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在旋流器内的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旋流器内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的流场分别进行数值模拟。流场模拟结果与以往的试验结果吻合,表明采用该湍流模型和数值算法对旋流器内流场的模拟是可靠的;对比模拟结果发现,由于受非牛顿流体表观粘度与剪切速率耦合变化的影响,非牛顿流体的轴向速度与径向速度大于牛顿流体,而切向速度小于牛顿流体,这些差异导致旋流器中非牛顿流体在同等条件下比牛顿流体的分离效率低。  相似文献   

2.
泡沫流体是石油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幂律非牛顿流体,在泡沫流体冲砂解堵、泡沫钻井等作业中都要求解泡沫射流的问题。利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泡沫流体轴对称层流淹没射流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射流区域的速度场和表观黏度场的分布,以及幂律指数和稠度系数对射流的影响。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非牛顿流体层流射流的轴心无量纲速度分布具有相似性,但与牛顿流体的湍流射流轴心无量纲速度分布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别,射流轴心的速度在射流出口处发生骤降;无量纲轴向距离小于3时,不同的K和n对轴心速度分布影响很小,无量纲轴向距离大干3时,K和n越大,轴心速度衰减越慢。这些结论与前人得出的一致,证明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非牛顿流体层流射流进行数值模拟是可行的。建议应加强适用于非牛顿流体湍流模型的研究,实验的方法是研究非牛顿流体湍流射流的最直接方法。  相似文献   

3.
非牛顿流体顶替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非牛顿流体顶替机理对提高注水泥顶替效率和固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非牛顿流体顶替机理研究概况,重点分析了非牛顿流体在井眼中的顶替过程与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实验方法与理论分析的最大不足是很难按实际的井眼条件与流体特性来研究,导致了对非牛顿流体顶替过程与机理认识的不足.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实现实际井眼条件下非牛顿流体顶替过程的可视化,通过数值计算和部分实验验证,系统分析各种因素对顶替效率的影响规律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根据渗流力学以及弹性力学理论,求解了孔隙流体为宾汉流体时的井眼围岩应力分布状态.通过计算表明,孔隙流体性质对井眼围岩的应力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孔隙流体为宾汉流体时,由于受到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周向应力值比孔隙流体是牛顿流体值小,径向应力值比孔隙流体是牛顿流体时大,孔隙流体性质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5.
非牛顿幂律流体不稳定球形流特征曲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在试井分析特征曲线上初期表现类似,后期表现不同,是因为后期非牛顿流体粘度影响越来越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非牛顿流体不稳定球形流特征曲线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用于模拟解释聚合物驱三次采油。  相似文献   

6.
非牛顿流体在双螺杆反应器中流动特性的三维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包ANSYS,对非牛顿流体在双螺杆反应器中的流动进行了三维流场分析,采用幂律模型求出了流道的速度场、压力场和粘度场,并对这些参数在3个跟踪点随螺杆转速和进、出口压差的变化进行了记录。研究结果对双螺杆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聚合物挤出加工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的垂直管螺旋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螺旋流在垂直管中的流动规律,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了水和3种不同质量浓度的聚合物溶液在不同切向进入速度的条件下垂直管中的螺旋流瞬时速度场。对不同介质螺旋流的轴向速度的分布规律、径向速度的分布规律、边界层的特性和螺旋流的压降与切向进入速度关系的研究发现,垂直管中非牛顿流体和牛顿流体螺旋流的轴向速度是凹形且呈双峰的分布趋势;且黏度越大,双峰的趋势越明显。在轴向速度方向上存在回流,径向速度近似以中心反对称分布,边界层的厚度较小。给出了垂直管中不同介质螺旋流压降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8.
对石油钻井工程中颇有实用价值的非牛顿流体紊流流场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推导出普遍适用的非牛顿流体紊动微分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导出了适用于偏心环空紊流的运动微分方程式。据此研究了偏心环空非牛顿流体紊流流场及紊流顶替规律。  相似文献   

