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H2O2/乙腈体系下以沉淀法制备的MgO为催化剂催化Baeyer-Villiger(B-V)氧化环己酮合成ε-己内酯,考察了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对环己酮转化率和己内酯收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Mg(NO3)2·6H2O为前体,在煅烧温度为600℃、煅烧时间为2 h时制备MgO氧化性能最佳,由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进行了分析,可知随温度升高MgO粒径逐渐增大,500~800℃范围内,MgO晶粒尺寸由9.53 nm增大到29.49 nm。在n(催化剂)∶n(环己酮)=0.45∶1、n(乙腈)∶n(环己酮)=12∶1、n(双氧水)∶n(环己酮)=10∶1、70℃、6 h时获得环己酮转化率95.2%及ε-己内酯收率83.1%。对双氧水B-V氧化环己酮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在线原位红外光谱对反应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验证了其过氧缩酰胺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Na2CO3为沉淀剂,初步研究了多组分氯盐混合体系(0.6 mol MgCl2+1.1 mol LiCl+3.2 mol NaCl)中选择性沉镁的工艺规律。结果表明:在25~80 ℃,总C与总Mg物质的量比[n(CT)/n(MgT)]为 0.8~1.1时,25 ℃形成针状MgCO3·3H2O,40 ℃以上形成Mg5(CO34(OH)2·4H2O不规则片状团聚微球,其中40~50 ℃形成的片状物较为分散且粒径较小,导致固液分离困难。40 ℃时沉镁率最低。温度越高,Li2CO3越易形成,沉锂率越大。n(CT)/n(MgT)越大沉镁率和沉锂率越高。室温(25 ℃)、n(CT)/n(MgT)=1.0时,沉镁率达98%以上,且沉锂率<0.1%,镁锂分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以南非铬铁矿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一种添加剂对铬铁矿氧化焙烧过程的影响。考察了配碱率(碳酸钠实际用量与理论用量的比值)、添加剂用量(添加剂占铬铁矿的质量分数)、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因素对焙烧熟料浸出过程中铬、铝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的引入能够显著促进铬铁矿的氧化分解,明显降低焙烧温度,同时有效地抑制焙烧熟料中铝的浸出。在配碱率为1.1、添加剂用量为30%、焙烧温度为950 ℃、焙烧时间为2.5 h条件下,焙烧熟料中铬的浸出率达到98%、铝的浸出率降至24%,铬渣中氧化铬质量分数约为1%。  相似文献   

