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聚驱最佳调整时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决定了其聚驱动态特征与主力油层有较大差别,二类油层笼统注聚过程中,层间开采矛盾依然较突出,薄差层动用程度低,厚层突进现象严重,聚驱整体技术经济效果不理想。为明确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的聚驱调整时机,达到最佳的聚驱效果,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4种典型的矿场注采类型,建立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薄采、薄注厚采4种注采类型井组,通过开展4种注采类型模型等压聚合物驱油实验,得到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厚采、薄注薄采最佳调整时机聚合物用量分别为740 PV·mg/L、780 PV·mg/L、810 PV·mg/L和860 PV·mg/L。各井组在最佳调整时机时吨聚增油量最大,提高采收率值最高,应在最佳调整时机停止注聚合物,同时应在注聚过程中及时采取跟踪调整措施,最大限度地达到不同注采类型井组技术经济界限注入量,提高聚合物驱效率和效果。通过对比厚注薄采与薄注厚采聚合物驱效果,得到了平面非均质地层开采时,高渗带注入、低渗带采出的注采模式驱替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开采。  相似文献   

2.
张立秋 《岩性油气藏》2007,19(4):116-120
大庆油田一类油层聚驱潜力逐年减少, 二类油层开发技术还在试验完善阶段, 未能大面积实施于工业化区块。针对南二区东部二类油层河道砂发育规模明显变小, 小层数目增多, 单层厚度变薄、渗透率变低的储层特点。为了使二类油层提高采收率, 通过研究确定二类油层的选层标准、油层沉积特征, 考虑层系组合的多项影响因素, 对该区块聚驱上返二类油层进行了合理的层系组合研究, 确定了上返层系厚度及注采井距, 为该区块聚驱上返层系组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砾岩油藏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目前已普遍处于高含水、高递减,低速、低效的开发阶段,面临着迫切提高采收率的问题。聚合物驱技术正在成为此类油藏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借助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细化到单位网格计算聚驱程度,既综合考虑平面连通状况又量化了聚合物驱油层的主要特征;结合岩心实验及相关经验公式,将渗透率进行分级处理,建立了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渗透率为滤波条件,并充分考虑聚合物驱不到的中低渗透层区域影响,利用精细模型网格提取油层孔隙体积及总体积,获得聚驱控制程度。结果表明,利用三维效果表征不同渗透率级别下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有利于指导聚驱综合调整方案优化,改善砾岩油藏聚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注聚对象的确定及层系组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16,他引:7  
应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葡I组主力油层工业化注聚区块和二类油层注聚先导性试验区的资料,并结合室内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二类油层主要注聚对象为河道砂和有效厚度大于1m的非河道砂,有效渗透率下限为0.1μm^2;考虑聚驱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渗透率级差对聚驱效果的影响、聚驱二类油层井网与水驱井网的相互影响、地面注聚系统的规模和产量衔接、注入强度、经济效益等因素,制定的聚驱二类油层层系组合的原则为:一套层系内聚驱单元相对集中,地质条件接近,渗透率级差小于3;层系间厚度要求尽量均匀,一套层系最小厚度8m左右;具体单元具体对待,采取不同的开采方式,以限制注聚对象,减小层间矛盾。最后对萨中以北地区31个区块进行了层系组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秀芬  刘伟 《特种油气藏》2007,14(4):13-16,25
大庆长垣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自1991年开始进入工业性矿场试验以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聚驱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变为二类油层,并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先导性试验。聚合物驱可以扩大波及体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矛盾,必须进行分层注入,以改善聚驱效果,为此,大庆油田最早发展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管柱。随着聚驱对象的转变,渗透率降低,分注层段数增加,为适应不同时期聚驱开发的需要,聚驱分注技术以提高注聚效果和降低成本为目的,发展应用了双泵双管分注工艺、单泵双管分注工艺、单管同心环形降压槽分注技术、单管桥式偏心分注技术、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对聚驱注入剖面调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微观模型组合实验研究最低吸水层渗透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不同微观模型之间的物性差异及其直观性的特点,设计了微观模型组合实验,模拟油层注水,以研究储层非均质对油水运动的影响。通过模型组合实验,可以确定一个合注层段内不吸水小层的渗透率下限,即最低吸水层渗透率Kwmin,研究Kwmin与合注层段中最大渗透率值Kmax及注水压力梯度之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根据油层的实际注水压力梯度及用该井取心、测井资料确定的渗透率剖面,求取一个合注层段、一口井、一个油藏的最低吸水层渗透率。最低吸水层渗透率值可以用来进行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分析,研究油层剩余油分布。应用Kwmin对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油层部分注水井合注层段的吸水状况做了初步分析,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可以预料对最低吸水层渗透率的深入研究,将获得该参数更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7.
