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下行波场分离是水陆检数据处理技术的关键步骤。针对常规方法分离出来的上行波场中包含下行波场、下行波场中包含上行波场,即不能实现上行波场与下行波场完全分离的缺陷,文中引入(水陆检数据、上行波场中下行波场及下行波场中上行波场等)三个能量匹配因子和(水检数据上行波场及下行波场、陆检数据上行波场及下行波场等)四个波场分离贡献因子,并建立上、下行波场分离方程;采用迭代方法计算确定最佳水陆检数据上、下行波场能量匹配因子;然后直接计算波场分离贡献因子,实现水陆检数据上下行波场完全分离处理。分离后的上行波场数据,既消除了虚反射多次波干扰,还提高了地震数据信噪比和分辨率,为后续联合反褶积和偏移成像等处理提供了高保真的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数据。合成数据和实例数据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3.
非零偏VSP测井一般采用三分量检波器记录波场,其波场信息比较丰富。由于各种类型的波相互迭合到一起,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是必要的。本文的分离方法主要是利用不同类型的波在极化特性和视速度两方面的差异。首先利用极化合成加强某一类型的波,相对压制其他类型的波,然后用F-K方法作进一步的分离。文中还提出了一种求取时变偏振角的简便方法。图6表1参4 相似文献
4.
5.
针对海底电缆勘探资料因鸣震干扰产生的陷频问题,采用了双检合并处理技术.由于压力、速度检波器的物理机制不同,在同一位置接收的鸣震干扰极性相反.在对两种资料进行一致性处理、提高信噪比处理、反褶积处理以及选择合适的合并方法等关键性处理后,鸣震干扰得到了有效压制,提高了海底电缆勘探资料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姜天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5,20(4):433-437
多道中值滤波是分离VSP波场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先将欲分离的波(不论是上行波或是下行波)校直,然后进行重采样,其值作为中值滤波器的输入,并以各道为中心构成五道一组(本文采用五道,也可以是其它奇数道),每组内各道振幅按其数值大小和正负号进行比较,依次重新排列,取每组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振幅值作为中值滤波器的输出。如果经中值滤波输出的各道的振幅变化比较均一,则说明滤波效果比较理想。中值滤波选用的道数应当适当多一些,以保证中值滤波的效果,但是选择的道数过多,边道必然出现较多的零值,也影响滤波的效果。中值滤波较通常的二维视速度滤波更能有效地突出波组特征,分离VSP波场的效果也较二维滤波优越。 相似文献
7.
压制面波的波场分离方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面波是陆地上震勘探中的一种强干扰波,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必须在叠前对其予以压制,以往人们对面波压制方法的研究,基本上是依据面波的频率特性或视速度特性,并在实际应用中见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只侧重考虑面波的单一特性或在理论上基于某种数学假设,致使这些方法都会对有效波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虽然井间旅行时层析成象法可用于对井间地下成像,但往往是储层所在的井底及其以及介质成象必须应用井间反应。井间反民象的一种方法是把每个井间道集成非零井零井源距VSP,并在叠加和偏移之前进行直达波和反射波的波场分离。 相似文献
9.
把相互干涉的波场分开,是VSP数据处理的关键。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及偏振特性是重要的物理特征,它使波场分离成为可能。通过常所用的二维变换技术,虽然见到了效果,但它隐含有把输入资料模拟大量的平面波之和。 相似文献
10.
海底地震(OBS)采集包括海底拖缆(OBC)和海底节点(OBN)两种观测方式。采集时激发点位于海面而接收点置于海底,建立在同一基准面假设前提下的传统地震成像方法不再适应OBS数据。本文首先推导了OBS上、下行波不同深度反射点轨迹的计算公式,用图示法直观地展示了各自共接收点道集数据的覆盖范围;然后以镜像成像理论为指导,推导了下行波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旅行时计算公式,同时推导了相应的上行波旅行时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上、下行波成像时间校正和均方根速度的转换公式;最后描述了OBS叠前时间偏移加权函数的计算公式。二维模型和三维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用下行波代替上行波成像,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浅层成像效果,且成像结果的横向范围得到明显的扩展。 相似文献
11.
