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刻画河道的空间展布是浅层气勘探研究的前提。因此,将由河道沉积的地质背景、测井曲线特征确定的地震反射特征作为"种子点",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上的河道形态自动追踪得出河道沉积的空间展布规律。再依据钻井解释的河道沉积厚度修正其空间形态,提高了河道形态的刻画精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春光探区中南部白垩系钻井资料少、沉积微相刻画困难等问题,结合岩心相、测井相的分析,在井震联合波形分类沉积微相标定的基础上,选用6种颜色代表6种波形,利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精细刻画春光探区中南部白垩系连木沁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认为,连木沁组时期春光探区中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区Ch55、Ch118E和Ch120E井区分别发育三支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的储集砂体发育区。  相似文献   

3.
以精细岩心观察描述为基础,根据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及沉积序列等相标志,对研究区内HG组重点层段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属性提取和砂体反演等地震沉积学研究手段,对研究区重点含气层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刻画,预测了研究区有利砂体分布。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曲流河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主要砂体类型为曲流河边滩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纵向上自下而上水体由浅逐渐变深;在H6y时期,河道砂体沉积厚度最大,为储集砂体发育的最好时期;研究区有利储层砂体最有利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部,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目标区。  相似文献   

4.
康宁气田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纵向叠置频繁,已钻井揭示康宁气田气层厚度变化快,优质储层的分布较为局限,导致钻井产能差异大。因此,对富气砂体的刻画和沉积体系展布规律的研究是实现康宁气田产能突破的关键。然而,研究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主频约32 Hz,难以满足砂层组沉积微相分析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二叠系石盒子组四段为研究对象,开展浅水三角洲砂体精细刻画,指导康宁气田高效勘探开发。本文建立了以地震沉积学为理论基础的浅水三角洲河道砂体刻画技术体系,并形成相应沉积演化模式;沉积相展布具有“河道为主,沙坝发育,侧向迁移”的特征;康宁气田盒四段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时期多期砂体叠置是形成盒四段厚层砂岩、砂砾岩展布的核心成因;分流河道微相和沙坝微相是产能贡献的主力沉积相带,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属性沿层分析方法研究河流相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地震垂向分辨率不足的情况下,可根据薄层地震反射振幅原理,利用薄层地震反射振幅在横向上的差异,研究每一种沉积微相地质体在横向上的几何形态和沉积特征。本文主要利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沿层切片和沿层地震频谱成像等技术,并结合河道的空间展布特征,开展了对河道砂体沉积的地质解释和研究,推断出了沉积物源方向和砂体发育带,指出了油气储层的有利区。其中沿层地震频谱成像技术是通过频谱成像的最大能量确定的频率检测对应的地层调谐厚度,而不是直接利用地震资料的主频计算地层厚度。  相似文献   