中、低渗透率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既是描述聚合物特性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聚驱效果的重要参数。与主力油层相比,大庆油田中、低渗透率油层物性及发育状况均发生很大变化,如果仍沿用主力油层聚驱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方法,必将会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选择造成很大的误差。本文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聚驱采收率提高值的影响和对聚驱控制程度的影响两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量化优选适合油层条件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为指导聚合物驱技术的矿场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驱分层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针对大庆油田聚驱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聚合物溶液在高渗层低效注入以及低渗层聚驱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对聚驱过程中分层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分层注聚的厚度界限、渗透率界限、分层注聚时机和分层注入层段注聚最佳用量,在总体注入量相同的情况下,实现采收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一种中低渗透率油层聚合物驱油层系组合方法,其步骤有:1.选择聚合物驱区块;2.沉积单元的划分;3.聚驱区块聚合物驱潜力分析;4.沉积单元的筛选;5.层系组合。通过本发明提供的组合方法,可以对渗透率较低,有效厚度较薄的单油层有效地进行聚合物驱并提高油层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由于聚合物分子是具有一定水力直径的分子团,在聚合物驱过程中无法进入一部分较小的孔隙,形成不可及孔隙体积(IPV).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对于聚驱效果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在聚驱注入参数设计和效果预测时,必须考虑IPV.该文介绍了一种应用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和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计算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的方法,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给出了大庆喇嘛甸油田葡I组油层、萨Ⅱ-Ⅲ组油层以及杏南开发区葡I组油层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油层渗透率与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关系图版和关系式.利用此计算方法,可以得到任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任意渗透率油层的不可及孔隙体积,该方法简便、准确,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驱偏心分质注入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驱结束后,聚驱驱替对象已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二、三类油层,分注技术面临着新的矛盾。高渗透率油层需要控制注入量,同时要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要适当降低相对分子质量和粘度,以保证不堵塞油层又有足够的注入速度。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偏心分质注入技术,可实现对分层相对分子质量、注入量的双重调节,并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多层油藏非活塞式水驱驱替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很多储层都是由完全间隔开的砂层组成的。准确计算水驱驱替效率将为高效合理地开发该类油藏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线性多层非活塞式水驱驱替模型,运用达西渗流理论可确定各油层的水驱注入量;综合运用各层等饱和度面运动方程和Welge-Craig方程分析各层的水驱驱替状况与总体含水率之间的关系。算例分析表明,在总注入量一定的情况下,绝对渗透率和油层厚度是影响各油层注入量的主要因素。储层渗透率越大,驱替效果越好;油层厚度对驱替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远没有储层渗透率那么大,薄层的驱替效率稍好于厚层。应用所介绍的方法可以准确简单地评价多层油藏的各油层水驱开发动用状况,从而为预测多层油藏极限采收率和合理选择调剖堵水等工艺的时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油田长垣二类油层与葡I组主力油层地质特点差别较大,平面非均质和纵向非均质相当严重。在考虑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和聚合物分子与油层的配伍性的基础上,引入聚驱控制程度这一重要概念,确定了二类油层注聚对象、渗透率下限、渗透率级差等技术标准,提出了二类油层注聚必须缩小井距、细分层系的观点;介绍了应用聚驱控制程度确定聚合物驱分子量和注入速度的方法;研究了油层渗透率级差和差油层厚度比例对最佳分层配注量的影响规律;对主力油层应用的聚合物驱分层配注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4.