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层序—构造对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分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凹陷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层序—构造角度对其油气分布及成藏进行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表明,明下段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中、晚期是储集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也是油气分布的主要部位;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指向,正向构造带是油气长期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纵贯深、浅层的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至新近系的主要通道,晚期断裂主要对油气起到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层序—构造耦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层位和富集程度,断裂(尤其是油源断裂)与储盖组合的良好匹配关系是油气在明下段富集成藏的主要原因,层序—构造决定了新近系圈闭的有效性,并控制了岩性-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断裂对渤中西洼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断裂结构、分布特征及输导机理的详细分析,首次提出应用断接盖层参数和断裂输导能力指数对油源断裂的垂向输导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断接盖层参数和断裂输导能力指数可以有效地定量表征曹妃甸12-6油田不同构造带的油气充注能力及富集层位。研究区北部断裂带断接盖层参数较大、断裂输导能力指数较小,油气充注能力较弱,油气富集于馆陶组;南部断裂带断接盖层参数较小、断裂输导能力指数较大,油气充注能力较强,油气富集于明化镇组。根据断裂输导能力的不同,分别建立曹妃甸12-6油田南、北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其中北部断裂带为"源-断-砂"侧向分流式油气成藏模式,南部断裂带为"源-不整合-断"垂向贯穿式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5.
在研究东濮凹陷断裂发育特征、成因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断裂构造在该区油气成藏中的作用。指出,这些不同级别、不同期次断裂的长期继承性发育不仅控制了东濮凹陷盆地的形成和发育,也控制了盆地内生油洼陷的形成和展布及生油岩系和储集岩系的沉积,进而也控制了盆地内各种油气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区域地质、三维地震、测井、地球化学、岩石薄片和X-衍射等多种资料,重点针对控制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中洼南部斜坡带新生界岩浆岩发育区碎屑岩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研究区断裂活动与岩浆喷发的时空有序耦合对油气的成藏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断裂-岩浆”联动控制坡中隆起带的形成及规模性圈闭的发育;②“断裂-岩浆”时空有序配置利于深部古近系优质碎屑岩储层的发育;③“断裂-岩浆”耦合共同控制油气差异富集。在这些认识的指导下,在黄河口凹陷中洼南部斜坡带成功发现一个规模大、产能高的优质油田,发现储量近8 000×104 m3,最高单井日产近290 m3。 相似文献
7.
断裂构造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以济阳拗陷曲堤油田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曲堤油田构造破碎,断层多,断块小,构造断裂对油气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将其早第三纪湖盆裂陷阶段划分为三个伸展幕,各幕式期间的盆地构造样式差异,形成了曲堤地垒“东西向分带、南北向分块”的构造格局。该区的油气富集程度取决于断层的侧向封堵性。从影响断层封堵性的多种因素分析认为,曲堤油田Ⅰ、Ⅲ级甚至Ⅳ级断层一般都有较好的封堵性;弧形断层内侧或锯齿状断层发育段比断层平直发育段封堵性好;近SN向走向的传递断层一般具有较好的封堵性。上述断层周围纵向上控制的含油层系多,含油高度大,平面上含油范围大,富集程度高;而在晚第三纪形成的EW向断层,一般封堵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9.
正向正断层带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经验——以饶阳凹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饶阳凹陷为例,报正向正断层带来的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归纳出该凹陷断层组合的8种型式及其与构造圈闭的匹配关系。阐述了正断层油气藏形成规律,总结了勘探经验,为今后该类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贾光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3):1-5
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一段—沙四段下亚段广泛发育陆相红层沉积。对博兴地区红层油气藏地质特征、分布规律统计发现,烃源岩条件、储集条件、运移条件和保存条件是控制红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4个成藏要素。考虑影响4个成藏要素控制红层油气成藏概率的有效指标,建立研究区成藏要素的能力指数模型,分别为烃源岩能力指数、储集能力指数、运移能力指数和保存能力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能力指数为排烃强度归一化结果,储集能力指数为有效储层厚度归一化结果,运移能力指数为流体势、砂地比和断层运移效率的归一化结果,保存能力指数为排替压力与盖层厚度乘积的归一化结果。利用4个成藏要素的能力指数模型,可以定量评价单一成藏要素的成藏概率,经加权平均赋予不同成藏要素权重系数,进而建立研究区油气成藏概率指数模型。根据该模型预测的有利油气成藏区与博兴地区目前沙四段下亚段红层已发现油气藏进行对比,其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1.
断裂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以沾化凹陷垦利断裂带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含油气盆地中,断裂构造是决定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详细研究垦 利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并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4种成藏模式,认为该地区的油气分布受构造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2.