9.
从水平井椭球流态出发,基于平均质量守恒定律,对于非牛顿幂律流体,在椭圆坐标内分析了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水平井的稳定及不稳定压力动态。包括稳态条件下,即椭球供给边界油藏中的近似压力分布和产能公式,分析了非牛顿幂律指数n对原油生产的影响;非牛顿幂律指数增大,产量降低;对于不稳定渗流,得到了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中,非牛顿流体水平井的三维不定常试井公式,并绘制了理论图版;  相似文献   

10.
幂律非牛顿流体渗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非牛顿流体驱替牛顿流体一维渗流问题,绘出了非牛顿流相界面运动图。讨论了瞬时压力传播问题,给出了弱压缩非牛顿流体径向不定常渗流的近似解,绘出了不同流态指数的瞬时压力曲线。  相似文献   

11.
地震波在地下含流体孔隙介质中传播时,双相介质中观尺度非均质性产生的流体流动是引起地震波在地震频带内衰减和频散的主要因素。基于两种不同的含流体孔隙地震波传播方程,构建一维虚岩石物理模型,采用频率域有限差分方法模拟地震波衰减和频散,与周期性层状斑块饱和介质模型解析解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数值计算不同数量特征单元模型叠置情况的地震波衰减和频散,进一步说明了特征单元表征模型衰减信息的唯一性;分析了在相同含气饱和度条件下不同非均匀尺度和结构的地震波衰减和频散;最后利用上述方法模拟了三相流体周期性层状介质的地震波衰减和频散结果及其模型的位移与应力在频率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流体之间的中观尺度相对流动是诱导地震波在地震频带衰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Biot理论对P波在层状饱和多孔介质中的传播进行数值模拟。首先根据Kennett反射方法建立层状介质中地震波的数值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研究层状饱和介质中Biot慢波对地震波性质的影响。文中分别在孔隙为弹性(考虑了P波扩散、Biot全局流及慢波影响)和黏弹性(可忽略慢波影响)两种情况下定量地分析了频率、孔隙率、层厚、渗透率以及岩石弹性模量对Biot慢波效应的影响。对比两种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低频范围内,沉积盆地地层间液体压力的平衡作用(Biot慢波)能使P波产生显著的衰减;若这种衰减发生在浅层勘探地震波的频带内(几十到几百赫兹),则介质层厚必然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范围内;介质越柔顺,孔隙率越大,渗透性越好,则慢波影响越大;在高频段,只要地层足够薄,介质的柔顺性足够好,界面处产生的慢波对高P波散射也会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裂缝—孔隙岩石中流体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是影响弹性参数的重要因素,实际储层中流体大多不是单一流体,且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很少考虑流体间饱和状态的影响。为此,基于Chapman模型,针对饱含双相不混溶流体的裂缝—孔隙岩石,研讨了饱和度和毛细压力参数变化对砂岩储层频散衰减和地震响应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油气饱和度的增加,特征频率(不同于于单一流体介质情形)呈先减后增趋势,且在中间频段的变化最明显,地震响应存在时间延迟和波形畸变现象;当双相流体中存在气体时,频散衰减和地震响应对饱和度的变化更敏感;随着衡量流体间毛细压力的参数q值的增加,双相流体间由“斑块饱和”趋向“均匀饱和”状态,特征频率向着“高频低饱”方向移动。该数值模拟结果为储层流体识别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基于Biot理论建立的双相各向异性弹性波方程出发,推导出二维双相PTL介质弹性波方程。在此基础上,高阶实现了高阶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并对双相PTL介质模型和实际测井数据模型进行模拟试算。基于模拟结果,分析了各类波的传播规律,讨论了弹性参数和耗散系数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相PTL介质中存在快纵波、慢纵波和SV波,并具有各向异性,两种纵波有明显的区别,快纵波的速度远大于慢纵波的速度;慢纵波具有很强的衰减性,能否观察到慢纵波是与含流体地层介质的耗散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稠油油藏水平井、垂直井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稠油油藏非牛顿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点,研究了水平井,垂直井定常三维渗流,建立了具有启动压力梯度非牛顿流体的水平井,垂直井产能公式,分析了各种流体特征对产能影响,这些公式可较好地用于稠油油藏的开发设计评价中。  相似文献   

