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化工应用》2019,(11):25-28
本文针对油田含油污泥基本特性指标的几种常用测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验研究,设计优化了一种含油污泥含水率、含油率、固相含量等基本特性的连续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率采用冷冻干燥法测定,含油率采用超声萃取-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固相含量采用冷冻干燥去除水分、萃取除油后进行测定,优化后的检测方法具有可连续操作性,适用于油田大规模大批量含油污泥样品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2.
摸清含油污泥的污染特性是实现其妥善处理的重要前提。对某油田的含油污泥处理站进行采样检测,系统分析了典型含油污泥石油烃、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性,并与国家标准GB 36600—2018和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 3104—2022进行对标分析,同时与相似气田开发产物油基岩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含油污泥石油烃含量(23.1%~38.8%)远大于标准限值,需重点脱除;清淤清罐污泥的重金属含量高于落地原油和含聚污泥;部分多环芳烃含量略超过标准限值,落地原油的多环芳烃含量大于其余两种含油污泥;含油污泥的含油率、含水率均远大于油基岩屑,除Ba外两种物质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小,含油污泥多环芳烃含量远远大于油基岩屑。  相似文献   

3.
吉林油田含油污泥的破乳-润湿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开采及加工中产生大量含油污泥,对这些含油污泥进行合理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回收大量的石油资源。本文针对吉林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通过对其组分的系统分析研究,采用化学破乳-润湿的方法对含油污泥进行了调质处理,并研究了水固比、pH、试剂浓度、温度、处理时间对含油污泥原油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筛选出破乳剂PR105和拉开粉BX为调质剂,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为:含油污泥水固比为6:1,pH值为7.5~8.5,破乳剂PR105和拉开粉BX最佳用量分别为100mg/L和2000mg/L,处理温度为45℃,在搅拌器转速为180r/min下搅拌25min,含油污泥原油回收率可达99.4%,满足油田含油污泥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油田用乳化剂乳化力测定方法存在的操作步骤长、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对测定方法步骤和条件参数进行了改进,并赋予乳化力新的定量计算方法。改进的测定方法测试精度提高(平行实验误差小于3%),操作步骤简化(乳状液配制由原来的两步乳化改为一步乳化)。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能精确有效地评价油田驱油用水溶性乳化剂的乳化能力。采用改进后的方法测定并比较了三类目前常用的驱油用乳化剂的乳化力,测定结果表明甜菜碱类乳化剂的乳化力最强、烷基苯磺酸盐类的乳化剂的乳化力次之,石油磺酸盐类的乳化力最差。  相似文献   

5.
针对延长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采用生物酶复配乳化剂对含油污泥中的原油进行回收处理,并研究了固水比、药剂用量、处理温度、搅拌时间和循环利用次数对含油污泥中原油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当含油污泥固水比为1∶3、药剂用量为5 g/kg、处理温度为40℃和搅拌混合时间为20 min时,原油的回收率可达99%以上,且处理后污泥中的含油量低于20 g/kg,可用于铺设油田井场和通井路,对油田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油田含油污泥处理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油田含油污泥是一种量大而面广的污染源,具有物理化学性质复杂等特点.由于收集、处理难度大,处理工艺复杂,含油污泥的处理一直是各油田非常关注、也是困扰石油行业的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油田含油污泥的来源、含油污泥的性质及国内外含油污泥的处理标准.总结论述了目前中国石油在污泥收集、含油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油田含油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实验对其降解石油的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红外光谱及薄层色谱对热带假丝酵母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及四组分实验对热带假丝酵母菌降解前后的石油含量及组成进行了检测。结果 实验发现,该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35℃,当温度为32℃时,其在7天内对石油的降解率可以达到81.6%,而且对较难降解的芳香烃和沥青质也有良好的降解效果。针对初始含油率为5.21%的含油污泥,其在90天内对石油的降解率达到80.5%。结论 实验所筛选的热带假丝酵母菌能够以葡萄糖和原油为唯一碳源代谢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该脂肽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对石油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作用,且该菌株对原油具有很高的降解效率。实验所筛选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在含油土壤的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油田站场含油污泥占油田污泥总量的绝大部分,但由于各生产环节产生的污泥含水率不同,导致污泥统计数据与实际差异较大。为摸清油田站场生产系统中主要环节的污泥产生量规律,选择4座典型处理站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系统主要生产节点进行取样,测定其污泥产生量。