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气体软氮化处理前后的球墨铸铁的磨损实验,探讨了滑动摩擦的摩擦速度、摩擦时间、摩擦所承受载荷等因素,对摩擦性能的影响。同时,说明了由于软氮化前的精细加工,改善了表面粗糙度使表面摩擦系数减小以及软氮化后表面形成了以ε相和r′相为主的均匀、致密、硬度高的化含物层、使球墨铸铁曲轴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在气体软氮化过程中,加入稀土元素对渗层深度、动力学过程及硬度分布的影响.稀土可使40Cr,38CrMoAl和45钢的软氮化速度提高30%~100%;表层硬度稍有降低,过渡层硬度增大,硬度梯度明显减小。还初步讨论了稀土元素对软氮化过程的催渗机理。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采用田晴夫等提出的改良型湿壁塔作为测定NH_3—CO_2反应速率常数的实验装置,进行了碳化氨水溶液对CO_2吸收速率的测定。依据实验数据提出了在低碳化度时氨水吸收CO_2可按假一级快反应处理,并求出了反应速度常数K与温度T和离子强度I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为掌握N_2和CO_2防治煤燃烧全过程的不同效果,采用自主研制的煤自燃氧化程序升温和煤明火燃烧实验装置,分别对平煤八矿煤样进行了通入相同流量N_2和CO_2抑制煤低温氧化过程和熄灭煤明火燃烧过程实验,测定了煤低温氧化阶段的耗氧速率、CO和CH_4产生率、煤有焰燃烧阶段的温度场温度、标志性气体(O2,CO和CH_4)组分和热释放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煤在纯空气条件下的燃烧,在煤低温氧化阶段,通入CO_2时煤的耗氧速率、CO和CH_4产生率比通入N_2时更低;在煤有焰燃烧阶段,通入CO_2时煤温上升速度、耗氧量、热释放速率以及CO和CH_4产生量的下降速度比通入N_2时更低;在煤阴燃熄灭阶段,通入CO_2时煤温、CO和CH_4产生量下降速度比通入N_2时的更高,而通入CO_2时的耗氧量和热释放速率比通入N_2时的更低,说明CO_2比N_2具有更好的防治煤燃烧全过程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用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就地浸出低品位沥青铀矿石已经有很多研究。本研究采用NH_4HCO_3-(NH_4)_2CO_3-H_2O_2溶液。在H_2O_2/NH_4HCO_3-(NH_4)_2CO_3溶液矸性浸出情况下,沥青铀矿的溶解按下反应实现: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加工过程、曲轴材料、设备、电压与时间、炉罐氮化情况对R-175曲轴软氮人的质量影响较大。在加工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曲轴软氮化的工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8Cr_2Ni_4WA钢进行了不同参数的软氮化处理试验,得出采用醇氨比为2:8,温度570℃、保温4—5小时的气体软氮化处理后,试样的硬度和渗层深度皆能达到技术要求,可以代替盐浴软氮化.用高压透射电镜对表层金属薄膜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发现表面化合层是条状e相和γ'相亚晶,并且有较高的位错密度,这种组织状态赋于材料高硬度和较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天然气发动机be-NOx"此消彼长"的变化关系,以一台六缸天然气发动机为试验对象,在1450r/min、50%负荷下,保持转速、点火时刻、节气门开度、燃料量等不变,研究了N2和CO2稀释对燃烧和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O2稀释相比,N2稀释能有效改善be-NOx"此消彼长"的变化关系。N2稀释抑制NOx生成的主要因素是其稀释效应;而CO2稀释抑制NOx生成的主要因素是其热效应。当稀释比或NOx排放相同时,与CO2稀释相比,采用N2稀释时混合气的燃烧速率较快,因而可获得较高的燃料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 Pitzer 电解质溶液理论,建立了适合于 CO(NH_2)_2-H_3PO_4-H_2O三元体系的活度系数模型,计算了该三元体系在20和40℃时的相平衡数据,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结构单元为 ( O— —SO2 — )的聚醚砜 (PES)由于砜基 (—SO2 — )的强吸电效应 ,对它进行磺化改性有相当大的难度。通过选择不同的溶剂 ,采用国内廉价易得的硫酸厂的SO2 转化气SO3(体积含量为7%~ 10 % )作为磺化剂 ,成功定量地对聚醚砜进行了磺化。研究结果表明 :卤代烃是PES进行磺化的理想溶剂 ;采用直接通入气体SO3 到PES溶液中和先将气体SO3 与卤代烃复合后再加入到PES溶液中这两种方法都能对聚醚砜进行磺化 ,但是后者的操作比前者简单且易于控制 ;磺化剂用量、磺化温度、磺化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因素都影响着产物的磺化度 ;气体SO3 与卤代烃复合的速率与复合温度的选择最为相关 ;体系微量水的去除有利于磺化反应的进行 ;采用所述磺化方法能对聚醚砜进行定量磺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体SO3对聚醚砜进行磺化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构单元为([-O-苯-SO2-苯-]n)的聚醚砜(PES)由于砜基(-SO2-)的强吸电效应,对它进行磺化改性有相当大的难度。通过选择不同的溶剂,采用国内廉价易得的硫酸厂的SO2转化气SO3(体积含量为7%-10%)作为磺化剂,成功定量地对聚醚砜进行了磺化。研究结果表明:卤代烃是PES进行碘化的理想溶剂;采用直接通入气体SO3到PES溶液中的先将气体SO3与卤代烃复合后再加入到PES溶液中这两种方法都能对聚醚砜进行磺化,但是后者的操作比前者简单且易于控制;磺化剂用量、磺化温度、磺化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因素都影响着产物的磺化度;气体SO3与卤代烃复合的速率与复合温度的选择最为相关;体系微量水的去除有利于磺化反应的进行;采用所述磺化方法能对聚醚砜进行定量磺化。  相似文献   

