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塔河油田1区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物理模拟试验数据分析,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与储层流度的关系;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和国内开发实践经验,分析得到了低渗透低品位油藏极限注采井距;设计了不同井距的计算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优化出了低渗透低品位油藏合理注采井距,分析了合理注采井距与储层有效厚度、渗透率的关系。在塔河油田的应用表明:设计的注采井距合理,能够适应低渗透低品位油藏的开发特点,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低渗透油田合理井网密度问题,从开发技术条件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出发,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采用势的叠加原理,建立了油水两相稳定渗流时的技术极限井距模型,并推导出不同注采压差下技术极限井距与含水饱和度、含水率以及储层渗透率的关系。根据N油田采收率与水驱控制程度、井网密度的关系,考虑销售收入、开发投资的将来值、维修及管理费用等,运用曲线交会法计算出不同油价对应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及经济合理井网密度。N油田目前开发阶段反九点井网210 m井距小于技术极限井距,仍有加密潜力。  相似文献   

3.
郑伟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4):106-109,149
根据渗流理论,推导了水平井注采井网井间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公式,分析了水平井注采井网、混合井网和直井井网不同井网系统沿程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规律,提出了低渗透油藏极限注采井距确定方法,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井井网系统驱替压力梯度在注采井附近较大,而在注采井间较大范围内较小;水平井井网系统的流体在注采井间内为近似线性流动,压力降几乎呈线性变化,压力损失明显低于直井,具有更大的驱替压力梯度,且沿程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对于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更容易形成有效驱替,其极限注采井距为直井井网的3~4倍,混合井网的2~3倍。  相似文献   

4.
低(特低)渗透油藏极限注采井距确定的新方法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许多实验表明,当储层渗透率低到一定程度后,其渗流特征不符合达西定律,即当驱动压力梯度较小时,流体不能流动,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达到一定值后,流体才开始流动。而低(特低)渗透油藏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启动压力梯度,即渗流呈“非线性”特征,在低(特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中必须考虑该因素。低渗油藏油水渗流时启动压力现象的存在,使注采井距理论上存在一个最大值,结合单井产量公式,可以计算出给定注采压差条件下低渗油藏的最大注采井距,从而为合理注采井网的部署提供依据。为此,本文基于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的分析和研究,推导出了适合低渗透油藏的极限注采井距的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苑志旺 《钻采工艺》2018,41(3):45-48
目前低渗CO2驱油藏合理技术注采井距计算公式尚未综合考虑地层条件下CO2相态特征、井网类型等因素,文章以CO2在油藏状态下的物化特征分析为基础,应用渗流力学基本理论,综合考虑井网类型、注采量、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推导注CO2气井与采油井之间的压力梯度分布公式,表征驱动压力梯度随井距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最小驱动压力梯度达到最大启动压力梯度时,注采井距即为油层有效动用的最大技术注采井距,以此为基础指导确定低渗CO2驱油藏合理注采井距。实例表明!所述方法简单实用,较先前采用的注采井距计算方法更为合理。该项研究对其它低渗注气驱油藏合理井距确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典型注采条件下的渗流模型,在分析一注一采渗流场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注采井间压力、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实现水驱开发有效驱替的条件,并建立了注采单元内流体可驱动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本文建立的方法,结合油田实例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研究注采单元中驱替压力梯度与有效驱替范围的变化关系,确定了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的有效注采井距,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以指导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开发注采井距的合理部署。  相似文献   

7.
以古城油田泌125区块为例,针对普通稠油油藏地下原油黏度高、地下原油流动呈非牛顿流体特性,应用油藏工程方法计算了注入能力、采液能力与油藏注采井距的关系;针对稠油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情况开展了有效驱替对井距的研究,结果显示,驱替压力梯度在注采井周围能量损耗最大,油水井中点处存在最小驱替压力梯度,且井距越大,最小驱替压力梯度越小。考虑到经济因素,参考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最终确定了泌125区块合理的井距范围为120~141 m。  相似文献   