16.
饱和砂岩滞弹性弛豫热激活过程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物理模型实验揭示:流体饱和度、孔隙流体的特性,地震波的频率和岩石孔隙的纵横向尺寸比对地震波的衰减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借鉴滞弹性弛豫热激活过程的研究来描述地震波在饱和砂岩中的衰减机理。  相似文献   

17.
地震波在地下含油气介质储层中传播时会发生地震振幅的衰减与弹性特征频散现象,造成深层含油气储层地震流体识别困难。为此,基于Chapman裂隙—孔隙微结构衰减理论模型,分析多种频变弹性参数的流体敏感程度,优选出Gassmann流体项的频散程度作为深层储层含气性预测的识别因子;联合连续小波变换时频谱分解方法对部分角度叠加地震数据展开频谱分析确定参考频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贝叶斯Cauchy约束准则的叠前地震频变Gassmann流体项反演优化方法,利用频变Gassmann流体项反演结果指导储层的流体检测,并在我国近海某盆地P探区对该方法进行了深层储层含气性预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基于叠前地震资料的频变Gassmann流体参数的可靠提取,由其所得到的深层储层流体识别结果与实际测井解释结果吻合度较高。结论认为,频变Gassmann流体项能够有效识别深层储层的流体类型,为深层天然气层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强衰减模型,是应用Biot理论的基本思想通过运动方程描述介质吸收衰减特征的黏弹性介质模型。相对于传统的黏弹性模型和黏弹孔隙介质模型,可以简便且精准地刻画稠油储层、近地表松散沉积层等的强衰减性。为此,利用优化的25点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算法,模拟了强衰减模型介质中的波场特征,并根据近地表低速层介质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孔隙度、流体黏度和介质黏弹性三种物理因素的衰减机理。结果表明:孔隙度、流体黏度和介质黏弹性都是影响地震波强衰减和高频散特征的重要因素,而且对横波衰减的影响都明显强于纵波。其中,介质黏弹性是造成地震波高频衰减的关键,其他因素均能影响地震波有效频率范围内能量的衰减,尤其介质孔隙度的增大引起地震波的衰减最强。通过对比完全弹性、一般黏弹性和强衰减理论下的模拟波场,研究了浅、表层强衰减介质对深层波场信息的影响。结果表明,强衰减模型刻画近地表介质更符合实际,能为涉及不同衰减机制的强衰减介质的研究和强衰减补偿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与常规油不同,当达到某特定温度时,稠油呈现牛顿流体状态,而在该温度值以下时,稠油呈现非牛顿流体状态,即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经典的解析模型将蒸汽吞吐分为热区与冷区2个部分,热区温度为蒸汽温度,冷区温度为原始地层温度。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热区到冷区的温度是一个非等温的渐变过程,不会存在热区与冷区的边界处的突变现象。而且在生产过程中,稠油在不同区域呈现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2种状态,不同区域的稠油渗流方程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基于Marx-Langenheim方程,对蒸汽吞吐的解析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注入阶段,考虑了热区非等温分布的特征;在生产阶段,考虑了稠油牛顿流体区与非牛顿流体区的渗流耦合。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更加接近实际生产情况,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灰岩潜山储集层的油气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研究和实验表明,多孔隙介质中流体的存在及其运动是弹性波频散和衰减的主要原因。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多孔介质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所含流体性质不同,特别是当岩石中含有石油和天然气时,地震波的吸收衰减量显著增大。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信息和振幅信息密切相关,与其他地震信息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本文以Biot理论和实验室试验数据为依据,在多相介质条件下,阐述了储层中不同流体对地震波振幅的吸收衰减作用的差异,并利用地震波的振幅吸收衰减信息对灰岩潜山缝洞型储集层进行了油气检测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