4.
通过干胶转化法制备了整体式NaY分子筛,采用XRD、SEM及XRF分析表征原料及产物,系统考察了合成体系的n(SiO2)/n(Al2O3)、n(Na2O)/n(SiO2)、水量、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整体式NaY分子筛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体系n(SiO2)/n(Al2O3)=7.5时,骨架硅铝比(二氧化硅与氧化铝物质的量比)最大为6.12;n(Na2O)/n(SiO2)逐渐增大,整体式NaY分子筛结晶度逐渐升高,当n(Na2O)/n(SiO2)增至0.35时,会导致P型分子筛的生成;晶化温度从90 ℃逐渐增至120 ℃时,整体式NaY分子筛结晶度也随之升高;在110 ℃下晶化20 h,产物的结晶度达到98%并趋于稳定。干胶转化制备整体式NaY分子筛必须有水的参与,n(H2O)/n(SiO2)为4.2左右对反应物的成型及整体式NaY分子筛的晶化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氢甲酰化反应是目前生产醛醇化合物最重要的反应之一,高碳烯烃氢甲酰化工艺改进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探索了一种C10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工艺,以三苯基膦(Ph3P)和亚磷酸三(2-叔丁基-4-甲氧基苯基)酯(LA)混合物为配体,与乙酰丙酮二羰基铑原位合成的催化体系催化1-癸烯氢甲酰化反应。系统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铑浓度、膦铑比、无机盐添加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Ph3P)/n(LA)=10、铑质量分数为280 mg/kg,1-癸烯用量(相对于甲苯)为0.3 g/mL,n(膦)/n(铑)=45、反应温度为90 ℃、反应压力为2.0 MPa、n(一氧化碳)/n(氢气)=1条件下反应4 h,1-癸烯转化率为98.1%、醛收率为93.2%、正异比为7.5。研究还发现,在减压蒸馏产物与催化剂分离时,加入无机盐添加剂能够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减少铑损失。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外界因素对制备聚合硫酸铁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条件下的酸浸还原实验和聚合合成实验,优化了实验条件,进而分析不同pH、不同絮凝剂用量以及不同沉降时间作用下,聚合硫酸铁对污染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酸浸实验中尾矿全铁浸出实验的最佳温度为100 ℃,最佳搅拌时间为2 h,最佳搅拌速度为300 r/min;还原试验中硫酸亚铁还原率的最佳还原温度为60 ℃,最佳还原时间为1.5 h,还原铁粉的过量系数为1.10%。聚合合成实验中最佳聚合温度为35 ℃,最佳聚合时间为0.4 h;此条件下,n(双氧水)∶n(Fe2+)∶n(磷酸钠)为0.08∶1∶0.07时,聚合效果最优。在pH为7中性环境中,聚合硫酸铁的质量浓度为2.0 g/mL,沉降时间为0.3 h时,污水的余浊值最小,对于污水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日本化学工业公司开发成功氧化铬新制法。新制法与高温融熔粉碎法完全不同。采用粒子成长法制得的氧化铬粒子形状近似于球体,最适用于等离子喷镀用。过去氧化铬的制造方法,是经重铬酸钠、无水铬醉、氢氧化铬为原料的方法,无论用那一种原料都需焙烧、干烤、粉碎得产品。用这个方法得到的产品,粒子是多角形,用作等离子喷镀材料有缺点。日本化学工业公司开发成功粒子成长法,克服了粒子多角的缺点,可得到均匀,近似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利用铬酸钠碳化母液制备氢氧化铬工艺优化及三氧化二铬粒度分布的影响,主要考察了恒温温度、氢氧化铬洗涤方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还考察了在固定煅烧条件下,铬酸钠含量对三氧化二铬颗粒形貌的影响以及铬酸钠碳化母液碳化率与三氧化二铬粒度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铬酸钠碳化母液碳化率的提升,Cr(Ⅵ)达到最大还原率时所需恒温温度下降,经过3次洗涤的氢氧化铬滤饼煅烧后铬酸钠质量分数为13%~15%,制备的三氧化二铬呈类球体,颗粒粒径均匀,洗涤烘干后各项参数指标均优于GB/T 20785—2006《氧化铬绿颜料》。通过增加原料碳化率,三氧化二铬颗粒的中位径D50随之增大,在碳化率为39.87%时制得的三氧化二铬中位径D50为 3.13 μm,粒度分布为典型的正态分布,其特征粒径值均符合高端氧化铬绿产品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法系统地研究了对甲基苯磺酸(p-TSA)在钛基二氧化铅(Ti/PbO2)电极上的电氧化反应信息。循环伏安曲线显示,Ti/PbO2p-TSA有良好的电氧化活性,直接氧化电位区间为0.55~0.9 V。多步电位阶跃FTIRS(MSFTIRS)和时间分辨FTIRS(TRFTIRS)分析显示,电压小于1000 mV时,p-TSA主要发生了磺酸基的脱落和苯环侧链甲基的氧化;电压大于1000 mV时,p-TSA的苯环骨架被破坏,同时生成了酸、醇、酮。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p-TSA电氧化表观速率常数K与电流密度j呈线性关系,化学需氧量(COD)去除量随比电荷增大而增加,平均电流效率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脱氢反应将低碳烷烃转化为同碳数的烯烃是烷烃高值化利用和烯烃原料多元化的重要途径。烷烃氧化脱氢制烯烃的反应具有不受反应平衡限制、积炭少、反应温度低等优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通过利用浸渍法制备不同铬(Cr)负载量的Crx/SSZ-13系列催化剂,采用氮气物理吸附、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2-TP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以及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与耦合能谱分析(EDX-Mapping)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物性表征,并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评价催化剂对乙烷氧化脱氢制乙烯的催化性能,最终建立了Cr/SSZ-13催化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当n(二氧化硅)/n(氧化铝)=10时,Cr1.5/SSZ-13-10催化剂上含有丰富的Cr3+物种,其中配位不饱和Cr3+是优异的脱氢活性位,有利于二氧化碳氧化乙烷脱氢反应的进行。因此,Cr1.5/SSZ-13催化剂在650 ℃时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即二氧化碳转化率和乙烷转化率分别达到26.41%和53.2%,乙烯产率为38.83%。  相似文献   

