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顺北5号带作为一条贯穿两大古隆起的主干走滑断裂带,可分为四段:北段、中段、南段以及隆起段,一直以来是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及邻区走滑断裂体系形成及演化的研究重点。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顺北5号带隆起段精细解析,厘定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揭示顺北5号带形成演化过程。基于走向角度变化与分段变形样式,可将隆起段分为3段:隆Ⅰ“平移”段(NE16°)、隆Ⅱ“拉分”段(NE19°)、隆Ⅲ“压隆”段(NE25°)。隆起段自下而上发育高陡走滑断层与多套雁列正断层组合的分层变形样式,共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中-晚期和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多期走滑活动,在研究区内表现为“隆Ⅱ、Ⅲ段强,隆Ⅰ段弱”的活动特征。受SN差异应力传递影响,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和南段初期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界自南向北左行走滑,北段和中段自北向南右行活动,最大主应力发生了NW向到NE向偏转;加里东晚期后,顺北5号断裂整体左行走滑;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反转为右行走滑活动,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W向转为NE向。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中段活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简称顺北5断裂)是一条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断裂带,可识别长度长达270 km,是目前顺北及邻区已知最长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带。基于顺北5号断裂走向总体变化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段:北段(走向约NW20°)、中段(走向为近南北向-NE10°)和南段(走向约NE20°)。顺北5号断裂中段(NE10°部分)主活动阶段为加里东中期Ⅲ幕与加里东晚期,形成的深层压脊构造与中层地堑构造分别指示斜压(压扭)应力环境与伸展应力环境。顺北5号断裂中段浅层雁列正断层控制了志留系碎屑岩(砂岩段、泥岩段)裂缝-洞穴型储集空间的发育,雁列正断层破碎带在断层上、下盘发育具有不对称性。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与中段滑移距分布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同时北段与中段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说明在构造演化初期形成于不同体系的断层在后期逐段拼接,形成了顺北5号断裂现今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走滑断裂带奥陶系超深层油气资源类型、油气性质呈现规律性变化,油气分布规律主控因素不清制约了资源类型与勘探序列评价。为研究温度场对深层油气的影响,开展了顺北5号断裂带现今实测温度资料统计分析、关键成藏期热史恢复、烃源岩热演化与奥陶系油气性质和油气成熟度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顺北地区现今地温场纵向上呈现由浅层向深层地温梯度逐渐降低的特征,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现今地温和关键成藏期古地温均呈现由北往南逐渐升高的特征。在超深层低地温梯度背景下,顺北奥陶系超深层油藏温度未达到原油大量裂解温度窗,为液态石油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关键成藏期——海西晚期,本地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由北往南热演化程度逐渐增加,在高压抑制生烃演化作用下,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和中段以生油阶段为主,南段开始以生凝析油气阶段为主,演化产物与现今奥陶系超深层油气藏类型、原油密度、天然气干燥系数、生产气油比、油气热演化程度平面分布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指示地温场控制下的烃源岩热演化差异是资源类型和油气性质差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深层走滑断裂差异变形与控储控藏特征——以顺北油气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走滑断裂精细解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成像测井、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探讨了顺北油气田顺北1号、顺北5号、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的分段差异变形对规模储集体发育和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顺北地区主干走滑断裂带在几何学、运动学及活动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具有“一带一世界”的特点。其中,顺北1号断裂带在三维工区内发育9个左阶斜列展布的几何分段,分段间均发育叠接拉分段;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以发育压隆段—平移段为主,中段以发育平移段和分支断裂为主,南段发育“两侧地堑断面+中部主走滑断面”复合构造样式;顺北4号断裂带在三维工区内呈“S”形展布,根据走向变化可划分北段、中段和南段,具有“南北挤压、中部拉张”的分段结构特征。顺北地区走滑断裂的内部结构受断裂活动强度控制,随着活动强度增大,碳酸盐岩断裂带内部结构由发育程度较低的裂缝带逐步演化为发育程度较高的破碎角砾带-裂缝带,储集体规模也逐渐增大。顺北1号断裂带的断控规模储集体分段发育,不同分段的储集体内部结构差异明显且多不连通,同一分段的储集体相互连通,具有“一段一油藏”的特征。走滑断裂的差异变形控制了油气差异成藏,其中,受控于晚期活动“北强南弱”的差异,顺北1号断裂带...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顺北及邻区主干走滑断裂带差异活动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位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及其邻区的托普39断裂体系,顺北1与顺北5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裂活动特征和期次进行精细解剖,运用断裂力学对演化机制进行力学分析,并结合大量单井生产动态资料深入探讨了走滑断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托普39断裂体系与顺北1、顺北5断裂带在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以及构造演化方面存在根本差异。