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蠡县斜坡是华北油田勘探的重点区带,该区块由于碳酸盐胶结、孔隙结构复杂、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大等原因,存在低阻油层及低孔低渗储层并存现象。在系统分析试验SB-3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并确定了该区块影响储层的主控因素,针对其具体特点,进行了储层评价方法的研究,确定了适合该区块特征的解释方法及解释模型。通过资料处理验证了此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孔隙结构是煤层气等非常规储层研究的核心问题,既控制气藏储集性能,又影响开发评价效果。以鸡西盆地煤岩为研究对象,运用低温氮吸附方法、氩离子抛光电子扫描显微成像和核磁共振技术,对孔隙和裂隙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结合能谱分析、全岩分析测试、煤岩组分等实验数据,对有机质孔隙和矿物质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孔以气孔为主体,瓶型孔占主导地位,可见两端开口的圆筒孔、四边都开口的平行板状孔。T2图谱既有双峰又有三峰,显示出较好的孔渗条件。成熟度和镜质组含量促进有机质孔的发育,而水分堵塞孔隙表面及喉道。矿物质孔主要包括黏土矿物晶间孔和溶蚀孔。高岭石、伊利石单体或集合体杂乱堆积,形成大量孔隙。黏土矿物面孔率随高岭石含量增加而增加,随伊蒙混层含量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为该区天然气藏主力产层,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岩心物性、孔隙结构等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近期新资料和新认识,对该区黄龙组储层特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确定黄龙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颗粒和晶粒白云岩及白云质岩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最为发育,次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超大溶孔,以及未充填的裂溶缝。依据储层的电性差异,深入探讨了不同孔隙类型组合的储层特征,划分出孔洞缝型、孔隙型和裂缝性3类储集类型,建立了相应的测井响应模型。结论认为,黄龙组储层发育的规律是:①粒屑滩相带控制了储层分布范围和规模;②成岩期热液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③岩溶作用扩大了储层发育范围,也是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张瑾 《石化技术》2022,(5):150-152
针对织金区块煤层气井开展了动态跟踪研究,认为煤层气井开发可划分为5个排采阶段,将小试验井组的稳定产气井划分为中高产井、低产井以及特低产井,按照曲线形态又可分为双峰型、单峰型和波动型。中高产井普遍具有解吸压力高、产液量低、压裂效果好的特点,耦合分析认为煤层气井的产能影响因素为地质特征、压裂规模以及排采措施。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A油田Asmari组为连陆局限-半局限台地沉积,发育白云岩、灰岩、砂岩和泥岩多种岩性,由于受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影响,断层及裂缝发育,导致储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基于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A油田Asmari组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开展综合研究发现,A油田发育构造缝和成岩缝两种类型裂缝,主要以构造缝占主导。其中,以白云岩为主的A段裂缝发育程度高,裂缝密度大,但裂缝尺度小;以灰岩为主的B段裂缝发育程度低,裂缝密度小,发育中-大尺度裂缝。综合应力场模拟和地震叠前方位角各向异性研究A油田裂缝平面分布发现,裂缝主要分布在应力相对集中的断层附近和背斜轴部。结合构造及储层特征研究裂缝发育控制因素表明,扎格罗斯造山运动是研究区裂缝形成的主控因素,其控制了裂缝平面分布,距离断层越近,裂缝密度越大;而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厚度主要控制了裂缝纵向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太原组发育一套致密灰岩储层,近年来风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领域。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稳定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测试,开展岩石学、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及微观特征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密灰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太原组可作为良好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为生屑粉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藻黏结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残余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及微裂缝,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1%,平均渗透率为0.22×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太原组灰岩有利储层形成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生屑滩、生物丘有利沉积微相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储集空间类型及平面大面积分布;高频旋回控制下的准同生岩溶作用有利于溶蚀孔的形成,能有效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为厚层灰岩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条件;裂缝对改善致密灰岩储层渗流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的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华北地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研究及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靖边南区块位于靖边气田南部,其显著特点是上、下古生界复合含气。上古生界含气层系有石盒子组盒8段、山西组山1、山2段和本溪组,其中以盒8段、山2段为主力含气层段。由于该区上古生界仍处于开发评价阶段,对其砂岩储层基本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认识不甚清楚,严重制约了该区上古生界规模开发的进程。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毛管压力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从成岩作用和成岩相角度,探讨了靖边南区块上古生界盒8、山2段致密砂岩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认为:(1)该区上古生界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但局部存在较高渗透性储层形成大面积含气有利区;(2)首次对各种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对盒8储层孔隙影响大于山西组储层,而胶结作用导致的孔隙减少则是山西组大于盒8段储层;溶蚀作用在增加孔隙方面以盒8段储层最高;(3)靖边南区块上古生界储层物性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但广泛存在的高角度裂缝与水平缝共同构成的裂缝体系与叠置高渗砂体相匹配,有利于天然气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8.
