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伊犁盆地压制地震多次波处理方法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伊犁盆地地质条件特殊,受其影响,地震剖面中、深层多次波发育,有效波难以识别,相应地层构造情况不清,使得对主要目的层的地质构造认识受到很大限制。针对这一情况,采用拉冬滤波、F-K滤波以及多次波减去法等多种手段进行压制多次波处理方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维红  林春华  裴江云 《石油物探》2011,50(2):196-200,12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断陷的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受上覆地层对地震波反射能量的屏蔽影响,在深部火山岩等强反射界面产生了能量较强的层间多次反射波,导致古龙断陷研究区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为消除由层间多次波引起的断陷期地层的构造假象,提高古龙断陷结构的识别精度,采用减去法进行深层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多次波速度对原始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处理,然后对CMP道集进行叠加,得到多次波能量加强的单道记录,亦称为模型道,将模型道和校正后的CMP道集进行逐道匹配相减运算,再进行反动校正得到多次波压制后的CMP道集。减去法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易于编程实现,算法简单。数值算例显示,该方法可有效压制古龙断陷研究区的深层层间多次反射波,为深层地震资料的准确成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鄂尔多斯南部黄土塬探区的煤层发育区,存在较强的层间多次波干扰,多次波与主要目的层反射波发生严重干涉,使目的层反射的波组特征发生改变,给地震资料的使用带来困难。由于煤层厚度及发育层数的不同,层间多次波呈现出了多周期、短周期的特点,给其消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单独使用某一种压制手段很难有效消除层间多次波干扰。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应用了以拉东变换和模型道减去法为主、配合内切除叠加和叠后预测反褶积的组合压制手段,取得了较好的压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东海盆地L凹陷多次波分析与压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瑜  魏赟  葛勇 《中国海上油气》2004,16(6):373-376
东海盆地L凹陷多次波非常发育 ,严重干扰了地质记录。通过对野外单炮记录及其自相关、近道剖面、初步叠加剖面、合成记录和速度谱等资料的分析研究 ,结合该地区地质分层结果和地层岩性情况 ,分析了L凹陷多次波的类型、特征和成因 ,认为该地区主要发育由T33界面与海底和海面产生的多次波。针对L凹陷多次波特征 ,采用τ p域预测反褶积与双曲线速度滤波组合 ,或τ p域预测反褶积与T X2 域F K滤波组合对多次波进行压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地震多次波压制方法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丽敏 《石油仪器》2006,20(4):68-70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波场中多次波较发育,受其影响,主要目的层反射波干涉现象较严重,有效波难以识别,总体信噪比不高,给构造及岩性解释造成困难。对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研究表明,采用预测反褶积、F—K域多次波衰减技术及近道内切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压制多次波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从资料处理效果看,剖面质量明显得到改善,证明该组合去噪技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多次波是影响海洋地震资料处理效果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多次波的压制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基于多次波与一次波属性差异的滤波方法和基于波动方程的多次波预测减去法(如SRME)。滤波方法由于其实用性,是生产中的首选,但也受到使用前提的限制,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使用条件不适合时,压制多次波效果不好。SRME法采用迭代法消除与自由界面有关的多次波,该法将地震记录中的任意一个反射轴看作是与自由界面有关多次波的某个子反射,利用数据一致性原理,将原始叠前数据与自身沿自由界面进行时间与空间域褶积。在此基础上,对每个炮检对,分别从原始数据中抽取相应炮点位置的共炮点道集,并从多次波预测算子中抽取相应检波点位置处的共检波点道集,再依据数据一致性原理,沿自由界面将上述共炮点道集与共检波点道集进行组合,使得炮点位置与检波点位置一致。然后,将所有满足该组合条件的地震道两两褶积并求和,即可预测出上述炮检对地震道的自由界面多次波。最后,将多次波从输入数据中减去。本文通过实例,重点介绍了SRME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层间多次波的存在严重影响地震资料品质,造成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资料不匹配,对油气勘探开发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由于层间多次波来自表层以下的反射位置,因而与一次波差异小,且多源叠加造成多次波周期性特征复杂,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压制方法可以借鉴。针对层间多次波“识别难,压制难”问题,在广泛技术调研的基础上,改变思路,提出了一种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层间多次波识别与压制技术方案,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为例,介绍其实际应用效果。首先,研发了基于反射率法的多次波正演模拟技术,通过含与不含多次波正演模拟结果与实际资料对比分析,结合其它多种手段论证了高石梯—磨溪地区井震不匹配主要是由层间多次波造成的,并得到VSP资料的验证。其次,利用剥层法多次波正演模拟与周期性分析,明确了灯影组层间多次波主要来源于其上覆4组速度反转层。其后,在层间多次波模拟与来源层位指导下,通过多次波压制试验优选技术,建立了偏移前、偏移后和叠后分步组合迭代的多次波压制技术流程,并通过层控剩余速度分析与叠加速度优化,以及层控Radon变换解决了层间多次波与一次波速度差异小的瓶颈问题。最后,基于速度谱上速度展度,研发了多次波发育强度平面...  相似文献   

