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筛选了2株稠油降黏菌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TY1)和枯草芽孢杆菌(TY2),分别对其作用稠油前后的降黏效果、蜡和胶质的质量分数、族组成、烃组分等参数进行了性能评价。检测结果表明,经2种微生物作用后稠油运动黏度分别下降46.81%和60.13%;密度值下降,平均分子质量由作用前的752.3g/mol分别下降到617.5g/mol和641.5g/mol;凝固点下降了2℃;蜡的质量分数平均增加3.5%,胶质的质量分数平均增加4.3%;族组成中饱和烃质量分数分别增加4.4%和2.5%,沥青质的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0.5%和1.3%;初馏点分别降低到140℃和160℃。通过现场3口井应用,平均单井增油达到117t,有效期为50~120d,投入产出比大于1∶3。  相似文献   

2.
降低稠油黏度,对解决稠油油藏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胜利稠油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含过渡金属的两亲性主剂,并优选了对催化降黏具有协同作用的助剂,以此形成的催化剂体系对胜利稠油表现出良好的降黏作用。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对催化剂体系的降黏效果进行的评价表明,该体系在催化剂用量1.5%(w)、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20h的条件下,稠油黏度降低65.0%。  相似文献   

3.
稠油化学降黏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稠油黏度大,造成开采和运输难度大,通过化学降黏实现常温储运已被人们所重视。以乳化效率和降黏效率为评价指标,从多种降黏剂中筛选出3种性能较好的降黏剂,进而研究3种降黏剂在不同浓度下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以及降黏效果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较理想的降黏剂。  相似文献   

4.
对稠油降黏驱用降黏剂的性能指标如界面性、乳化性、洗油性、热稳定性等进行评价,建立适用于降黏驱的降黏剂性能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深层高凝稠油油藏蒸汽注入压力高、热采效果差、现有降黏驱油体系不适配等问题,研发降黏抑凝体系。以单体丙烯酸十八酯(POA)和乙酸乙烯酯(VA)为原料,合成抑凝剂(POA-VA);以多巴胺盐酸盐(DBD)和甲基丙烯酰氯(DOPAMA)为原料合成小相对分子质量降黏剂(DBD-DOPAMA);通过复配方式构建降黏抑凝体系。测试体系稳定性、耐矿化度、耐温性,优选出最佳体系,并开展化学降黏冷采矿场试验。结果表明,降黏抑凝体系具有稳定性高、耐高矿化度和降黏温度范围宽的特点。其中,POA-VA、DBD-DOPAMA和聚甘油-10辛酸酯(P-10C)以质量比40∶50∶10复配所得的体系7降黏抑蜡效果最好。现场应用2井次,提液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针对胜利油田稠油油藏特点,开发研制出了高效稠油降黏剂ICA-2。考察了降黏效果的各种影响因素(浓度、原油黏度、温度)以及稠油降黏剂在油砂和高岭土上的吸附损失,新型高效稠油降黏剂对5000~30000mPa.s的稠油降黏率在90%以上;在油砂上的最大吸附量为46.07μg/g,在高岭土上的最大吸附量为125.23μg/g。新研制合成的高效稠油降黏剂具有使用量小、降黏率高和吸附损失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多乙烯多胺、1,2-二氯乙烷、十八酰氯为原料,甲苯为溶剂,通过两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稠油油溶性降黏剂,并找出了降黏剂的最佳合成条件:n(二乙烯三胺)∶n(1,2-二氯乙烷)∶n(十八酰氯)=3∶1∶1,第一步主链反应的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2h,单体浓度为55%;第二步接枝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为4h,单体浓度为80%,滴加十八酰氯与甲苯的混合液,时间为120min。室内研究表明:在温度为50℃时,降黏剂的加入量为稠油质量的1%,对塔河32#稠油具有43%的降黏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辽河油田稠油开采过程中对高效降黏剂的需求,以黏度和降黏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考察5种水溶性降黏剂[AR-815(S-1,阴离子型)、POI/PL-1(S-2,阴离子/非离子型)、DHF(S-3,阴离子型)、AE-169(S-4,非离子型)、RO-1(S-5,非离子型)]对辽河稠油的降黏效果及其耐温抗盐性优选了水溶性降黏剂,并将优选的降黏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筛选了最优稠油降黏剂,并进行了微观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80℃、油水体积比70∶30的情况下,S-1数S-5水溶性降黏剂对原油的最佳降黏质量分数分别为0.5%,0.25%,0.75%,0.5%,和0.3%,降黏率为98.63%数99.72%;在最佳降黏质量分数下,降黏剂S-4和S-5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和耐盐性,降黏率基本不受温度和矿化度的影响。0.5%AOS(α-烯烃磺酸盐)+0.3%S-5复配体系对稠油的降黏率最高,降黏率为99.64%,且该复配体系的耐温性和耐盐性好,在200℃、15000 mg/L条件下恒温放置3 d后对稠油的降黏率保持不变。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0.5%AOS+0.3%S-5复配体系段塞驱替后,剩余油明显减少,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图12表2参13  相似文献   