牛庄洼陷砂岩透镜体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剖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牛庄洼陷3个典型的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因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的剖析,发现砂岩透镜体形成的沉积环境或砂岩体成因类型、砂体围岩供烃条件和砂体自身的物性条件是制约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在浊积岩砂体形成的油气藏中,砂体围岩的供烃条件(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镜质体反射率)越好,砂体自身孔渗性(孔隙度、渗透率)越好,砂体的含油性(充满度、含油饱和度)就越好。牛庄油田牛20C3、王70B和牛35B1都是浊积砂体,其中牛20C3砂体的围岩供烃条件及其自身物性最好,砂体的含油性也最好,圈闭充满度高达74.56%;王70B砂体围岩供烃和自身物性较好,砂体含油性中等,圈闭充满度53.25%;而牛35B1砂体的围岩供烃和自身物性差,其充满度仅有29.02%。  相似文献   

9.
柴西生物礁储集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最优判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紫西地区发育了储集物性极好,广泛分布、油气储量较高的生物礁储集层,该区生物礁主要包括藻礁、叠层石和凝块石礁。但湖相生特礁在柴西地区分布不均,变化很大,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勘探和开发.利用岩心和测井数据总结了生物礁各种类型的测井响应.提出了适合柴西地区生物礁储集层的测井曲线特征。对生物礁储集层的测井曲线进行数字化赴理,并利用最优分割、聚类和逐步判别等方法,判定了各种生物礁类型的最佳判别函数.并将结果应用到测井解释中,从而为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高自然伽马值异常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鄂尔多斯盆地浅部与深部高自然伽马异常特征的主控因素,本文从单孔测井曲线、典型剖面测井曲线对比、不同地层高自然伽马异常平面分布特征分析、放射性元素含量测试分析等方面,研究了该区高自然伽马异常的平面及纵向展布特征后认为:①铀含量变化与自然伽马幅值变化呈良好相关性,自然伽马异常主要是由铀含量增加直接引起,铀的活化和聚集呈现一定的地区差异;②自然伽马异常平面特征与地层沉积特征关系密切;③造成盆地高自然伽马异常特征的主控因素是盆地沉积环境的变迁和历经的构造运动,进而决定了铀的时空分布特征,盆地深部和浅部的铀异常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水平井电阻率测井不仅需要考虑地层厚度、围岩,还需要考虑井眼斜度、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等因 素的影响。因此,相对直井而言,水平井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处理与解释更为复杂、困难。结合ARC675 型 随钻电阻率测井仪原理,通过数值模拟,总结出地层厚度、围岩及电阻率各向异性等环境因素对该仪器相 位电阻率和振幅电阻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处理某水平井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发现:该方法不 仅能准确确定水平井井眼轨迹与地层的关系,还能解释相位电阻率值与振幅电阻率值差别大以及二者与 导眼井测井电阻率值相差较大的原因。其解释成果为下一步实施压裂改造等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塔河油田9区多口井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系统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认为塔河9区奥陶系凝析气藏的产气层主要为一间房组,部分为鹰山组,岩石以泥晶灰岩为主,颗粒灰岩次之。储层基质物性较差,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溶洞、裂缝,孔隙型发育较少,储集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溶洞型及裂缝型3种。储集层的发育受控于局部构造、断裂和裂缝及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对储层的发育至关重要,构造高部位岩溶作用较强烈,储层较发育;平面上,断裂和裂缝系统为多期岩溶作用提供渗流通道,有利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及断裂相切部位呈片状展布;纵向上有利储层主要位于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以下0~60 m的砂屑灰岩段,受到正常潜水面的大气水岩溶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3.