8.
西湖凹陷地震资料品质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地震地质条件的显著特点是砂泥岩薄互层发育,速度和密度不存在大的突变或大的台阶状变化,难以形成强反射界面,决定了地震层间多次波发育。众所周知,地震多次波压制一直是地球物理学界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利用VSP正演模拟研究西湖凹陷的多次波形成机制,识别产生多次波的主要界面或层段,为数字处理中压制多次波提供依据。研究思路是以西湖凹陷实际钻井资料为基础,研究多次波的运动学规律与动力学特征,然后用VSP正演模拟等手段找出产生多次波的主要层段或界面,确定多次波的相对强度及影响有效波的主要多次波类型。研究结果得知该区所有较强的反射界面都可产生多次波,影响地震成像质量的多次波类型是各种不同路径的多次波叠加后的复合多次波。  相似文献   

9.
白云凹陷位于中国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由于水深变化剧烈,目标区地震资料中发育的表面多次波周期变化大,较难压制。传统的预测反褶积、SRME、Radon技术及其组合,压制这种水深变化剧烈的多次波效果不佳。为此,对近年发展的一种浅水表面多次波压制技术即确定性水层多次波压制技术DWD进行了研究,提出将其与SRME和Radon传统方法联合的多次波压制思路。DWD方法是先从水速动校后的最小炮检距的自相关剖面上拾取水底双程反射时间,然后在近道外推后将t-x域地震数据变换到τ-p域,再在τ-p域通过波场外推预测出多次波模型,最后与原始数据进行自适应匹配相减压制多次波。处理结果表明,DWD+SRME+Radon方法组合能有效地压制白云凹陷目标区多次波。与原处理剖面相比,此次处理后的成果剖面品质明显提高,降低了解释风险;同时,用此次处理得到的偏移道集进行叠前波阻抗反演,结果较好地刻画了目标砂体的特征和边界。  相似文献   

10.
伊犁盆地伊宁凹陷侏罗系地层顶部存在2套煤层,导致该地区多次波十分发育,并与下伏多个反射界面的反射波相互干涉,严重影响了目的层的反射品质.利用已往勘探成果建立地球物理模型,基于正演模拟方法进行多次波特征分析,优选地震采集参数,为室内压制多次波处理提供可靠的资料,从而提高深层反射能量,改善资料的信噪比.结果表明,增大偏移距...  相似文献   

11.
Faul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pre-existing weaknesses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extensively in rift basins.The fault systems of Weixinan Sag,Beibuwan Basin of China,which is...  相似文献   

12.
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及其在准噶尔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分析了影响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因素,研究和应用静校正、能量补偿及分频、叠前去噪、精细速度分析等处理技术来提高主频,拓宽频谱,并保证高信噪比。在准噶尔盆地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用上述技术使分辨率有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火山机构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分布,是火山岩天然气成藏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针对松辽盆地北部莺山凹陷营城组一段火山岩以酸性岩为主,孔隙度普遍小于5%,后期蚀变作用强烈且探井少的特点,从地震反射同向轴的连续性、振幅强度、成层性以及岩性、测井曲线特征入手,分别建立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的界面标志。采用相干体分析技术、趋势面分析技术和手动识别方法,识别不同喷发期次的火山机构,并通过其与天然气气藏分布之间关系,对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莺山凹陷营一段火山岩可细分为六个期次,由下至上,火山岩沿断裂由东向西迁移喷发,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火山机构带,火山机构的保存程度和内部火山岩相的分布决定了储层的物性和有效性,其中,中、西部火山机构带的中部保存较为完整、裂缝及溶蚀孔发育,孔渗条件好,是有利的天然气成藏区域;而东部东火山机构带由于后期抬升剥蚀,遭受风化淋滤作用,保存不完整,溶蚀孔隙与裂缝被上覆沉凝灰岩及次生矿物充填,储集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5.
低勘探程度盆地,特别是在海域,钻井稀少且一般位于构造高部位,而盆地中心烃源岩埋藏深,又无钻井揭示,如何评价盆地中心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和排烃历史是盆地或凹陷评价的关键问题。该文以东海椒江凹陷为例,从凹陷边缘或构造高部位具备实测温度和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的钻井出发,利用正演模拟方法,恢复椒江凹陷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史,进而模拟整个凹陷古新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椒江凹陷古新统烃源岩现今最大Ro达到2.8%,为过成熟状态。凹陷总排油量略多于排气量,总排烃量为33×108 m3油当量,主要的排烃期在中新世之前。下一步勘探应在凹陷中部凸起带选择圈闭条件好、且形成于中新世之前的目标进行钻探。   相似文献   

