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白音查干凹陷的勘探历程和勘探思路由构造油气藏向隐蔽油气藏的转变。采用凹陷类比的方法明确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区带和靶区,指出了勘探潜力,通过勘探实践获得较好的效果。又在勘探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规律与认识,积极探索,基本摸清了锡林好来地区油气成藏的特征与油藏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分区带提出了勘探部署思路,使该区油气勘探步入良性循环,也为凹陷展开寻找隐蔽油气藏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南海东部海域油气勘探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认识:断层圈闭、地层岩性尖灭、古近系领域取得油气勘探新突破;深水勘探程度低、潜力大;具有北油南气特征;不断突破油气藏勘探“禁区”。这些新突破和新认识实现了珠江口盆地南海东部海域油气勘探的跨越性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综合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岩性油藏具良好的成藏条件,表现在:现今构造格局和古构造发育区控制着岩性油藏的分布;三大沉积体系(阿拉尔河流—三角洲—滨湖沉积体系、阿尔金冲积扇—扇三角洲—半深湖沉积体系、昆仑山—冲积扇—河流—滨浅湖沉积体系)及有利砂体(水退体系域的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体)展布控制着岩性油藏的富集;富油凹陷及油气运聚方向控制着岩性油藏的形成。经过近年来的勘探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合该区地质特征的岩性油藏勘探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沉积背景分析、层序划分对比、层序界面追踪、沉积相综合分析、等时储层预测、目标评价与成藏规律分析。勘探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前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红柳泉—跃进地区湖泊沉积体系和跃进地区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的砂体,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是该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鄂尔多斯南部中国石化各探区的烃源岩分布、构造格局、砂体展布、成藏组合、断-缝疏导系统等分析研究,得出大面积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为广泛发育的烃源岩和储集砂体、平缓的构造格局、有效的断-缝疏导系统以及有利的成藏组合。结合中国石化在鄂尔多斯南部各区块的勘探程度对18个勘探区带提出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的分类。  相似文献   

5.
南海东部海域大规模的油气勘探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对外合作,通过引进国际石油公司的技术和资金开展合作勘探,探明了惠州、西江、流花等油田群,创造了该探区油气储量发现的第一个高峰,并在1996年实现了原油年产量超过1 000万m3,成为当时我国第四大原油生产基地。上世纪末期,由于勘探难度增加、勘探成效下降,许多外方合作者相继撤出合作区,合作勘探陷入低谷。2000年开始,南海东部海域展开了大规模的自营勘探,以自营促进合作。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实践,在深水区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以"珠江深水扇"砂岩和以陆架边缘三角洲砂岩为储层的大、中型天然气田群;在新区、"新层系"(新近系浅层)获得勘探突破,发现了恩平油田群;同时,在勘探成熟区挖潜增产效果明显。由于自营勘探成效显著,南海东部海域油气储量发现出现了第二个高峰,为"再建一个南海东部"——到2015年实现油气产量2 000万m3(油当量)奠定了储量基础。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成藏要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松辽盆地南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三大地质要素.三角洲前缘相带中砂岩、泥岩地层交互发育,控制着岩性油藏总体含油范围;与砂体分布方向近于垂直相交的北北西向断层为岩性成藏提供了有效的侧向封堵条件;湖侵过程中形成的多套湖相泥岩提供了重要的直接盖层,是形成大面积含油的必要条件.西部、西南、东南3个大三角洲的前缘相带是下一步寻找大面积岩性油藏的主攻方向,也是近期寻找地质储量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源多变的陆相沉积、物源丰富的古珠江三角洲沉积、礁滩发育的碳酸盐岩沉积、扇体发育的深海沉积等四大沉积体系以及频繁的海(湖)平面升降与多期次构造活动,共同构成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层岩性圈闭优势发育的地质背景。在对上述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发育古珠江三角洲前缘、古珠江三角洲与古韩江三角洲交互区、古珠江三角洲与碳酸盐岩交互区、生物礁滩发育区、深水扇与斜坡扇发育区等有利区带,分析了该地区上构造层地层岩性圈闭的分布规律;进一步总结出了该地区上构造层地层岩性圈闭成藏的四大优势条件,并在富烃凹陷油气分布范围内划分出了6个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域,揭示出了该地区具有巨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冀中坳陷勘探潜力研究表明,文安斜坡和蠡县斜坡是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系统分析了富油气凹陷斜坡带岩性地层油藏形成具备的5个有利条件,构建了缓坡带砂体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河道砂岩性、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构造—岩性和构造—地层等7种油藏模式,建立了在斜坡内带、中带和外带3种岩性地层油藏成藏序列。