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在大量兴建的山岭隧道工程都是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监控量测的,但也存在观测不足、反馈不及时的问题,结果部分隧道发生塌方事故.鉴于目前隧道施工安全的严峻形势,加大对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健全监控量测管理体系,加强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监理.  相似文献   

2.
根据隧道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结果,可进行信息反馈和预测预报,指导现场施工,从而确保隧道施工的质量、安全以及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以长河坝场内交通工程1#公路金康隧道施工为例,介绍了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的应用,在监控量测数据的指导下,施工时适时调整开挖及支护参数,金康隧道K2+920以后同等条件开挖过程中未发生大规模塌方事故,表明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对指导设计、施工和修改支护参数、适时施作二次衬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玉希莫勒盖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隧道断层及其破碎带的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进行监控量测,以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隧道K723+910~K723+919发生塌方事故的原因。对隧道塌方段进行处治,变三台阶超短台阶法施工为CRD法施工,对隧道支护结构予以及时适当的加强,同时采取相应的控制爆破措施。结果表明,处治后隧道的累计拱顶沉降值和累计水平收敛值控制在15 mm~25 mm范围内,表明对隧道塌方段的处治是可靠有效的,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隧道洞口段的施工安全,在小寨山隧道洞口段塌方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和PSO-ELM模型评价了隧道洞口段围岩的稳定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另外,根据洞口段塌方成因,对塌方处理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处理效果,以评价各类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小寨山隧道洞口段塌方成因研究表明:洞口段的塌方成因主要是偏压原因和降雨原因,且突变分析过程的突变特征值均<0,得出隧道洞口段围岩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之变形预测结果显示其后期变形仍将持续增加,进而隧道洞口段的稳定性趋于不利方向发展,有必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塌方处理措施应结合工程实际,先对各施工阶段和步骤进行针对性加固,再调整隧道支护所受的宏观应力状态,保证其受力平衡,且通过塌方处理,小寨山洞口段围岩变形处于可控范围内,验证了各类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软岩隧洞典型开挖方法及塌方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三系与白垩系疏松软岩地层隧洞开挖施工中,根据围岩稳定及地下水出露状况,采用的典型开挖方法有全断面法、微台阶法及短台阶法。由于地质不良、设计定位不当、施工方法不正确将引起塌方。对塌方的处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作好地质勘察、施工方案的论证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工作。塌方处理应按照“小塌清,先支后清”、“大塌穿,先护后挖”及“治塌先治水”的原则进行。大塌方可采用侧壁导坑法、迂回导坑法及管棚法进行处理,并同时加强监控量测及支护衬砌结构。  相似文献   

6.
冯志强 《山西水利》2004,20(3):69-70
从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及施工环境等方面对河口至扫石公路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该隧道塌方处理方法及后续施工采用的工程措施,并提出了对防止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隧道塌方的有效措施,可供从事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7.
安康至毛坝高速公路天生桥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安康至毛坝高速公路天生桥隧道进口的塌方,在现场勘察基础上,首先对受塌方影响的初期支护裂缝洞段进行了回填封闭和拱架支护加固,对塌方体进行了注浆处理。在此基础上根据补勘地质资料,制定了洞内加固、地表注浆,洞内洞外相结合的塌方处理方案;塌方段采取弧形导坑法掘进,施工中加强了洞内的地表监测,确保了塌方段施工的安全。实践表明,对天生桥这类软弱围岩段的隧道塌方,施工时采取支护快封闭成环和二次衬砌紧跟的工程措施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雅砻江两河口隧道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丰富,围岩情况复杂多变,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规模塌方。通过对塌方段及塌方影响段采取副拱加固、回填混凝土、固结灌浆、超前排水等措施,确保了实现安全、可靠、不留后患、经济和快速施工的预期目标。期望对今后类似隧道的塌方处理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锦赤铁路Z H -03合同段上仗子隧道从承四高速公路下穿过的施工过程中,认真进行隧道量控监测,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总结工作。主要从量测目的、组织机构、测量内容方法和设备情况、管理基准、数据分析等几方面阐述了监控量测为隧道安全高效的施工提供准确的施工依据。  相似文献   