分析结果表明:稠油油田含油污泥是污泥产生量的主要来源,而污水处理系统污泥的产生量主要是由于投加水处理药剂而产生的,药剂中除硅剂的污泥增量贡献率占50%左右,最终得出了油田站场含油污泥产生量的分布规律,实验结果对油田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及对污水水质认识的提高,油田容器含油污泥的清淤工作量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处理油田产生的含油污泥,2009年大庆油田在第四采油厂新建了以调质—离心为主体工艺的含油污泥处理站,对含油污泥调质—离心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试验,对处理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使处理后的污泥含油指标达到了≤2%的处理指标要求,实现了含油污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为油田含油污泥的有效处理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截至9月4日,由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创新研发的智能大棚微生物处理含油污泥技术,在安塞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厂试验获得突破。检测技术数据显示,智能大棚温度、湿度、含氧量控制适宜,微生物石油降解菌群生化反应正常,高效达标处理含油污泥230余吨,环保数据达到石油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1.
含油污泥是新疆油田固态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量化和无害化对于石油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生物制剂清洗和微生物降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石油新疆油田新港公司含油污泥进行处理,使含油污泥中的矿物油得到了有效去除。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优反应参数;初始含油污泥含油率为28.23%,单因素优化后含油污泥的含油率为6.48%,响应面优化后含油污泥的含油率为3.04%。进一步利用枯草芽孢杆菌XG02对复合制剂洗脱后的含油污泥进行微生物降解处理,20天后污泥含油率仅为0.45%,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DB65/T 3998—2017 《油气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中对矿物油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火烧山油田目前累计的含油污泥量为2.6×10~4 m~3,处理方式为积累到一定量后,统一拉运到环保单位,采用热处理+萃取工艺进行净化,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运行成本很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含油污泥冻胶调剖试验。通过研究稠化剂、交联剂A、交联剂B、油泥含量等不同含量组分的影响,确定了配方体系为:0.3%(w)聚丙酰胺+0.03%(w)交联剂A+0.10%(w)交联剂B+20%(w)污泥。对含油污泥的粒径及耐温性、封堵性、选择性进行的室内评价表明:含油污泥组分的粒径分布较宽(61~830μm);温度升至90℃时,冻胶黏度仍保持在20 000 mPa·s以上;单管岩心封堵率均达到了85%以上;双管岩心的渗透率依次减小(均小于1μm~2),说明油泥配方体系对火烧山油田具有良好的适配性。将含油污泥冻胶与常规凝胶颗粒配合使用,采用多级段塞注入的工艺技术,优化出了适应火烧山油田的含油污泥调剖技术。该技术在火烧山油田共实施13井次,累计处理含油污泥25 543 m~3,节约污泥处理费用741.3万元,井组累计增油共1 988 t,降水615 t,合计产生经济效益506.9万元。实现了低成本处理含油污泥的目的,解决了含油污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土著微生物修复胜利油田含油污泥的工业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胜利油田滨一污水站长期堆放的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采取工程措施创造有利于土著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强化其石油降解活性,以修复480 m3的含油污泥.测定了不同修复阶段污泥的油含量、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和污泥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并与加入菌剂和未做任何处理的对照区块进行对比.对初始油含量为126 g/kg的污泥,利用土著微生物进行230天的修复后,油含量下降了42.8%,持水量明显增加,生物毒性降低.结果表明,利用土著微生物进行含油污泥的生物修复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石油污染物,是一种有效的含油污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油田含油污泥的浓缩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开采和集输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会严重污染水质。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油田污水中的含油污泥经过4 h浓缩沉降后,污泥含水率可降低90%左右;在其中加入混凝浓缩药剂,投加量为20~60 mg/L,可将污泥浓缩沉降时间缩短为1 h。该技术可避免水质二次污染,对保护油田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油田生产中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困难、成本高,含油污泥回注是一种低成本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常规回注 调剖法仅能回注粒径较小的含油污泥颗粒,不能充分回收利用含油污泥。为此,将含油污泥颗粒经球磨处理至 微纳米尺度,并添加石油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通过搅拌、超声、离心形成稳定的驱油体系,研究了含油污泥微纳 米颗粒驱油体系的粒径分布、乳化能力和驱油性能。结果表明,驱油体系中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的粒径中值为 158 nm。该体系在室温(25℃)下静置4d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悬浮性,油水完全分离的时间≥5min;在60℃下与 煤油的界面张力为7.4×10-3mN/m,乳化能力较强。由于乳化与封堵的双重作用,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驱油体系 的注入能力和驱油效果好于表面活性剂驱,适用于中低渗透油藏。在60℃、注入量为0.5PV、注入速度为1mL/ min的条件下,其驱油效率较水驱提高约20百分点,较表面活性剂驱提高约8百分点。含油污泥微纳米颗粒驱油 体系的制备方法可完全处理含油污泥,实现含油污泥的高效再利用。  相似文献   

16.
