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黑河上游野牛沟河为研究区,利用1987年、2006年两个时相的Landsat-5TM数据,结合植被类型图、SRTM高程数据、1∶5万地形图等数据,获取了该区13类地物类型。利用ENVI软件提取湿地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自1987年以来黑河上游野牛沟湿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显示:该区湿地总面积从1987年的53000ha减少为2006年的51900ha,净减少量为1071.63ha,增减幅度较大。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为沼泽湿地,减少1021.59ha,变化率为2.7%,其次为冰川湿地,减少50.04ha,变化率为0.67%。通过分析表明,在自然驱动力方面,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使湿地面积趋于减少;人文驱动力方面,人口增长的压力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才是导致该区湿地减少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海南岛植被覆盖长期变化趋势以及进一步确定影响海南岛植被变化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为海南岛植被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植被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基于GIMM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探究1982~2015年海南岛植被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研究34 a里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对海南岛植被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空间上海南岛植被在北部和沿海地区呈明显增加趋势,而三亚及周边地区存在多处植被退化区域;(2)时间上海南岛植被整体以缓慢增长为主,增速为0.019/10 a,年际变化明显;(3)温度和太阳辐射显著主导海南岛88%地区的植被生长,其驱动因子存在如下关系:太阳辐射作用>温度作用>降水的驱动作用;(4)温度主导海南岛北部及西部地区植被的生长,太阳辐射主导驱动岛屿南部的植被生长,而降水是岛屿中部植被的主导气候驱动因子。综上所述,海南岛植被总体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温度和太阳辐射是促进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3.
根据喀什地区2000年和2010年的TM影像数据,采用图像处理和人工判读方法,统计并获得面状水体(河流水体、湖泊湿地、冰川)面积和线状水体(河流水系、人工沟渠)的长度信息。结果显示:2000年~2010年期间,河流水体面积减小20km2(4.7%),湖泊湿地面积减小14km2(1.9%),冰川面积则萎缩了约252km2(3.1%),细小河流水系的长度缩减了约306km(5.7%),而人工沟渠长度显著增加214km;据近20年数据表明,该区年平均气温增加了1.01℃,平均降水量增加了约10mm,区人口迅速增加3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307亿元。综合分析表明:10年来,该地区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夏季冰川表面面积开始减少,喀什地区冬季总体水量也呈减少趋势,而降水的增加趋势微弱,且季节性明显,并没有及时补给喀什地区地面地表水而使该地区地表水增加;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地表水的需求,加快了对下游平原区河川和湖泊湿地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论述静止式无功补偿装置(SVC)和水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运行中出现的典型缺陷并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5.
湖泊对揭示区域环境演变特征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近30 a呼伦湖地区地表水面积与地下水水储量的变化,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处理了 1986~2018年间所有Landsat卫星影像.结合卫星测高所获得的水位数据,得到呼伦湖的水体面积长时间变化序列,并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2000年之...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处于大发展变革阶段的新兴城市群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不明的问题,文章基于2012—2017年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利用数值统计、标准差椭圆和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结合高分遥感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研究了呼包鄂城市群夜间灯光在地理空间上的规模分布和变化,分析了夜间灯光的灯光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了城市群夜间灯光发展的扩张强度、方向以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过去6年间,呼包鄂城市群夜间灯光强度呈现“V”型曲线,与其GDP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通过椭圆重心分析,显示整个城市群的夜间灯光重心向位于西南方向的鄂尔多斯市移动,鄂尔多斯市对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利用夜间灯光驱动因子分析,并结合高分遥感光学影像以及灯光变化的区域,发现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受能源因素的影响最大,是目前主导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是获取区域地表水热通量的重要手段,利用地面观测值对遥感估算水热通量进行验证时,存在空间尺度不匹配的问题,结合足迹分析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遥感蒸散发模型提供空间尺度匹配的验证数据。利用黑河流域上游阿柔超级站和中游大满超级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对常用的3种水热通量足迹模型Kormann&Meixner (KM) 模型、Kljun模型和Hsieh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比较和分析了3个模型单时次和日尺度的足迹结果差异,为足迹模型的合理选用提供参考依据,以服务于数据质量判别和遥感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①奥布霍夫长度(L)是KM模型和Hsieh模型的敏感因子, L值变化时,Hsieh的足迹结果变化大于KM,而Kljun模型对L的敏感程度不高;观测高度(zm)和侧向风速标准差(σv)也是3个模型的敏感因子。②单时次30 min尺度上,KM和Hsieh的通量贡献源区大小和形状吻合较好,但与Kljun足迹结果存在显著差异;Kljun的源区范围明显较小,上风向通量贡献峰值明显大于KM和Hsieh,且上风向通量贡献峰值的位置明显小于另外两个模型。③日尺度上,3种足迹模型的水热通量源区形状相似,Kljun模型的源区范围最小。实验结果为足迹模型的合理选用提供参考依据,以服务于碳、水热通量数据质量判别和遥感模型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对沈阳地区近50年来的温度资料和90年来的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将每年5-9月的距平累加,再用周期函数对累加序列进行拟合,分析出温度和降水变化的规律;1947-1995年温度变化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总下降幅度为0.2℃,其间存在周期约20年的波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初为两个波谷,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为波峰;1905-1995年降水量总的趋势基本不变,但年际差异较大,20世纪30-60年代属降水偏多时期,之前和之后则属偏少时期。  相似文献   