总结了文安斜坡外带中浅层河道砂岩性油气藏和蠡县斜坡中北段岩性地层油藏两个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研究思路、油藏控制因素和主要做法。对其他富油气凹陷缓坡带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各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生储盖组合研究以及各体系域沉积相和储层展布规律研究,对江陵凹陷岩性油藏分布有利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指出了荆州背斜带南翼、万城断层下降盘为岩性油藏最有利分布区,公安单斜带为岩性油藏较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研究区构造背景、资源基础、油气运移通道等岩性油藏成藏条件进行分析,深入解剖已知油藏,明确了区内东营组发育同沉积断层下降盘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和不整合遮挡等3种典型岩性油藏模式。研究认为,东营组分流河道砂岩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油气资源、构造和岩性三重因素控制。近两年来,在高南地区针对东营组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钻探的G129x1、G183x1等6口井均获得工业油流,对类似地区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层岩性油气藏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个难点领域,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定位岩性油气藏有利发育区和落实岩性圈闭的有效性。通过对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地质与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源""相"双控的勘探思路。惠州26洼是惠西南地区经钻探证实的富生烃洼陷,紧邻惠州26洼,且长期相对上隆的惠州21构造带和惠西低凸起,经断裂沟通源岩,具有油气强充注的有利条件;新近系沉积时期,惠州21构造带以独立于三角洲体系之外的陆架砂脊-砂席砂体为主要沉积特征,惠西低凸起以三角洲前缘的河道-河口坝砂体为主要沉积特征,这些砂体都有利于形成多种类型的岩性圈闭。在这2个岩性油气藏发育有利区,运用少井条件下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技术、等时成因砂体重构技术、基于地质模式的地震切片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对岩性圈闭砂体沉积边界进行追踪和刻画,有效指导了该地区岩性圈闭的落实。该勘探思路及关键技术在惠西南地区惠州21构造带和惠西低凸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非构造油气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内具有形成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在历史时期内水平面的频繁变化,使得岩性带在纵横向上都发生交织变化而产生岩性油气藏,尤其是在盆地低水位期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等低位扇;历史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形成多个构造面和构造不整合,与之相适应的产生了多种不整合油气藏等。勘探实践与研究成果表明,海域盆地内的非构造油气藏前景区主要有:(1)深水区的盆底扇发育区,如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2)大型古三角洲的前缘区,如莺歌海盆地临高构造带和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3)斜坡区及隆起区的不整合尖灭带或剥蚀带,如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琼东南盆地崖城13-1构造带;(4)莺歌海盆地底辟周缘构造背景上的陆架、陆坡、盆底砂岩体等。  相似文献   

13.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系统的发现   总被引:37,自引:11,他引:37  
深水扇系统已成为近20年来国际石油产量与储量增长的主体.对南海珠江口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在盆地内面积最大、最具生烃潜力的白云凹陷发育有大批相互叠置的低水位深水扇.基于勘探与研究成果,通过剖析典型高分辨二维地震资料,证实白云深水凹陷是自30Ma以来古珠江水系的沉积中心,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周期相协调.在对应的各个三级层序的低水位发展阶段形成深水沉积体系,并具备独特的地震相组合结构.深水扇系统广布于受同沉积断层控制的古陆架坡折带及其下倾方向.由富砂的古珠江孕育并叠置在巨厚的下第三系湖相烃源岩之上的深水扇系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计算气藏动态储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压降法,该方法不需要知道水侵量的大小,仅依靠生产动态数据,绘制累计产量与视地层压力的关系曲线,就可以计算动态储量。但压降法需要较多的测试地层压力数据且要求测试数据准确可靠,对南海东部普遍存在的强边底水气藏采用常规的压降法计算出的动态储量往往比实际值大,甚至高于静态地质储量,因为水侵往往比人们观测到时发生得更早,要准确计算此类气藏的动态储量需要考虑水体的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强水驱气藏的储量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多井系统等价为1口井生产的情形,引入水驱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和测试的地层静压为约束条件,建立产量、流压、测试地层压力目标函数,拟合生产动态数据,获得动态储量,并能求出水侵量。用南海东部PY30 1气田某层位计算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用于水体活跃程度高的气藏,动态储量计算结果可靠度、可信度均高。  相似文献   

15.