14.
CO2被注入油层后,约有40%~50%(体积分数)随着油田采出液伴生气溢出,采出液中含有大量CO2及水,针对脱除CO2驱采出气中CO2开展实验模拟研究,采用耐压实验装置模拟CO2驱采出伴生气特性,结合胜利油田CO2驱现场实际情况,在中压条件下对碳酸钾及其与哌嗪的复合溶液进行了实验研究,记录不同浓度溶液在不同温度、压力、时间下的进出气量,揭示了吸收速率、吸收容量与时间、溶液浓度的内在关系;对吸收饱和的富液进行了再生实验,详细记录CO2初始析出温度,富液再生温度,富液再生能耗及富液再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综合分析,筛选出质量分数为30%碳酸钾+3%哌嗪溶液是较优的二元复合溶液,在油田CO2驱采出气CO2捕集领域具有较佳的科研价值和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的方法,是以H_2或H_2与其它烃类的混合物作为还原介质,在催化剂参加下还原NO_x为NH_3。这样既消除了NO_x的污染,又变废物(NO_x)为有用物NH_3,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下面介绍以H_2为还原介质催化还原NO_x为NH_3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目前减排的理念,以某煤化公司的甲醇生产项目为依托,对在Shell炉粉煤输送中模拟CO2取代N2的工艺进行研究.采用平衡常数法研究体系中的复杂反应,通过部分简化建立模型,建立起CO2返回工艺体系,并考察了耗碳量,单位耗碳内的甲醇产量,出口有效气含量(CO+H2)的影响.通过模拟得到的结果表明,CO2返回工艺对各操作条件是有影响的,致使单位耗碳内的甲醇产量下降,但对于CO2减排却是有利的,而且合成气品质优于纯氮气的生产工况.以降低一定甲醇的产量为代价来减少CO排放,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DTA、STEM、ESR、XRD、IR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复合晶核剂(CaF_2+Cr_2O_3)对CaO——Al_2O_3——SiO_2系统玻璃的分相析晶行为和显微结构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F_2含量不大于5%时或Cr_2O_3含量小于3%时,二者单独引入基玻璃只能产生表面析晶;Cr_2O_3和CaF_2组成复合晶核剂共同引入玻璃时却能获得整体析晶,析晶的显微结构为放射状球晶,主晶相为β—硅灰石,通过控制该组成玻璃的析晶热处理制度。作者研制出了新型建筑饰面和艺术品材料——晶花玻璃[C·P·G]。  相似文献   

18.
根据Burnet流程测定了CO2/He二元体系在25℃、60℃、100℃和150℃四个温度下纯物质和等分子混合物的P-V-T关系,采用Silberberg法确定了该体系纯物质和混合物的第二、第三维里系数以及混合物的交叉第二维里系数。所得结果可用于其它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采用Ga2O3与NH3在管式电炉中于高温常压下进行反应,并在硅基片上沉积GaN薄膜,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如反应温度、NH3的流量、硅基片反应前后处理等因素对沉积GaN薄膜的影响,并通过SEM和AFM对生成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1125℃,NH3流量为26-30L/h时可在Si基片〈111〉面上沉积生成GaN薄膜。  相似文献   

20.
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复合吸附剂CaO/Al_2O_3,并采用CO_2-TPD、低温氮气吸附脱附、XRD以及FT-IR等方法对吸附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容量法测定了吸附剂在25和70℃条件下对CO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O_2在与吸附剂的作用过程中形成了CaCO_3;在吸附温度为70℃、压力为1.0MPa的条件下,当CaO的负载量为5%(wt)时,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为36.45mg/g。用D-R模型计算了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热,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研究了复合吸附剂吸附过程的吸附焓变与覆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热随着CaO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吸附过程的吸附焓变随着吸附质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