9.
高效油溶性稠油降粘剂CYJJ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太亮  龚科  闵敏  李建波  钟水清 《钻采工艺》2007,30(2):115-116,119
介绍了稠油开采现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该降粘剂的目的。根据稠油形成的原因,进行分子结构设计,以烯类酰胺、羧酸酐、高碳醇共聚合成的高效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对合成的CYJJ降粘剂的降粘机理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同时对降粘剂的降粘剂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常规的水溶性降粘剂进行了降粘效果对比分析研究。通过评价表明,合成的CYJJ降粘剂具有高效降粘性,抗盐、抗矿化度性能优良的特点。其降粘率达87.2%,抗盐浓度达到30000mg/L,抗矿化度10000mg/L,比水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稠油为唯一碳源,用平板划线法从被稠油污染的土壤中成功提取3株稠油降解菌F-1,F-2,F-3。稠油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经过F系列菌作用后,乳状液的类型均转变为O/W型;菌株F-2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微生物量达到2.34×10~9个/g,排油圈直径为5.6cm,稠油降解率高达到80.25%;将菌株F-2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从发酵液中提取纯化后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初步断定稠油降解菌所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糖与环酯结合形成的不饱和糖酯类物质。  相似文献   

11.
轮古稠油降粘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各种常规井筒降粘技术,如电加热降粘、掺稀油降粘、乳化降粘及降凝降粘剂降粘法,对轮古稠油井区稠油在中高含水期的降粘效果和适用性。结果表明,电加热降粘法不适宜于轮古稠油,乳化降粘法和降凝降粘剂降粘法对轮古稠油的适用性也不理想,掺稀油降粘法是一种适合于轮古中高含水期稠油降粘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用磺化稠油降低稠油粘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健辉  赵常青  张灯  王克  江波 《油田化学》2003,20(3):208-209,241
在低温下 (15~ 2 0℃ )用 5 0 %~ 6 0 %的硫酸将辽河稠油磺化 ,得到了一系列磺化稠油 ,在 5 0℃粘度为 115 3mPa·s的辽河稠油中按质量比 2 g/kg加入磺化稠油 ,使 5 0℃粘度降至 786~ 914mPa·s ,降粘率为 19.8%~31.8%。将磺化反应进行优化 ,得到磺化稠油的最好制备条件 :5 5 %硫酸 ,用量为稠油的 1.5 % ,在 15℃反应 2h。得到的磺化稠油在加剂量为 2 g/kg时使稠油 5 0℃粘度下降 30 .8%。稠油降粘率与加剂量的关系曲线很复杂 ,经过一个明显的极大值和一个极小值 ,极大值对应的加剂量为 2 g/kg ,即最佳加剂量。讨论了稠油降粘机理。图 1表 1参 2。  相似文献   

13.
海上稠油油田的降黏开采及集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稠油油田降黏的主要开采技术——热水法、稀释法以及乳化降黏法等。结合海上稠油油田的特点和开采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稠油输送存在的技术难题,探讨了海上稠油油田的降黏开采和集输技术。  相似文献   