南海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构造、沉积储层、烃源岩特征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研究,认为南海海域各盆地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沉积演化,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发育了冲积扇相、河湖相、滨岸沼泽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沉积体系,区域上存在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3套烃源岩,前新生代基岩潜山、渐新统砂岩、中新统生物礁3套储层,区域盖层为上新统和更新统浅海-半深海相泥岩。本文对中石油南海探区相关的曾母、北康、南薇西、中建南和琼东南5个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依据浅水陆架区大量的探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珠江口盆地距今21~10.5Ma地层段的研究表明,该段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在各层序相应的体系域内均发育深水扇沉积,并且各层序的深水扇都叠置在白云凹陷之上。对盆地内近60口探井的微体古生物定量分析表明,该地层段存在6期三级海平面变化,并与全球三级海平面变化相一致。周期性海平面下降、古珠江大河充足的沉积物供应和白云凹陷长期热沉降作用所形成并保持的陆坡深水条件是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南海北部深水陆坡沉积系统与大西洋两岸勘探热点地区的深水沉积系统有许多共同点,如都位于被动大陆边缘、长期的热沉降和大型古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白云凹陷北坡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也证实了白云凹陷下第三系巨厚湖相烃源岩的资源潜力。垂向叠置在烃源岩之上的多期深水扇必将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张伟  武强  黄敬利 《海洋石油》2006,26(3):20-24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非构造成因的隐蔽油气藏占总油气储量的1/3以上。因此,合理地开发这些隐蔽油气藏成为今后几年我国海洋石油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南海北部隐蔽油气藏主要类型以岩性、地层、潜山和底辟为主,而主要发育于盆底扇、斜坡扇、陆架边缘三角洲和碳酸盐岩等沉积体系内。因此合理地开发南海北部隐蔽油气藏,必须明确其发育环境进而认清其成藏机理,从而对其进行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18.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结构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新采集和处理的高精度地震资料进行详细的构造-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将琼东南盆地划分为北部隆起区、中央坳陷区和南部隆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并识别了重要的北西向“堑垒”构造带,表明盆地整体呈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特征。对北部隆起区和中央坳陷区重要分界地质标志——2号断裂系统开展了详细的地质构造解释和断裂活动性定量分析,证实2号断层具有区段式活动特征。研究了各构造单元凹陷的结构特征,识别出半地堑、地堑和复式地堑3种基本类型和与之对应的10种次级类型。以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基础,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各区带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图8参22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和南海北部勘探前景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家雄 《海洋石油》2003,23(1):57-64
天然气水合物是当今世界油气地质勘探家们研究的热点 ,亦是新世纪科技界与能源界以及环保界所非常关注的核心主题 ,文章拟就此进行粗略的分析与探讨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并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前瞻性研究与勘探开发有所裨益 !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盆地与莺琼盆地油气运聚特征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已有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东部与西部的油气运聚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总结前人对东、西部油气运聚规律的成果和认识,以东部的珠江口盆地与西部的莺-琼盆地为例,分析对比了东、西部油气运聚模式的差异性。东部表现为:油气垂向运移与侧向运移相互配合,动力为水动力及浮力,后期断层的活动性对油气运聚成藏起关键作用;西部表现为:底辟带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以及砂岩疏导层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主要驱动力为高压活动流体;流体底辟和后期断层的活动性分别对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起关键作用。通过油气运聚差异性的对比分析,结合南海北部陆缘的沉积特征以及构造运动背景分析,结论认为:这种差异性实质就是运聚过程中环境的差异,即东部为常压环境,西部为超压环境,形成原因是北部陆缘东部珠江口盆地受东沙运动影响,发育的一系列张扭性NW向断裂对超压层系起卸压作用,西部受东沙运动影响弱而容易形成超压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