11.
李剑  蒲舸  陈家善  刘啟文 《化工学报》2020,71(8):3452-3459
选取有机废液中常见的钠盐(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甲酸钠、乙酸钠、草酸钠),通过热重分析仪,在25~1400℃考察其高温挥发特性。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原理,对Na Cl、Na2CO3及Na2SO4的挥发特性进行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N2气氛中,Na Cl在达到熔点后以气态Na Cl及气态Na2Cl2的形式释放,Na2SO4升温至885℃分解生成Na2O,同时Na2O分解,并以Na单质形式释放。而有机羧酸钠盐在600℃之前均热解为Na2CO3,继续升高温度则分解为Na2O,同样最后以气态Na单质的形式释放。在空气气氛中,由于O2的存在,抑制了Na2O的分解反应,致使Na2CO3分解速率小于N<...  相似文献   

12.
胡敏  郭嘉  吴华东  张林锋 《无机盐工业》2020,52(10):151-156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氮、锌共掺杂二氧化钛催化剂(N-Zn/TiO2),用于催化氧化双碱法脱硫废液中的亚硫酸钠。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N-Zn/TiO2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溶液pH、空气流量、亚硫酸钠初始浓度对N-Zn/TiO2光催化氧化亚硫酸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加N-Zn/TiO2催化剂的情况下,将脱硫废液中的亚硫酸钠完全氧化需要8 h,而N-Zn/TiO2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在1.5 h内将亚硫酸钠催化氧化完全。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最大,废液中亚硫酸钠的氧化速率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多呈上升趋势。其次是溶液的pH对亚硫酸钠的氧化有较大影响,随着pH的增大,亚硫酸钠的氧化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实验所得到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m(催化剂)/m(亚硫酸钠)=1/100,pH=6.5,空气流量为4 L/min。  相似文献   

13.
以碳酸钠和高纯硫酸锰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在氨缓冲溶液中制备高纯重质碳酸锰。当硫酸锰和碳酸钠溶液浓度都为1.5 mol·L-1、碳酸钠过量系数为110%、溶液pH为8.5、温度为50℃、滴加速率为120 ml·h-1时,得到的碳酸锰视密度达1.67 g·cm-3,振实密度达2.15 g·cm-3。氨缓冲体系增加了溶液的稳定性,抑制了溶液中氢氧化锰和偏氢氧化锰的生成,制备出的高密度碳酸锰形貌趋于球形,粒径分布均匀,D50平均大小为30.32 μm。以本研究制备的碳酸锰为锰原料焙烧得到的四氧化三锰松装密度为1.09 g·cm-3,振实密度为2.18 g·cm-3,锰的含量可达71.85%。  相似文献   

14.
张志潮  刘晶  杨应举  张振 《化工学报》2018,69(8):3643-3650
准东煤燃烧过程中Na2SO4的形成会造成锅炉受热面沾污、尾部SCR催化剂失活等问题。烟气中Na2SO4形成及转化规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控制燃煤烟气中Na2SO4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发展了烟气中Na/Cl/S/O/H化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烟气中Na2SO4的生成过程及转化机理,考察了含氧量、温度、SO2浓度、H2O浓度等因素对Na2SO4生成的影响。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烟气中的高氧气含量有利于Na2SO4的生成。高温加快化学反应的同时,抑制了Na2SO4的生成。SO2和H2O的影响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反应路径分析表明,Na2SO4的生成路径有两个:一是依赖于SO2直接氧化(NaCl→NaSO3Cl→NaHSO4→Na2SO4),二是依赖于SO2间接氧化(NaCl→NaO2→NaSO4→NaHSO4→Na2SO4)。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Na2SO4的生成主要对系统中生成或消耗自由基的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肖力光  尚晓月 《硅酸盐通报》2021,40(6):2110-2117
为探究与制备更加适用于太阳能储能应用的四元相变材料,以Na2HPO4·12H2O为主储热剂,Na2SO4·10H2O,Na2CO3·10H2O,Na2S2O3·5H2O与CH3COONa·3H2O为辅储热剂,在四种辅储热剂中任取三种与主储热剂按照设计的配比进行混合,制备四元相变储能材料,并选取纳米TiO2,ZnO,Al2O3以及Na2SiO3和Na2B4O7·10H2O作为成核剂分别对其进行改性,通过步冷曲线、DSC、SEM、IR、XRD对样品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Na2HPO4·12H2O/Na2CO3·10H2O/Na2SO4·10H2O/Na2S2O3·5H2O为四元PCMs的最佳组合,其最佳配比(质量分数)分别为60%、10%、20%、10%(60/10/20/10)。在多种成核剂中掺加氧化锌的效果最好,当掺量10%(质量分数)时,四元PCMs的过冷度由3.0 ℃降低到0.2 ℃,相变焓由95.11 J/g升至472.39 J/g,相变温度区间从15.44~39.90 ℃改变至50.79~129.64 ℃,且无相分离。  相似文献   