14.
委内瑞拉稠油水包油乳化降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委内瑞拉稠油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制备委内瑞拉稠油水包油(O/W)体系,以体系的表观黏度为主要评价手段,考察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稠油O/W体系的初始乳化性能;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含量、体系中油与水体积比(简称油水比)及搅拌转速对体系乳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体系界面黏性及乳化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08%、油水比7:3、搅拌转速3500~5000 r/min的条件下得到的体系的初始表观黏度较低,且初始乳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5.
SZ36-1稠油油溶性降粘剂JN - 1的合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SZ36-1稠油高胶质、高沥青质、低蜡的特点,借助分子设计理论,在降粘剂分子结构中引入极性环状结构单元,合成了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油溶性降粘剂JN-1.该共聚物独特的分子结构使降粘剂分子“渗”入胶质或沥青质分子层之间并相互作用,从而达到降低稠油粘度的目的.降粘实验结果表明,在丙烯酸十八酯与苯乙烯和马来酸酐摩尔比5:1:2,甲苯为溶剂,AIBN为引发剂,温度70℃,反应时间240 min条件下合成的油溶性降粘剂对渤海SZ36-1油田稠油具有较高的降粘效果,降粘剂溶液浓度为1 500mg/L时,降粘率可达90.8%.  相似文献   

16.
生物酶降粘剂在捞油井稠油降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辽河油田曙1~20374井目前存在的油帽粘度高、关井时间长、在套管内形成死油帽、难以进行捞油作业等问题,考察了生物酶降粘剂SUN600对捞油井稠油的降粘效果。结果表明,生物酶稠油降粘技术能有效解决原油粘度高而难以采出的问题,降粘率达99%;当温度为50℃时,生物酶降粘剂降粘效果最好;且生物酶降粘剂用清水配样比污水降粘效果好,但对超稠油效果不明显;生物酶稠油降粘技术相对成本较低,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针对稠油低温氧化降粘技术,探讨了ⅤA族金属氧化物的有机化合物[(Bi2O3)(acac)2](LTO-CB)催化氧化稠油的性能。研究了LTO-CB对稠油的降粘率随反应时间、浓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LTO-CB对稠油的低温氧化降粘作用与LTO-CB浓度、氢质子供体以及反应时间有关。LTO-CB在低温条件下通过降解沥青质来有效降低稠油粘度,对不同粘度的稠油降粘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稠油催化降粘机理,对胜坨油田催化降粘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稠油降粘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助剂进行了筛选和研究,研制出适合胜坨油田稠油特点的催化剂和催化剂助剂,降粘效率达到60%以上,制定了催化降粘的选井条件及现场施工注入工艺,为胜坨油田稠油蒸汽吞吐采收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埕北稠油进行近临界水改质模拟实验,优选了最佳反应条件,分析了稠油改质前后的烃族组成和结构,对比了普通水热改质、近临界水改质与近临界水催化改质的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水在近临界条件下具有近临界流体、溶剂化和催化供氢等效应,在油水质量比8∶2、反应温度260℃、反应压力6 MPa和反应时间24 h的条件下,稠油近临界水改质降黏率达到21.40%,稠油沥青质含量下降56.46%,红外光谱图显示改质前后稠油发生明显的C—S键断裂。将反应压力降至3 MPa,在非近临界条件下对稠油进行普通改质,稠油黏度下降7.98%;加入0.1%的催化剂,对稠油进行近临界水催化改质,稠油黏度下降51.27%。从降黏效果比较,近临界水催化改质近临界水改质普通改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稠油催化降粘机理,对胜坨油田催化降粘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稠油降粘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助剂进行了筛选和研究,研制出适合胜坨油田稠油特点的催化剂和催化剂助剂,降粘效率达到60%以上,制定了催化降粘的选井条件及现场施工注入工艺,为胜坨油田稠油蒸汽吞吐采收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