6.
严河地区位于潜北地区中部,由荆门和汉水双向提供物源,在本区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滩坝等多种沉积微相类型,在潜江组时期发生构造反转,现今呈现西低东高的形态,是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的有利发育区。从严河地区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出发,以实际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发现储层的地震反射响应特征,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及地震反演等技术手段,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共同实现相控储层预测,寻找异常体,刻画储层展布,为下步滚动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春光探区西南部白垩系沉积特征研究精度与目前勘探开发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利用岩心岩屑及分析化验、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三色混相分频技术,对春光探区西南部白垩系沉积特征开展了较高精度的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西南部白垩系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包括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两种沉积亚相,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漫滩沼泽,以及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等五种沉积微相;并结合岩心资料和地层精细对比明确了西南部白垩系胜金口组扇三角洲砂砾岩成藏期次(分为三期),利用三色混相分频技术准确刻画了每一期次沉积朵叶体的形态和平面展布,为后期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发育湖底河道,为了刻画湖底河道特征及有利砂体分布,首先利用正演模型分析不同厚度及速度河道砂体地震响应特征,进而利用GeoEast系统相干能量梯度、地层振幅切片、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精细刻画河道的空间展布,并通过GeoEast系统特有的流体活动性属性,优选有利河道砂体发育部位,为探评井部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C51井区葡萄花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从上至下发育PⅠ1、PⅠ2两套砂组,平均砂岩厚度分别为2、5m,砂体横向分布局限,现有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不足以区分两套砂组,虽然钻井资料能够准确识别单砂体,但无法刻画井间砂体变化。为此,通过精细对比研究区内18口井钻遇的砂体,掌握葡萄花储层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作为评价、优选地震属性切片的参考依据;从目的层段的连续沿层切片中确定体现砂组展布特征的反射时间;依据选定切片对应时间确定砂组的地震属性提取窗口,优选地震属性;基于地震属性平面图,确定砂组的沉积微相;在砂组展布和沉积微相约束下优选参数,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提高垂向分辨率,精细刻画砂组的空间展布。预测结果精细刻画了两套砂组的空间展布,并且认为PⅠ2的砂岩厚度较大,适合储气库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气田当前处于评价阶段,下白垩统登娄库组(K1d)为主力含气层段。针对研究区井网稀疏的特点,整合岩石相、测井相、地震相等多尺度信息开展沉积微相研究,明确了该区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识别出心滩、河道滞留和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并刻画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预测砂体空间分布和有利储集相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物性资料统计分析认为,储层的储集物性受沉积微相展布控制,心滩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层,其次为河道滞留相带储层,泛滥平原相带的薄层砂体最差。  相似文献   

11.
南堡35–2油田馆陶组沉积特征复杂,储层成因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对储层展布特征的认识。依据沉积学理论,对岩性特征、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及砂体分布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南堡35–2油田馆陶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相,细分为辫状河道、滞留沉积、心滩及泛滥平原四种沉积微相;根据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并类比现代辫状河沉积,明确了研究区馆陶组沉积时期辫状河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馆陶组辫状河沉积主要沿北东–南西向发育,河道宽约310 m,心滩砂体长度平均为1 747 m,宽度平均为1 002 m。  相似文献   