海底电缆双检接收技术压制水柱混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底电缆双检接收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勘探新技术,主要用于压制在海底和海面之间存在的“水柱混响”干扰,能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此法的关键在于将海底电缆沉放到海底或水下一定深度,然后在同一观测点上同时利用压电检波器和垂直速度检波器接收地震记录,由于这两种检波器对水柱混响具有相反的响应,据此即可对两类检波器接收的地震记录分别处理,再将两者相加,即可达到有效信号增强、水柱混响去除的效果,该技术已经成为海底电缆勘探的标准。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该项技术,但由于受到处理技术的限制,一直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在深入研究该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资料的特点,提出一整套数据处理思路,着重强调做好双检记录的频率匹配,以便获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可以看成是VSP波场分离的一种延伸。与VSP不同,井间地震波场较为复杂,分离的难度较大。借鉴VSP波场分离技术与常规地面地震处理技术,系统论述了实际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的过程:①建立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的工作流程;②进行井间地震初至波(直达P波)的切除;③运用多域多道滤波技术分离出上、下行一次反射波;①运用VSP-CDP成像技术与初步叠加技术获得类似于地面地震资料的井间地震反射波初叠剖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运用多域多道滤波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井间地震波场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海水深度数据是开展OBC水、陆检资料合并处理的基础。结合时间序列高阶统计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分段互双谱法的海水深度反演方法。通过对分段后的数据计算上、下行波场数据自双谱和互双谱,再计算相干互双谱和互相关谱,最后计算海水深度。水陆检数据分段计算,利用了叠加特性,增加了方法抗高斯噪声的能力。高阶统计量的互双谱和相干互双谱,具有压制高斯与非高斯有色噪声的优点。利用本文方法对OBC数据进行海水深度计算,结果与实测海水深度较吻合。计算的海水深度用于双检数据合并,压制海水鸣震干扰效果明显,为后续速度模型建立和偏移成像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海底电缆三分量检波器的布设通常采用拖放方式,因受海流、船速等因素影响,其两个水平分量难以完全与设计方位重合。为了精确求取方位角,需对两个水平分量的方位角做高精度分析,并获取不同情形下的方位角误差。本文基于二维数据分析了不同噪声水平下的方位角误差,基于三维数据分析了不同方位角和不同噪声水平双因素影响下的方位角误差,并得出结论:如果在X和Y分量某道的直达波时段给定一个时窗,则X和Y分量对应采样点数据满足线性关系;在不考虑方位角自身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方位角误差随信噪比的增大而减小;当已知实际资料的信噪比时,可求出方位角误差范围;在信噪比较低时,靠近坐标轴方向计算的方位角误差最小;随着信噪比由低增高,最小角度误差区域由靠近坐标轴方向向各象限45°角方向分散。 相似文献
15.
16.
可控震源高保真采集(HFVS)方法利用多震源在多位置同时激发,大大提高了地震数据采集效率。但多震源同步激发,增加了记录的相邻干扰,降低了资料信噪比,原始记录需要进行炮集分离后才能应用。采用可控震源激发的线性扫描信号模拟高保真采集(HFVS)技术进行的二维地震数据采集,对震源信号进行相位编码,正演模拟多张混叠记录。利用震源检测信号以及地震记录获得震源与各检波点之间对应物理路径各频率点处的传输函数,并将传输函数作用于各震源检测信号,即可得到分离后的单炮地震记录。对比炮集分离结果与单炮正演模拟结果可以看出,远炮点道和近炮点道的分离效果都较好,且远炮点道的分离效果好于近炮点道。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应用不断拓展,数字化、智能化防漏堵漏技术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模型及配套软件是核心内容。通过系统归纳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案例推理等机器算法在井漏特征预测、井漏实时监测和应用决策模型的应用现状,对比了各类机器学习算法的输入参数、输出参数、测试准确率及应用效果。机器学习算法在漏失层位预测、井漏监测预警及防漏堵漏措施推荐等方面体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相比人工统计分析,其时效性、准确性和规模化应用优势明显,但还无法科学预测计算漏失压力、孔缝尺寸等井漏特征关键参数以及优化施工工艺。国外油气公司数字化钻完井技术布局早,现已整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了防漏堵漏相关软件,并在现场取得了一定应用成效。中国井漏相关数据治理、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及配套软件攻关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建立成熟可靠的防漏堵漏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专家系统。为加快中国防漏堵漏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重点开展3方面研究:(1)推进井漏相关的多维度数据整合,搭建包括地震、测井、录井、钻井、防漏堵漏室内评价、防漏堵漏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数据湖,补齐数据短板;(2)加强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的解释性研究,结合井漏相关机理,提升算法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集成井漏数据湖和算法模块,分区域建立井漏智能预测预警及防漏堵漏辅助决策专家系统,制定精细的防漏堵漏作业标准,全面提高一次防漏堵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ims to integrate core and wire line logging data for evaluation of Kareem sandstone (Middle Miocene) in Ashrafi Field, Gulf of Suez, Egypt. Th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seven wells ASHRAFI_A_01_ST, ASHRAFI_A_02_ST, ASHRAFI_H_IX_ST2, ASHRAFI_I_1X_ST, ASHRAFI_K_1X, ASHRAFI_SW_04, ASHRAFI_SW_06, by using wire line logging data and core data.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data has been done by using Interactive Petrophysics software.The Net pay thickness ranges between 17?ft to about 110?ft, porosity varies from 13% to 26%, permeability from 125?mD to about 960?mD, water saturation from 19% to about 50% and shale content from about 18% to about 56%.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Kareem sandstone (core data for ASHRAFI_SW_04 well) indicates that the average core porosity value is about 17% and the average core permeability is about 800?mD, which indicate a suitable reservoir. The porosit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permeabi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s goo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81 for wire line logging data set and 0.85 for core data set. These relation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permeability from porosity for sandstone of Kareem Formation.The new development area for Ashrafi Field can be determined where there are two zones: one in the Middle and the other in South west.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chart shows that, the Kareem Formation thickness varies laterally in Ashrafi field so, the new well location could be determined perfectly.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well logging data and core data are very important tools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heterogeneity in the Kareem sandstone and storage capacity properties as well as the zone of interest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