9.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changes of tropical forest and human activities as well as climate changes,we use method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forest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ree coverage(VCF),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 in 11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from 2001 to 2013 based on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ERA-Interim re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data.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①the NPP in Southeast Asia is increasing from the equator to the north and the south;②NPP in most areas of the study area show a decreasing trend,and regions where have a more dramatic change of NPP usually have a higher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hich showsa more unstabl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forest ecosystem;③the tree cover in study areais generally high(60%~80%) and most of thearea have an increasing trend,in addition,the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VCF and NPP was higher th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ndicating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ve a greater impacton forest NPP;④the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PAR in study area are relatively high,and as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PP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countries with tropical forest climate have a better correlation than countries with tropical monsoon climate,whose NPP is general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emperature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and PAR.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18年MODIS标准产品,研究了我国及七大区域热异常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热异常点主要分布在除西北、西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年际趋势上,2001~2014年间热异常点数量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15.01%,2015年后逐年下降,年均下降率为14.96%。月季尺度上,热异常点在春、秋季节出现最为频繁(春:551 716个,秋:416 698个),春、秋季相对在东北地区分布最多(春:164 898个,秋:186 727个),东北地区月均数量10月最高(118 274个);夏季热异常点数量最低(290 793个),多分布于华东地区(120 455个),华东地区月均数量6月最高(76 465个);冬季数量为358 483个,且在华南地区分布最多(108 209个),华南地区月均数量1月最高(37 770个)。研究有助于掌握我国典型区域的森林、草原火灾,以及由于秸秆焚烧、工业排放等引起热异常的变化情况,进而为区域灾害防治和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蒙古高原生态系统及其变化对中国北方乃至整个东北亚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了解蒙古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长的动态如何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响应气候变化十分必要。利用NDVI数据构建长时间序列,分析植被生长动态变化的过程和时空特征,并与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NDVI的分布具有地带性;②大约39.5%的区域NDVI呈显著的增加(P=0.1),7.3%的区域NDVI显著减少(P=0.1),说明植被条件在蒙古高原有所好转;③蒙古高原NDVI的变异系数均值16.99%,这表明过去32年里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有较强的波动性;④蒙古高原植被的生长状况与降水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气温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且生态系统脆弱,明晰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蒸散发(ET)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未来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建设规划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测降雨、径流量和GRACE产品数据,利用线性加权融合方法对5种全球ET产品进行融合。利用去趋势法、多元线性回归、全微分和残差法定量计算ET对降雨(Pre)、温度(Temp)、日照时数(SD)、饱和水汽压差(VPD)、风速(WS)和植被叶面积指数(LAI)的敏感性系数,定量分析了各气象要素、植被和其他要素(微地形变化和农业灌溉等)对ET变化趋势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1)与验证精度最高的GLDAS_CLSM相比,融合ET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减小12.8 mm和2.2%。2000—2018年黄河上中游ET净增长率为3.82 mm/a,头道拐—龙门区间ET增长率最大(6 mm/a)。(2)植被LAI显著增加导致上中游区ET趋势增加2.49 mm/a。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与ET对其敏感性系数的空间异质性共同决定了气象要素对ET的影响作用空间分布,5个气象要素对ET总体趋势的净影响量均为正值,其中温度影响作用最大(0.33 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