在油田勘探中,判断油气由断裂垂向运移后侧向分流的优势层位十分重要,但目前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留楚地区为例,在综合分析盖层厚度和断-砂接触面积等影响油气侧向分流能力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储层地震反演等地球物理技术建立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求取方法,并系统分析圈闭充满度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优选出有效影响因素,然后综合有效因素建立断-砂侧向分流能力定量评价公式。结果表明:当断-砂侧向分流系数R大于0.3时开始发生油气侧向分流,并且R越大圈闭充满度越高,当R大于0.9时油藏为纯油层。利用断-砂侧向分流系数对f038和f008两条断层的侧向分流情况进行验证,结果与实际钻井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断裂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内反转背斜油气成藏的控制,寻找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选取典型的反转背斜G构造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数据,通过构造解释、断层活动性分析、构造演化剖面、侧向封堵性评价等方法,对G构造的断裂特征及其圈闭形成、油气运聚和保存的控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G构造发育3组断裂,包括2条主控断层、组成似花状构造的次级断层以及浅部中新统内近EW向断层,主控断层形成于新生代早期、似花状构造次级断层形成于始新世平湖期、近EW向断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的龙井运动。G构造主体表现为被断裂及火山机构复杂化的断背斜形态,先后受控于伸展正断、岩浆活动以及挤压反转等多期构造运动,最终在龙井运动末期定型;背斜高点的“花心”烃源断层断距小、活动性与主排烃期不匹配导致供烃能力弱;控圈断层在浅部侧向封堵性较差,同时背斜高点圈闭被近EW向断裂破坏;上述因素共同导致G构造在背斜高点勘探成效不理想。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内G构造等勘探不理想的反转背斜位于或者紧邻富烃洼陷、油气供给充足,仍具有良好勘探前景,背斜翼部“花瓣”断层发育区及未被近EW向断层破坏的次高点等区域的构造、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下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在输导油气机理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断裂输导油气能力评价方法,对其油源断裂分布及输导油气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有大量的油源断裂,在柳赞、高尚堡、老爷庙、南堡1号、南堡2号及其以东地区、南堡4号及其以南地区、南堡5号以东地区,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能力相对较强,这有利于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上覆东一段中聚集成藏。目前,在这些地区的东一段找到了大量油气,证明了使用该方法来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油源断裂对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浅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及其确定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源断裂与受其控制形成油气藏之间分布关系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南堡凹陷中浅层地区对油源断裂对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对油气成藏平面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油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分布范围;油源断裂转换带是油气成藏分布的有利部位.油源断裂对油气成藏剖面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油源断裂所断至的区域性盖层上下附近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层位;油源断裂上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8.
应用单因素叠合分析的思路,在构造-砂体-成藏综合研究基础上,认识到“三元耦合”控藏本质,研判出渤海湾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有利区。研究表明,歧口富油气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控藏主因素可以概括为3个端元,一是油源,包括生排烃和其输导体系;二是储集层物性,包括孔渗性能和孔隙结构特征;三是圈闭是否有效以及圈闭闭合幅度多高。可用“三元耦合”控藏新模式来表达油气成藏的本质,决定其圈闭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古构造背景与沉积物源体系的匹配。板桥滨海断鼻、滨海斜坡区与埕北断坡区等是歧口凹陷古近系最有利的大型勘探战场。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渤海海域锦州27段走滑压扭增压带JZ27-A井区沙三段储层内发育异常高压,压力系数平均值达1.5。其主要特征为:超压顶部有厚层泥岩封隔层、超压发育段颗粒碎裂作用强、发育范围及层位受增压带范围以及走滑压扭强烈发育期影响(仅在JZ27-A井区沙三段储层内发育)。其形成机制为:在东三末期到东二早期的郯庐断裂强烈右旋走滑作用下,在走滑压扭增压带JZ27-A井区形成应力强烈集中区,从而形成水平构造挤压应力,同时由于上覆厚层泥岩的存在,应力得不到有效释放而产生超压。依据地层压力平衡,对走滑应力所产生的超压贡献进行了定量估算。计算结果表明,走滑应力对超压的贡献达到了30%~35%,早于大量生排烃期,极大地阻碍了油气充注。 相似文献
20.
断层的垂向运移能力是源上复杂断裂带油气勘探的关键。针对断层垂向运移能力的评价问题,基于油气泵吸式运移原理,结合环渤中凹陷区新近系油田勘探实践,提出了构造形变体的概念,将研究对象由以往的单一断层面转变为三维的活动断裂体,建立了构造形变体的定量计算方法。研究认为:①成藏期断裂活动造成的间歇式应力释放是油气垂向快速高效运移的动力,构造形变体能够更加客观地表征断裂带的整体活动强度,进而科学地表征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②构造形变体包含释放体积与波及体积两大关键参数,二者与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均具有正相关关系,释放体积和波及体积越大,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越强;③构造形变体控制着凹陷区油气的垂向运移,从不同层面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富集带与富集块的分布。构造形变体体积的非均一性形成了多个泵吸汇烃单元,进而控制了应力释放区和油气富集区;泵吸单元构造形变的体积越大,浅层油气的富集程度越高。在同一泵吸单元,形变中心控制着油气优势富集带的分布。断裂带内的局部强构造形变控制着油气的优势充注点,进而形成油气富集断块。构造形变体概念的提出为泵吸机制下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高效指导渤海海域一批大型新近系油田的发现与评价,对成熟区勘探的再认识和再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洼陷区复杂断裂带勘探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