延长油田地处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含油污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采用热洗→三相分离→压滤→固化技术路线对延长油田某采油厂含油污泥进行了现场处理试验,热洗法对于含油污泥具有很好的除油效果,除油率达到90%以上;压滤后污泥制成的砖抗压强度达到10MPa以上,浸出液COD值达到外排标准,可用于井场建设,实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一直困扰油田的含油污泥处理难题,进行了“生物热洗+微生物降解”工艺处理含油污泥的创新性实验。对非离子型生物表面活性剂S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R2和无机清洗助剂N2,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药剂配比(质量比)为S1∶R2∶N2=0.08∶0.03∶0.15;对生物热洗的工艺条件进行探索,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清洗温度为60℃,液固比为5,清洗时间为50 min。对经过生物热洗后残留的石油,进行了3种条件下的微生物堆肥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3^#实验(含油污泥+锯末+营养物质+菌剂+复合生物表面活性剂A1)降解率达到85.5%,相比1^#实验(含油污泥+锯末+营养物质)和2^#实验(含油污泥+锯末+营养物质+菌剂)降解率分别提高了71.0%和23.7%。最终经过“生物热洗+微生物降解”工艺处理后的含油污泥含油率降至0.8%,并且可以较好地回收油泥中的石油。本实验研究为下一步的现场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一直困扰油田的含油污泥处理难题,进行了“生物热洗+微生物降解”工艺处理含油污泥的创新性实验。对非离子型生物表面活性剂S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R2和无机清洗助剂N2,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药剂配比(质量比)为S1∶R2∶N2=0.08∶0.03∶0.15;对生物热洗的工艺条件进行探索,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清洗温度为60℃,液固比为5,清洗时间为50min。对经过生物热洗后残留的石油,进行了3种条件下的微生物堆肥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3#实验(含油污泥+锯末+营养物质+菌剂+复合生物表面活性剂A1)降解率达到85.5%,相比1#实验(含油污泥+锯末+营养物质)和2#实验(含油污泥+锯末+营养物质+菌剂)降解率分别提高了71.0%和23.7%。最终经过“生物热洗+微生物降解”工艺处理后的含油污泥含油率降至0.8%,并且可以较好地回收油泥中的石油。本实验研究为下一步的现场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离优选油田污泥、污水中的菌株,确定菌株处理油田污泥的潜力。筛选评价了不同生物活化剂,改善原始污泥的生物降解环境。利用研发的菌株及生物活化剂,开展了生物降解及修复试验,考察了污泥除油率变化。结果表明,w(含油)≤20%(干基)的油田污泥,经20~30天降解后,污泥除油率81.46%,再经1~2个生长周期的植物修复,污泥中w(含油)1.56%(干基),满足油田行业标准控制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油污泥调剖技术的成功应用,解决了油田含油污泥的出路问题,使油田含油污泥不再污染环境。含油污泥经过化学剂的处理后变成活性含油污泥,可用于注水井调剖,大大提高了污泥的附加值,降低了含油污泥处理成本,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