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针对定量获取优势渗流通道储层参数难度大的问题,利用示踪剂监测注采井间流体实际渗流速度,确定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内流体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变形推导及取心井数据回归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利用油田开发常规动、静态资料定量计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孔隙半径、渗透率及孔隙体积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A区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储层物性参数,平均孔隙半径为11.54μm,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7μm,相对误差仅为0.6%;平均渗透率为1.398μm2,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34μm2,相对误仅差为2.5%;单井平均发育优势渗流通道体积3.66×104 m3。研究成果可以为聚合物驱后油藏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注采方案个性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温西三块注水开发20多年来,油层物理性质、参数大小及测井响应发生明显而复杂的变化,水淹层中注入水强烈冲刷,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研究了其水淹层孔隙度、渗透率建模。通过油区测井、岩心和试油试采资料,分类建立的水淹层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其数据点均匀程度及其线性关系有明显集中分布趋势。特别是分类模型利用分类声波时差、中子孔隙度参数综合拟合值求取孔隙度;渗透率采用分类的多种测井响应综合评估确定,提高了水淹层孔隙度、渗透率参数计算精度,为准确计算水淹层孔隙度、渗透率提供了有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渤海X油田为早期注聚油藏,纵向厚度大,非均质性强,进入双高阶段后纵向各层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稳油控水难度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不同渗透率级差下早期注聚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阶段,随着渗透率级差增大,注入水会增加对模型中上部中高渗层的驱替程度,渗透率级差越大,增加幅度越大,模型顶部剩余油的富集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水质抗盐聚合物污水配聚体系回注1000mD岩心的流动性实验,以渗透率损失率评价配聚体系对岩心的伤害程度,确定了其注入界限并通过驱油实验评价了驱油效果,研究结果对抗盐聚合物污水配聚回注的油层保护和提高采收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在聚合物驱后区块仍然有40%以上的剩余储量,准确预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是挖潜这部分储量的关键。根据大量代表水驱后期和聚驱后期开发状况的测井资料,计算对比了单井垂向采出程度;通过绘制不同微相剩余油饱和度概率分布曲线和将井点所属饱和度区间标注在沉积微相图上,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聚驱后,垂向上驱替趋于均匀,但油层上部剩余油比例较高,在垂向上,厚度小、渗透率低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基本没有变化,厚度大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剖面趋于均匀,但上部剩余油仍较多;在平面上,河道砂微相聚驱效果明显好于非河道砂微相,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带尖灭、两相分界处以及渗透率变差部位和注采关系不完善的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潜这部分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薄差油层聚合物驱分质注入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薄差油层聚合物驱过程中,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会由于低渗透层渗透率过低,造成油层堵塞、动用程度低.对于薄差油层,需要适当降低注入的聚合物分子量,同时控制高渗透率层注入量,这就是薄差油层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的基本思路.基于这一思路研发了配套的井下分注工具及工艺管柱,实现对分层分子量、注入量的双重调节,并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见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港西4区聚合物驱的目的层属河流相沉积,油层非均质性严重。为了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并验证聚合物对油层的适用性及经聚合物调整吸水剖面后注水井能够顺利进行聚合物驱。经室内试验确定了"温和型"调剖的设计参数。现场试验表明,采用柠檬酸铝交联工艺,改善了不利的吸水剖面,但未严重降低注水井的吸水性能。单井注入试验确定聚合物在油层中的吸附量;机械剪切降解程度;适用的聚合物类型和最高注入浓度等的关键设计参数。根据室内试验和单井注入性试验,确定了井组的聚合物驱方案。通过调剖和单井注入试验,有4口井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平均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