12.
针对开发区周边稀井区井控程度低,沉积刻画精度与已开发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分析不同沉积微相在砂岩厚度、地震波阻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统计开发区不同沉积微相的砂岩参数,建立不同微相所对应的砂岩数据库;以地震属性预测的平面上扇体展布控制规模为基础,通过微相知识库分析地震反演所表征的稀井区沉积砂体发育特征,确定砂体的微相类型;从顺物源、垂直物源砂体延伸规模作为微相展布范围,实现稀井区沉积微相的定量刻画。研究表明:通过A区块密井网区辫状河三角洲微相的单砂体厚度、累积概率、反演的波阻抗值等参数可有效表征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发育特征,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在砂岩参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建立沉积微相知识库结合地震属性预测的稀井区沉积微相刻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稀井区沉积微相刻画精度,符合率达到91%,稀井区有利沉积微相类型主要富集在A5和A02等井区。研究成果应用于A区块周边的稀井区滚动评价部署及方案部署,取得较好效果,累计建成产能2.35×104t,提交探明储量超过200×104t。研究成果可为老油田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在充分分析油井潜力的基础上,筛选有利目标,通过建立地震相、剖面追踪、多属性分析、地震分频、体透视及种子点追踪等技术进行地震储层预测,结合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刻画河道砂体展布形态。针对港东油田二区六断块河道砂体厚度薄、油层变化大的地质特征,运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对该区明化镇组地层砂体分布进行预测。钻井结果与预测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梯度结构张量分析是近年来引入地震解释领域的一种新的属性分析方法,可用于识别地震数据体中的具有不同纹理特征的沉积地貌单元。在地震剖面上,河道沉积充填模式主要有上超充填、侧向加积、复合充填及杂乱和无反射充填等类型;从图像纹理角度来看,前3种表现为弯曲层状纹理,后2种则为杂乱纹理。以四川盆地北部X地区下侏罗统河流相储层为例,对三维地震数据体开展梯度结构张量分析,提取反映河道纹理特征的各向异性参数,通过地层切片刻画河道地貌单元的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取得了满意效果。与常规方法提取的相干及几何属性比较,该方法的抗噪性更好,对河道等沉积地貌单元的反映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15.
储层是控制阿尔及利亚H区块油气成藏的一个主要因素。研究区三叠系SI段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由于区块探井密度低,准确把握分流河道展布方向及砂体发育特征难度大。在储层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上,综合地震属性研究、波阻抗反演及储层物性预测技术,对该区三叠系SI段河道展布及有利砂体进行了预测,明确了有利储层发育区,取得较好效果,为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发现自来屯油田物源方向为北-东向,为浅水三角洲相前缘亚相沉积,发育主水下分流河道、末梢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水下分支间湾五种微相。根据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并在沉积相模式指导下,对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分布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频谱成像的地质含义及在沉积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地震频谱成像几方面地质含义的基础上,通过井资料、砂岩预测厚度及地震属性等资料,验证了松辽盆地北部朝阳沟油田朝86井区振幅调谐体分频切片所能反映出的地质信息:该区扶余Ⅰ油层东西两侧具有不同的沉积特点。东部单期河道发育厚度大,但期次少,砂岩总厚度小,沉积物来自东北方向;西侧河道发育厚度薄,期次多,砂岩总厚度较大,沉积物来自西南方向。利用分频切片不但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河道砂体展布形态、反映砂岩厚度分布特征,同时还可反映出研究区沉积物源、薄储层纵向变化及平面分布规律等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展布,利用钻井和录井资料划分砂体小层,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沉积相和层序进行精细刻画,同时在沉积相带内和层序格架之下研究砂体的连通性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在SSC5—SSC3沉积时期,研究区沉积主要以退积为主,在SSC2沉积时期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水退过程之后,SSC2—SSC1沉积时期沉积基准面持续下降,后期主要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研究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下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沉积微相;扇三角洲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对砂体展布和砂体孔渗性以及试油结果的研究,并依据沉积相与层序格架分析,预测在七32井区附近发育的斜坡带砂岩透镜体和上倾尖灭砂体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9.
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利用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地层切片等资料,对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开展了层序结构分析和不同可容空间下河道构成特征及河型转换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主要发育1个三级及3个四级基准面旋回,各四级层序在低可容空间下为厚层、叠置箱形砂体,随着基准面上升,可容空间增大,到层序顶部过渡为相对孤立的砂体沉积;(2)沙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气候干燥,砂岩粒度大、成熟度低,发育强水动力构造,地震剖面上为平行反射,河流相沉积特征明显,发育多个低可容空间下的间断正韵律相互叠置的辫状河沉积体系及高可容空间下具“二元”结构的曲流河沉积体系;(3)沙二段河流相地层自下而上具有“辫—曲”转换特征,低可容空间下,砂体大面积展布,地震地貌上表现为相互叠置的辫状河河道,当基准面迅速上升时,可容空间增大,地震地貌上表现为相对孤立的曲流河河道;(4)研究区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比值(A/S)主要受大巴山物源区强烈的构造活动及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的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锦72井区具有巨大开发潜力,但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相对薄弱。为明确该区主要目的层盒1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精细描述开发小层的沉积微相展布,利用岩心、测录井、地震等资料,观察目的层岩心以确定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类型,进一步分析取心段的测井曲线和地球物理属性特征,通过岩心—测井—地震紧密结合,相互标定,建立了层序界面和沉积微相的地震综合响应模式,划分了太原组—下石盒子组小层,分析了下石盒子组1段沉积微相特征,重点精细刻画了H1-2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研究区下石盒子组1段厚度约为60 m,可划分为4个小层,各小层厚度稳定,结合岩相标志、相序特征、砂体纵横展布等分析,综合认为沉积类型属于辫状河道。基于小层精细划分结果,利用地球物理属性切片技术,井震联合、逐级约束,有效刻画了以小层为单元的辫状河微相边界。盒1段H1-2小层在平面上发育约6条辫状河道,河道宽度为2~7 km,呈近南北向长条带状分布。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为小层储层分析和选区评价提供约束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