8.
针对利用组分数值模拟优化井距复杂、常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不能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和CO2驱原油黏度随空间变化的问题,通过大量室内实验,回归得到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与储层空气渗透率的关系式;基于非达西渗流理论,考虑储层非均质性、CO2降低原油黏度、对流、扩散、吸附等特性,建立了CO2混相驱直线井排注采压差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田具有丰富的储量资源,但胜利油区低渗藏具有埋藏深,储量丰度低.平面和纵向上非均质严重等不利因素.与国内其他油区的低渗透油藏相比,其开发效果相对较差。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普遍的确定方法是.从水驱控制程度.原油最终采收率,采油速度、驱替压力梯度、有效渗透率与探测半径、类比、三维数值模拟以及动态分析等8个方面与井网密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断块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断块油藏储量丰度小,渗透率较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很难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差,而且含油面积小、形状复杂,很多属于典型的窄条状油藏,难以形成规则的注水井网,后期井网调整困难,需要一次布井成功,所以注采井距一定要选取合理.采用油藏实际岩心,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得到了低渗透油藏的启动压力参数;利用实验结果,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重点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储层条件等对有效井距、合理井距和井网形式的影响.提出了首先将物理模拟实验、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计算得到低渗透断块油藏的合理注采井距,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井网部署的方法.研究结果应用于油田实际区块的井网部署中,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与同类油藏相比采收率可提高1.86% ~ 2.6%.  相似文献   

11.
提高薄互层低渗透砂岩油藏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技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胜利油田纯41块沙河街组沙四段薄互层低渗透油藏为例,从低渗透油田渗流机理出发,分析了低渗透油田由于存在井距偏大、井网与裂缝匹配不佳、没能适时转注、油藏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应用渗流机理、地应力场研究成果,提出了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井距确定、井网形式优化、适时增压注水、加强油藏保护等配套开发技术。实施后日产油量、采油速度、日注水量明显提高,含水率、注入压力下降,预测采收率可提高523%。因此,该项配套技术对改善该类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具有广泛的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层有效动用的注采井距计算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低渗透油田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开采难度很大, 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对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渗流力学理论, 推导了不等产量下注采井之间的压力梯度分布公式, 可以确定在一定的注采条件下, 驱动压力梯度随井距的变化关系。渗流规律研究表明, 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完全克服油层启动压力梯度后注采关系才能建立, 因此, 克服最大启动压力梯度的最小驱动压力梯度所对应的注采井距即是油层能够动用的最大注采井距。通过以榆树林油田树322 区块为例, 结合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建立了最大注采井距与油层渗透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层能够有效动用的最大井距为242 m, 在目前300 m 井距下无法建立合理的注采关系, 这为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属于低渗透油田,非均质性强,开采难度大。由于油藏各小层物性差别大,注水开发各小层的启动压力梯度不一。根据各小层的物性、实际开发状况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对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考虑E31油藏的纵向非均质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与注采井距的关系,分析了影响E31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因素,提出了根据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确定合理注采井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承龙 《非常规油气》2021,(2):56-61,126
传统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未考虑特低渗透油藏压敏效应对注采井间驱替压力及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导致计算结果与矿场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该研究通过建立考虑压敏效应油水井附近驱替压力公式及变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公式,基于传统技术极限井距计算公式,推导了考虑压敏效应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公式,并对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直井注入压力较高、注水效果较差的情况,利用水平井注水开发低渗油藏。前人推导的方程中没有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水平井段压降和油水两相渗流,但是在低渗油藏实际开发中,这3个因素都不能忽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导出具有启动压力梯度、水平井段压降和油水两相渗流因素的井距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计算,与前人公式的计算结果相比,同时考虑这3个因素的方程计算合理井距有所减小,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油田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的正确建立,是油气田开发方案及后期调整方案编制的重要依据。在明确油田废弃产量及极限含水率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式论证,优选出能够更真实的反应GX2–2油田开发规律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结合各阶段实际井网密度,回归出油田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式。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反应采收率随井网调整的变化,符合油田实际规律,对不同类型水驱油藏的研究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确定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渗透储层中流体渗流与中高渗储层相比最主要的特征是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目前大多采用岩心实验来测定,另外也可通过理论模型计算、数值模拟、试井分析等方法加以确定,但这些方法都是单纯地从静态角度予以考虑,离开了实际生产资料的矫正与检验,因此,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启动压力梯度往往有较大出入。根据渗流理论和启动压力梯度规律,利用稳态逐次替换法,推导出了低渗透储层注水见效时间的预测公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根据低渗透储层注水见效时间计算启动压力梯度的表达式。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启动压力梯度是可信的,准确的,这为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的求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848-0
Laboratory displacing experiments about actual 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 were done on 25 core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y (the values range between 0.022-8.057mD, mostly lower than 1mD), from Triassic reservoir in the Changqing Oilfield. The relationship formulae between the 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 and average permeability of stratum are regressed from the experiment and some theoretical plates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 and permeability are drawn in logarithmic coordinate according to the non-Darcy law consider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 of single-dimension flow. The theoretical plates, obtained from the regressed relationship formulae from the experiments and those theoretical plates solving the 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low-permeability oilfield, would be able to present som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to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