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电源世界》2011,(6):20-20
西门子新一代SINVERT PVS系列并网光伏逆变器在苏州西门子电气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苏州西门子电气有限公司采用西门子全球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标准和体系来保证国产产品与德国产品完全相同的品质,SINVERT PVS的国产化体现了西门子对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的信心,并且将通过本地化生产和服务让客户充分体验高性价比的西门子产品。SINVERT PVS系列并网光伏逆变器,目前发布的为500、1000、1500与2000 kW四种产品,效率高达98.4%。2MW逆变器是当前市场上输出功率最高的无变压型产  相似文献   

2.
光伏系统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伏并网技术成为有效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分析传统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提出一种具有功率跟踪的固定开关频率的电流控制技术。仿真结果表明,并网电流与电网电压基本同频同相,并网系统的功率因数近似为1,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封淑亭  郭迎辉 《电气开关》2012,50(1):71-72,78
首先分析了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然后将并网控制策略进行了分类,针对直接电流控制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滞环控制和无差拍控制两种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郭迎辉  封淑亭 《电气开关》2012,50(3):59-60,64
分析了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数学模型和控制结构。控制结构采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基于PI控制,采用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双闭环控制,实现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解耦控制,能够灵活方便地实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  相似文献   

5.
以三相100 kW光伏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平台,阐述了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分析了并网逆变器的并网控制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坐标变换和正负序分离的矢量控制的软件锁相环技术,并给出了设计结果,实现了100 kW光伏逆变器的并网设计。  相似文献   

6.
罗昌林  吴珊 《电源世界》2014,(6):50-51,43
本文介绍了光伏并网逆变器集中监控系统及其实现。通过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监控系统项目的建设,以GSM网络为依托,实现对各地区光伏并网逆变器的集中远程控制及其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该系统的全面建成实现了光伏并网逆变器集中监控的一体化目标,解决了光伏并网的信息化孤岛,极大地提高了光伏并网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光伏并网中的双向逆变器控制系统进行了理论探讨;利用小信号分析法得出系统电压和电网电流的数学模型,设计出使光伏并网双向逆变器稳定的控制方案和选择相应参数的方法;最后,将研制出的光伏并网双向逆变器与电力系统连网,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双向逆变器系统模型的可行性,对于开发和研究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产品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根据光伏发电的特点,设计的不用脉宽调制的方法,也不用其它功率变换方法的零功耗光伏并网逆变器,免除了传统光伏并网逆变器中的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效率接近100%;同时不包括任何高频工作的功率器件,不会产生射频干扰。  相似文献   

9.
开发了一种基于PM50B6LA060的双输入组串光伏并网逆变器。两支路具有独立的Boost变换器和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可接不同规格的电池组串作为输入,极便于光伏系统的配置。介绍了系统的电路结构、光伏智能功率模块(Photovoltaic-Intelligent Power Module,简称PV-IPM)的特点,给出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的控制方法。系统有两级能量变换单元,给出了两级式并网逆变器的能量管理方法。最后给出了效率图以及并网实验波形。  相似文献   

10.
张雪珍 《电工技术》2019,(16):101-102
本文对10kW 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设计.介绍其体系结构与电路拓扑,重点阐述其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7月,由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办,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创新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阳光、华为、特变电工、SMA等20余家国内外并网逆变器生产企业,中节能、中广核等国内主要电站开发商,以及合肥工大、开普实验室等研发测试机构共1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光伏并网逆变器作为光伏电站中的核心设备,其技  相似文献   

12.
在光伏并网逆变系统中,常用的双闭环电流控制会导致系统存在动态响应速度慢或开关频率不稳定的缺陷。鉴于此,提出一种电压外环,电流内环,频率中间环的三环控制方法。通过对整个逆变系统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块进行仿真实验,并搭建1 kW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三环控制下的逆变系统简化了滤波器设计,保证了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质量,使其只含有少量的高次谐波,使系统的输出电流和电网电压同频同向,并网的功率因数接近于1。  相似文献   

13.
1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kW并网逆变器的设计。详细地介绍了逆变器的基本设计和关键技术,以及并网电流的控制策略。并且完成试验装置,验证了逆变器的稳定性和控制策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三环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光伏并网逆变系统中,常用的双闭环电流控制会导致系统存在动态响应速度慢或开关频率不稳定的缺陷.鉴于此,提出一种电压外环,电流内环,频率中间环的三环控制方法.通过对整个逆变系统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块进行仿真实验,并搭建1 kW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三环控制下的逆变系统简化了滤波器设计,保证了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质量,使其只含有少量的高次谐波,使系统的输出电流和电网电压同频同向,并网的功率因数接近于1.  相似文献   

15.
《电气技术》2013,(12):J0002-J0002
近期,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已有iMars B系列产品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的需要,成功推出了iMams E系列组串型(多组串型)并网逆变器。该产品极大地满足了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的最新并网标准,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客户源源不断地提供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并网逆变器模型非线性和电网扰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布谷鸟搜索算法优化反推控制技术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首先,建立考虑参数变化和电网扰动的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设计并网逆变器反推控制。然后,利用布谷鸟搜索算法对不确定性部分进行在线辨识和补偿,消除模型非线性和外部扰动产生的不确定性部分的影响。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控制器自适应律,证明了布谷鸟搜索算法优化反推控制器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逆变器精确并网控制,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和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光伏电池的特性与光伏并网逆变器结合起来控制光伏电池最大功率传输,提出了用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最大输出电流作为逆变器控制的瞬时参考电流的方法,该瞬时交流参考电流是以光伏电池输出的直流电流作为其峰值,以电网电压的相位和频率作为瞬时交流参考电流的相位和频率,同时为了确保逆变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引入了电网电压前馈和滤波器电容电流反馈控制的方法。分析了光伏系统中DC/DC、DC/AC的拓扑电路结构及其实现最大功率并网的控制策略,并利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能实时跟踪光伏系统的最大功率点,系统能稳定可靠地向电网传输电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光伏并网系统的特点和光伏系统对并网逆变器的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并网逆变器。本逆变器不仅控制输出交流电流,而且增加了直流侧的稳定电压的控制,使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因数为1。本文从理论上详细的分析了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SVPWM矢量控制的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能显著的改善并网逆变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重复PI控制的五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双向开关型五电平逆变器,并提出了重复控制和PI调节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案。重复控制可以抑制网侧和负载侧对并网输出电流的周期性扰动,降低并网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系数;PI调节使逆变器输出并网电流实时跟踪参考正弦给定信号,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稳态和动态特性,提高对逆变器的控制精度。仿真和实验表明,用重复PI控制的五电平逆变器输出并网电流波形稳定,谐波畸变率小,并能实现实时快速跟踪电网电压相位,使系统工作在高功率因数状态下。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混成特性并概述了混成自动机理论。在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混成自动机建模与控制器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并网逆变器的一种并网控制策略。通过Matlab仿真平台的Simulink和Stateflow工具箱仿真验证了混成控制器和并网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光伏并网逆变器不仅可以实现正常的并网功能,而且有一定的无功和谐波补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