10.
燕尾式隧道是国内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隧道结构形式,它由小间距隧道、大拱隧道组成。以山西省中南部铁路通道华子节燕尾式隧道为例,从设计方案的选择、施工组织设计和监控量测等方面对大跨段和小净距段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燕尾式隧道设计及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该隧道围岩强度不均匀,预应力锚杆的作用松弛较大,不能有效的起到加固围岩的作用,在设计和施工中须对中间岩墙进行注浆加固。  相似文献   

11.
长沙地铁六号线烈士公园南站位于烈士公园园林内,属于植被敏感区,由于植被的特殊性,植被敏感区施工除了需要保证隧道整体施工安全外,还需减少隧道施工对植被的影响。针对该类情况,以保护植被及超大断面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为基准,提出了相关植被保护措施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隧道施工工艺,包括如Ф159超前大管棚辅助施工技术、二衬台车拼装预埋吊环技术等措施,同时对现场施工期间进行监控量测,监控量测内容包括土壤张力、地下水位和地表沉降等,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该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相关工艺后对现场施工控制隧道位移变形起重要作用,同时减少植被损失率,在后续施工过程中,需长期进行监控量测以确保植被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库尉输水隧洞的现场监测资料并结合其施工情况,分析了涌水洞段变形突增、掌子面塌方及地下水浸泡时相应洞段的加固措施和变形特征,提出对富水土质隧洞特别是渗水量较大的洞段应加强现场监控量测,对潜在或已存在的危险洞段及时妥善进行加固处理,并结合现场变形监测数据检验加固措施是否有效,保证隧洞围岩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3.
结合高速公路工程隧道施工中的监控量测实例,就隧道围岩现场监控量测方法和对量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测量结果指导,可及时对出现的故障险情采取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结合隧道出口洞内顶拱下沉记录为基础数据,分析2013/4/27到2013/5/5隧道出口总下沉量与时间关系,并用监测结果修改初步设计,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不良地质条件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发生坍塌的原因,并对洞内塌方段、塌方部位的前后影响段以及洞顶外部的塌方体处理施工技术措施做了详细介绍.经过综合治理,顺利地通过了塌方地段,可为类似隧道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介绍了四川锦屏对外公路隧道塌方处理"堆渣法"施工方法、施工程序,提出了在中小型隧道不良地质洞段发生顶拱范围高塌方后,为达到"安全、快速、节约投资、保证工期"的目的,采用"堆渣法"处理的关键技术,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六田隧道进口覆盖层较薄,地质条件较差,采用常规方法施工易发生塌方。为保证隧道开挖的顺利进行,对隧道进口段采用管棚预支护,减少了超挖量、提高了洞身整体性,提前控制了围岩的稳定性,降低了开挖掘进塌方风险。该技术有效提升了隧道洞挖安全性,可为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奥法"的基本原理,结合地质条件分析,归纳出山岭隧道4种常见的塌方模型。根据施工过程中塌方的成因及形态,分为2类,即承载拱塌方、松散体塌方,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原则。以某工程隧道塌方治理为案例,按"稳固后方、超前注浆、分步开挖、加强支护"的原则,顺利通过塌方段。  相似文献   

18.
针对小断面隧道塌方处理,以往多采用注浆锚固法、大管棚注浆超前支护、小导管注浆预固结等传统方法。结合TRT法诊断塌方体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双排小导管注浆预固结+小导管钢支撑未扰动岩层组合体+预留核心土”处理措施,对洞内塌方体的松散渣体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在引水隧道工程的现场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法具有技术简单、操作性强、成本较低、安全有效的特点,能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进度,尤其适用于小断面隧道软弱破碎围岩严重塌方段。  相似文献   

19.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段变形破坏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黄土隧道施工为例,分析了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段开挖后隧道的变形破坏原因及整治措施,提出采用上断面边墙锚管注浆进行加固后利用马口跳槽开挖的施工技术,减小了对围岩的扰动;加强监控量测,全过程动态监控,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团地隧道塌方段施工过程中遵循"管注浆超前、短进尺、快支护、早成环"[1]的施工技术措施,开挖采用"环形预留核心土"法,[2]开挖后快速进行初期支护,仰拱施工紧追成环的方法,使塌方段施工后及时形成一个整体,塌方段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取得了理想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