借6月10日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之机,上海大力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上海市房地局日前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中心城区及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控制要求,加大保护修缮与更新利用力度,在世博会前在成片保护改造、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修缮等方面完成一批项目。  相似文献   

18.
王心邑  赵若焱 《华中建筑》2004,22(4):111-114
在传统文化、地方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历史街区几乎成为一种时尚时,真正值得保护的生活和文化反而被忽略了,“保”下来物质的躯壳在现代城市里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我们以绍兴鲁迅故里保护规划为例,试图重新思考保护的内涵,并从城市、人本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新时代下对待历史街区的态度,寻找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路。  相似文献   

19.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江南古镇保护——以江南六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的分析方法,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究转型期条件下中国古镇保护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在对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回顾分析,指出古镇区是一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属性的稀缺性土地资源,在转型期条件下它基本处于基层地方政府的掌控之中,而具有一定利益独立性的地方政府之所以选择古镇保护,是因为保护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一项净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活动。就本质而言,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地方政府随着外部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借助古镇区资源不断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周翔  苏继会  朱强 《住宅产业》2022,(11):26-30
在当今存量规划背景下,旧城更新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头戏,其中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城市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合理地处理好黄池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关系,打造一个“守得住乡愁”和“留得住游客”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基于城市意象理论,以“个性、结构、意蕴”三大意象为切入点,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和意象营造的途径和策略,并提出以下观点:(1)黄池镇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一定的可意向性,但是各类资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街区的空间意象混乱;(2)基于城市意象研究方法,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空间、局部物质和行为三个方面逐次推进,是创建整体街区认知和文化认同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