16.
羌塘盆地前期地震勘探取得的叠加剖面中反射波能量较弱,波组连续性较差,有效波特征不明显,单炮记录上相干噪声、散射噪声较强。对前期勘探单炮记录的特点以及采集参数进行分析后,从提高单炮记录反射波组连续性,压制相干噪声及散射噪声的目的出发,提出了5种改进的检波器组合方式。通过对各方案的理论和实际资料分析,优选有利的检波器组合方式,地震资料采集取得了信噪比相对较高的单炮记录和叠加剖面。  相似文献   

17.
断裂、构造及岩性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和高产,根据酸性岩到中性岩再到基性岩密度逐渐增大的特点,提出了利用重力地震剥层增强处理方法进行火山岩岩性宏观预测的新方法。首先,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建立地球物理模型,通过重力地震剥层准确进行重力异常的分离,即去除与火山岩无关的由于地层之间的密度界面所产生的重力异常;在此基础上,对剩余重力异常进行弱信号增强,去除大区域场的影响并对埋藏较深的火山岩岩性所产生的微弱的重力异常进行增强。将反映火山岩宏观分布的航磁二次导数异常图与重力地震增强处理后的图件叠合,即可对火山岩的岩性进行预测。该方法在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油气藏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12表1参26  相似文献   

18.
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主要探井的岩心进行了观察、取样,明确了烃源岩区别于火山岩尤其是凝灰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并通过地质背景与实际井震对比分析,以火山岩与烃源岩的共生关系为依据,通过数学计算模型预测了本区石炭系各主要源岩层系的烃源岩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火山岩系共发育两大类烃源岩赋存型式,在火山岩与烃源岩之间存在4种共生关系,测井—地震响应特征明显。石炭系哈尔加乌组和卡拉岗组火山岩与烃源岩的接触关系不同,分属2种不同的火山岩系烃源岩赋存型式,适用于不同的烃源岩厚度数学预测模型。烃源岩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卡拉岗组火山岩为陆上喷发,烃源岩空间上与火山岩相隔、独立、正常沉积,分布相对局限;哈尔加乌组火山岩为水下喷发,烃源岩分布广泛但在火山口之间形成多个次级厚度中心,平面分布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成岩作用较强的碳酸盐岩油藏,沉积相约束下的储层建模方法已不适用。为此,提出了基于岩石类型约束的油藏地质建模方法。应用取心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毛细管压力曲线等数据,采用Winland R35方法,划分油藏岩石类型,建立不同岩石类型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通过取心井建立测井曲线与岩石类型的关系,以测井曲线为纽带预测未取心井的岩石类型;并通过序贯指示模拟预测井间岩石类型,建立三维岩石类型模型。基于岩石类型和地震波阻抗数据体协同约束,建立孔隙度模型;再利用不同岩石类型下的孔-渗关系确定渗透率,建立渗透率模型。经过抽稀验证,地质模型精度较高。这种方法对于埋藏较深、成岩作用较强的碳酸盐岩油藏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20.
芳烃成熟度参数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烃源岩或原油成熟度,但实际上生源特征、沉积环境等因素对一些参数的影响可能大于成熟度的控制,导致一些参数在某些研究区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且前人基于单一参数建立的计算视镜质体反射率(Rc)的关系式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研究区,因此,探索出了一种芳烃参数定量评价烃源岩成熟度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研究区一定数量的烃源岩芳烃组分的色谱—质谱(GC-MS)分析数据,通过开展各芳烃成熟度参数与Ro的相关性分析,分别在烷基萘系列、烷基菲系列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3大类芳烃成熟度参数中找出1个对成熟度最敏感(相关系数最大)的参数,利用数值分析软件对这几个参数和Ro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出一个利用多参数定量计算Rc的关系式。该方法在银额盆地哈日凹陷中生界湖相混合型(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烃源岩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用该方法拟合出的关系式计算的RcRo的相关系数R2高达0.96,相对于单一芳烃参数,相关系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表明该方法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