NNE向托普39断裂带早期在共轭走滑状态下左行活动,晚期受最大主应力方向变化的控制,反转为右行走滑,而同体系中的NNW向次级断裂晚期几乎未活动。顺北5断裂(NNW-NS向)带先于NE向顺北1断裂形成,其构造演化经历了不同的应力环境和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变化。托普39断裂带主活动期为喜马拉雅期,与油气成藏期匹配,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且叠接拉分段是更有利的富集部位。此外,基于对顺北1断裂带上多口井生产动态资料分析表明,油气在相对活动强的雁列正断层所对应的下伏走滑平移段和叠接拉分段富集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小尺度走滑断层在空间上具有"位移小、延伸长、平面分段、纵向分层"的复杂地质结构,其纵向空间结构的变化对流体成矿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近年来,顺北油田的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表明,走滑断层带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控储、控藏、控富"的特点,但走滑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控制作用尚不清楚。选取顺北5号断层中、北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钻井、钻录井等实物资料和井动态产能资料,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断层解析和立体评价技术,首次从油气成藏体系中的通源性、输导性、成储性、封闭性、储改性以及成藏性等方面对走滑断层进行垂向立体评价。研究成果表明,走滑断层在不同的构造层具有"垂向分层变形、平面分段演化"的特征,不同的构造层中构造响应特征差异明显,由下向上表现为直立走滑、膏盐岩滑脱构造、花状构造、右行雁列正断层、左行雁列正断层、继承性左行雁列正断层的垂向结构序列;走滑断层在不同构造层中的结构样式决定了走滑断层对油气成藏不同要素的控制作用,断层的垂向立体评价有利于查明油气成藏富集过程,优选油气富集目标,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是该地区重点勘探目标,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是主要的含油气层系。断裂活动及伴随断裂活动的断裂流体活动控制了研究区内储层的分布,因此,研究断裂流体的活动特征对勘探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研究区顺北4号断裂带内中奥陶统碳酸盐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进行了岩石学、原位锶同位素、原位稀土元素和U-Pb测年研究。方解石的锶同位素比值为0.708 498~0.709 177,方解石稀土元素表现出明显的Ce负异常、Eu正异常和高Y/Ho比值。方解石U-Pb测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33±17) Ma和(449±15) Ma。方解石的原位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说明流体充分继承了碳酸盐岩围岩的特征且经历了高温;U-Pb年龄则说明顺北4号断裂带方解石记录的更可能是与阿尔金造山带挤压造山相关的加里东中期Ⅲ幕运动的断裂流体活动。 相似文献
9.
10.
11.
叠合盆地内部走滑断裂一般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其幕式形成演化过程与叠合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构造变革期匹配。一般情况下,走滑断裂带在不同构造时期的会聚(或拉伸)应力场中,会在同期近地表构造层形成特有的伴生构造样式,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垂向构造序列。如果将各构造层特有的走滑伴生构造作为同期走滑断裂活动的地质记录,即可从现今地下地质结构中逐期恢复走滑断裂幕式活动过程,进而判定断裂活动期次。此外,在走滑断裂幕式滑移过程中,常会出现水平滑移方向改变和错断构造-沉积地质体的现象。这2种现象实际上体现了走滑断裂运动学特征的核心内容,即滑移方向和滑移距离,也可作为走滑断裂活动期次判定的重要依据。基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背景研究,将塔里木叠合盆地划分为5个构造层,厘定走滑断裂体系的垂向构造序列及主要伴生构造样式。通过对塔里木叠合盆地不同构造层走滑伴生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形成了基于地震资料判别断裂活动期次的2类7种适用性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顺1走滑断裂带超深储层油气充注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顺北地区是近期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领域。通过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原油和天然气地化特征对比,并结合荧光颜色和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认为顺北地区奥陶系经历了多期油气充注,且早期充注原油遭受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而天然气为原油伴生气。利用类异戊二烯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原油轻烃对顺北地区和顺南地区原油进行对比,发现顺北地区油气来源与顺南地区一样来自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通过断穿寒武系的断层向上运移至奥陶系储集层。对顺北地区采集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测试、冷阴极发光、荧光观察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顺北地区发生了“五幕三期”油充注和一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第二期为海西晚期,第三期为喜马拉雅晚期,而天然气充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跃参区块近30口单井及其生产动态的分析解剖,结合岩心观察、分析化验等资料,深入探讨了跃参区块"X"形共轭走滑断裂体系对奥陶系岩溶缝洞体形成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多期活动形成了大量的高角度构造裂缝,伴随后期热液流体改造而发育大型缝洞型储集体。油气沿主干走滑断裂带垂向向上运移后,再沿次级走滑断裂带发生再分配,控制着该区油气性质的变化及油气充注程度。主干走滑断裂带上油气充注程度高、原油物性好、已钻井产能较好,而次级走滑断裂带上油气充注程度低、原油物性相对偏差、已钻井产能也相对偏差。此外,走滑断裂带的展布方向、断裂左右盘的相对位置、离断裂带的远近等因素对油气富集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近NE向走滑断裂带的上升盘是油气最富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