水平井技术在给油气田开发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测井等工程技术带来了新的难题。水平井随钻测井和直井电缆测井具有较大差别,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对已比较成熟的电缆测井解释方法提出了挑战。在比较了水平井中随钻测井和电缆测井感应电阻率曲线之间的区别后,得出以下结论:两者在储层内部相差较小;在界面处及其附近的响应特征受地层界面表面电荷、钻井液侵入深度大小及井眼与地层夹角大小的影响较大。在测井解释中以电阻率资料为主时,应结合其他测井资料综合分析井眼轨迹与地层界面之间的关系和夹角大小,从而正确地划分储层界面。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周边唐180×2井在寒武系碳酸盐岩测试获日产260 m3工业油流,揭示了寒武系碳酸盐岩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由于该层系勘探程度低,钻井少等因素,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不深入,已成为该区油气勘探突破的瓶颈问题。综合研究表明,寒武系碳酸盐岩是受多旋回构造运动、多期岩溶及成岩作用控制的缝洞复合储集体,发育溶蚀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及裂缝型共四种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及裂缝-孔隙型储集物性较好,主要分布在寒武系中统、下统的渗流岩溶带及潜流岩溶带,为该区下步油气勘探部署的重要层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的方法,发现了磁测井仪的实际探测特性,进而提出了仪器的刻度方法,纠正了磁测井仪在应用中的偏差,对仪器作出了定性解释的尝试;同时根据仪器刻度处理思路,简要介绍了仪器的调节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歧口凹陷形成控制因素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前人认识.依照最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5280km2超大地震数据体、岩心、测井、录井资料等研究结果得出:歧口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发育受褶皱、逆冲构造、右旋伸展走滑运动、沿岸走滑断裂带和火山岩等控制,总体由断陷转盆地转为坳陷盆地,断、坳期各发育2幕构造运动,期间存在3个显著不整合界面,界面上下地层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其陆上沉降史与海域沉降史发育存在很大的差别,陆上近南北向结构变现为典型北断南超多米诺式半地堑结构,海域地区则表现为大型复式地堑,海域地区比陆上地区沉积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7.
刘凯旋  陈践发  付娆  汪华  罗冰  戴鑫  师肖飞  董勍伟 《石油学报》2022,43(11):1652-1663
在充分调研全球探明氦资源分布及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外典型富氦天然气藏的空间分布特征、氦气成因来源和气藏类型进行解剖,再结合地质背景分析了富氦天然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探明氦资源最多的国家;由于受技术手段等条件的制约,目前主要是从富氦、高氦天然气藏中获取氦气资源。通过对国外富氦天然气藏的解剖发现,富氦天然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古老克拉通地区,垂向上以埋藏较浅的元古界和古生界为主;绝大多数富氦天然气中的氦气主要是由地壳中的铀、钍等放射性元素衰变形成。根据天然气组成特征可将富氦天然气藏划分为富氦烃类气藏、富氦二氧化碳气藏和富氦氮气藏,其中大多数富氦烃类气藏主要位于克拉通内部隆起带之上,气藏规模和氦资源量较大;富氦二氧化碳/氮气藏多位于克拉通边缘活动带,气藏规模和氦资源量较小。在对气藏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综合实际地质背景提出两种富氦天然气藏成藏模式:古老克拉通内部隆起富氦天然气藏成藏模式和古老克拉通边缘活动带富氦天然气藏成藏模式,其中具备花岗岩基底隆起、深大断裂、晚期构造活动和区域性盖层等地质条件的地区是氦资源勘探的重点有利区。  相似文献   

18.
孙志勇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1):17-18,22,137,138
为确定青东5区Es4上亚段储层特征,利用岩心、测录井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和物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本区属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井间储层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同生断层构造活动影响区域沉积特征和储层物性,储层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为主,由于埋藏较浅,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不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沉积过路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陆架或陆坡内的无沉积现象作简单的说明,而对于沉积过路的主控因素尚不明确。通过收集国内外沉积过路的实例,并对不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沉积过路在地震上的识别标志,并探明沉积过路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 ①沉积过路代表着沉积间断,在地震上表现为顶底地层的地震反射同相轴合并。②沉积过路多发生在非均衡陆坡之上,非均衡陆坡内的不同可容纳空间(池状可容纳空间、愈合陆坡可容纳空间及陆坡可容纳空间)充填阶段为沉积过路提供了潜在过路区。③沉积物粒度、浓度、流体流量及地形坡度决定沉积物能否过路。其中,沉积物粒度与流体流量是影响浊流过路的主要因素,沉积物浓度是影响碎屑流过路的主要因素。④坡度对沉积过路的控制作用体现在相邻地层的相对坡度比和绝对坡度差等2个方面。相对坡度比是沉积过路作用启动的重要条件。绝对坡度差决定沉积过路的距离,绝对坡度差越小,沉积过路的距离越短;绝对坡度差越大,沉积过路的距离越长。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沉积物运输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对今后沉积过路现象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