16.
A sodium sulfate (NaeSO4)/silica (SiO2) composite was prepared as a shape-stabilized solid-liquid phase change material by a sol-gel procedure using Na2SiO3 as the silica source. Na2SO4 in the composite acts as a latent heat storage substance for solid-liquid phase change, while SiO2 acts as a support material to provide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prevent leakage of melted NazSO4.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repared composite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N2 adsorp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pared Na2SOJSiO2 composite is a nanostructured hybrid of NazSO4 and SiO2 without new substances produced during the phase change. The macroscopic shape of the NazSO4/SiO2 composite after the melting and freezing cycles does not change and there is no leakage of Na2SO4. Determin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analysis, the values of phase change latent heat of melting and freezing of the prepared NazSO4/SiO2 (50%, by mass) composite are 82.3 kJ.kg i and 83.7 kJ.kg-1, and temperatures of melting and freezing are 886.0 ℃ and 880.6 ℃,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Na2SOJSiO2 composite maintains goo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release ability even after 100 cycles of melting and freezing. The satisfactory 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renders this composite a versatile tool for high-temperature thermal energy storage.  相似文献   

17.
孙桐  卢平  蔡杰  吴江 《化工学报》2017,68(3):1178-1184
基于构建的Na-K-C-H-O-N-Cl化学反应机理模型,采用Chemkin动力学模拟软件,研究Na/K添加剂(NaOH、Na2CO3、NaCl、KOH、K2CO3和KCl)对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性能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和产率分析,探讨Na/K添加剂对SNCR过程中NO还原的促进机理和路径。模拟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0~800℃且无Na/K添加剂条件下,SNCR脱硝效率几乎为零;Na/K添加剂能够显著提高低温区(小于800℃)SNCR脱硝效率,而其对高温区(大于900℃)SNCR脱硝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在温度为700℃和Na/K添加剂参与条件下SNCR脱硝效率可达43.86%~60.76%。不同Na/K添加剂对NO还原促进顺序为NaOH≈Na2CO3 > KOH≈K2CO3 > KCl > NaCl,但同一种Na/K添加剂的浓度变化(6.25~25.0 μmol·mol-1)对SNCR脱硝效率影响较小。Na/K添加剂通过不同的循环路径产生OH基,进而通过NH2基团促进NO的还原,其中碱金属氢氧化物(MOH)对SNCR脱硝的促进路径为NaOH→NaO2→Na→NaO→NaOH,碱金属氯化物(MCl)则主要通过MCl→M→MCl削弱Na/K添加剂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rmal de-NOx using NH3 as reductant in O2/CO2 atmosphere with the effect of SO2 and different additives was performed in a drop tube furna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um te...  相似文献   

19.
以Na2CO3为活性组分、泡沫炭(CF)为载体,本文借助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a2CO3/CF非均相固体碱催化剂,通过SEM、SEM-EDS、FTIR、XRD、BET对其结构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Na2CO3/CF的比表面积为182m2/g,负载的Na2CO3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均匀分布于CF泡壁表面,平均粒径<350nm。以菜籽油-甲醇体系为对象,分析了Na2CO3/CF的催化活性及重复利用性,并对酯交换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Na2CO3/CF用量为油重10%、反应时间180min、醇油物质的量比为27∶1、反应温度65℃的条件下,反应转化率高达97.80%,该催化剂重复利用5次,转化率仍可达94.48%。研究结果对开发以强碱弱酸盐为活性中心的碳基固体碱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主设计的介质阻挡-电晕放电耦合装置进行脱除NO的实验研究,在N2/O2/NO体系中,考察加入不同钠添加剂(Na2CO3、NaOH、CH3COONa)对尿素脱除NO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在脱除NO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仅添加尿素时,NO脱除率随尿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输入电流为0.83A,尿素分解产生氨气的体积分数为0.3%时,NO脱除率为64.23%,此时体系中有CO生成且随尿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少量钠添加剂的加入可显著提高NO脱除率,且脱除率随钠添加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此时CO生成量得到有效抑制。在加入量相同的条件下,各种钠添加剂对尿素脱除NO均有促进作用,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NaOH > Na2CO3 > CH3COONa,当加入氢氧化钠与尿素质量比为10∶10时,输入电流仅为0.83A时,脱除率可达90.71%;电流为5A,脱除率达95.71%,此时体系中几乎无CO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