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1.0 Mt/a FCC装置上,考察了再生立管输送催化剂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方法。通过测量不同工况时再生立管轴向压力和提升管反应温度,以及计算立管内表观气体速率,监测立管内部催化剂输送状态。结果表明:沿立管从上至下,立管轴向压力分布为非线性,压力梯度减小;反应温度波动幅度随松动风流量增加而增大。松动风流量为540 m3/h时,立管内气体表观速率范围为0.04~0.9 m/s;催化剂流态出现填充流是滑阀压降降低的主要原因。在松动风量、滑阀压降、反应温度等参数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三者相互关联的立管操作控制图,提出了最佳松动风流量的概念,保障装置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2.
武汉石油化工厂的Ⅱ套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为重叠式两段再生结构,该装置半再生立管内的催化剂输送出现异常,从立管进出口结构及操作两方面分析了该异常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了以下措施:(1)半再生立管下料口的正下方增加一面积约lm2的衬里凸台,该凸台能起料封作用,以杜绝主风反串进立管的现象;(2)将两再生器中间的大孔分布板孔由原127个堵为107个,以改善第二再生器内的烟气分布和两再生器主风比的调节;(3)改造后调整了部分操作参数,如提高再生器的压力,降低主风分配比等。结果半再生立管内的催化剂输送恢复正常,达到了改造目的。  相似文献   

3.
罗勇  乔文清 《石油化工》2001,30(10):781-784
分析了荆门分公司催化裂化装置发生再生催化剂立管流动受阻的故障原因 ,提出解决措施 :调整再生密相床料位 ,提高立管入口推动力 ;调整催化剂输送性能 ,解决立管入口催化剂填充状态流动问题 ;调整立管松动蒸汽和松动点 ,解决立管输送方面的问题 ;调整预提升管蒸汽量和干气量 ,降低立管出口阻力。  相似文献   

4.
摘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的0.8Mt/a催化裂化装置运行中出现了再生立管输送催化剂不畅的问题,表现为立管的推动力和滑阀的压降均低于设计值,同时提升管的反应温度发生波动变化。通过对比再生立管测量的轴向压力分布与原设计压力分布,表明立管内没有形成流化料柱,蓄压能力严重不足。这是松动风点堵塞和松动风量不足造成的,造成了立管内部出现失流态化架桥等。通过疏通堵塞松动点,调整松动风量,一定程度提高了立管的推动力和滑阀的压降。  相似文献   

5.
改进催化裂解装置再生立管气固输送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荆门分公司催化裂解装置由于使用高堆密度催化剂,再生立管出现了气固输送故障,对反应温度和产品收率影响较大。采取改进措施后取得了显著效果,液化气收率可提高约4个百分点,丙烯收率可提高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罗鹏 《石油化工应用》2011,30(6):104-106
以单提升管两段再生催化裂化装置为考察对象,就反应温度对重油裂化转化率、生焦率、热裂化及重油中硫转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氧气分压对FCC再生器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烧焦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CO累积速率模型,探讨了影响烟气中CO含量的内在因素。结果表明,在常压、650℃的条件下,氧气分压对碳燃烧速率的级数为0.91,对CO燃烧速率的级数为0.56,再生器中氧气分压对烟气中CO含量的影响比对烧焦速率的影响更敏感。在530℃烧焦时,烟气中CO含量出现极值;温度高于530℃时,随着温度的增加,烟气中CO含量减少。当待生剂上碳转化率达到50%时,烟气中CO含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以催化裂化装置典型的垂直-倾斜组合立管(Φ80 mm×3600 mm)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分析在不同催化剂质量流率下立管内催化剂颗粒的流动状态及其演变过程;并通过分析立管内轴向时均压力和动态压力特性,对催化剂颗粒的流态进行辨识.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质量流率的增加,立管内催化剂颗粒由稀相流态过渡为密相流态,轴向压力梯度逐...  相似文献   

9.
催化裂化装置中半再生立管是重叠式两段再生器之间催化剂循环的输送管。半再生立管在操作中常出现催化剂输送不畅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装置的平稳运行和催化剂的再生效果。依据两段再生器之间颗粒循环回路的压力平衡分析,半再生立管输送催化剂不畅的主要原因是立管入口进料、出口排料不畅造成下行回路立管的推动力不足。改进立管的入口进料、出口排料,松动风的设置等可以有效地提高立管输送催化剂的能力,解决半再生立管输送催化剂不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已建立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气固两相流动反应模型的基础上,把原料油液雾的流动,传热,气化过程及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全部纳入模型中,对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进行了3维微分模拟,考察了原料液雾流动气化过程及其影响,建立了提升管反应器气液固3相流动反应模型,数值模拟方法及相应的程序,利用该模型对工业提升管反应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可获得原料液雾流动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甲醇在催化裂化条件下的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甲醇作为FCC部分进料过程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甲醇在FCC条件下的反应过程进行研究。依据FCC过程特点,采用脉冲微反一色谱装置和RGD催化剂,主要对反应温度、不同浓度甲醇水溶液、不同积炭量催化剂下的甲醇转化进行研究。得出适宜的反应条件为40%(w)甲醇水溶液进料、未积炭催化剂、反应温度5500C~600℃,烃产率可达26.3%~28.1%(w),低碳烯烃占烃组成的67.8%~66.5%(w)。提出甲醇在FCC提升管反应器底部先于原料油进料有利于生成低碳烯烃。初步说明MTO与FCC过程结合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实验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By using Lanlian FCC gasoline as a feedstock,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product distribution, light oil compound (gasoline and diesel), off-gas, and liquefied gas were researched in a confined fluidized bed reacto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e off-gas, liquefied gas, and coke conversion were slow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gasoline conversion had a maximum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diesel conversion showed no change; the olefins conversion wa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aromatics yield was increased from 390°C to 430°C and from 430°C to 490°C, respectively; and the FCC gasoline Research Octane Number (RON) increased value was increased almost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Aromatization index (AI) was put up in order to judge the aromatization degree of the FCC gasoline. The method obtained provided technical instruction for the petroleum chemical plant.  相似文献   

13.
Study on Reaction Mechanism for Cracking FCC Gasoline on Acid Catalys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on reaction of FCC naphtha in the presence of acid catalysts. The data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were reprocessed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hydrogen and methane contained in the dry gas with the conversion rate was identifie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route for cracking of olefin enriched FCC gasoline and the route for reaction of individual hydrocarbons was deduced, while the route for formation of ethylene in dry gas was also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ction path for formation of ethylene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国内外先进催化裂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低温接触、大剂/油比”的技术理念,并对基于此技术理念的催化裂化技术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归类。中试试验和工业应用的实践表明,采用“低温接触、大剂/油比”技术理念和操作条件,改善了原料油和催化剂的初始接触混合状况,抑制了热裂化反应,促进了催化裂化反应,提高了原料转化率,并能显著改善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与常规催化裂化工艺相比,采用这一技术理念的工艺过程,转化率提高3百分点左右,干气产率降低25%左右,总液收率提高1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5.
针对催化裂化油浆中存在较多可裂化而未裂化的饱和烃这一问题,以正十二烷、丁基环己烷、四氢萘、十氢萘等为模型化合物,采用催化裂化实验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催化裂化过程中链烷烃未充分裂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链烷烃单独催化裂化反应以及与其它结构烃分子进行混合催化裂化的过程中,链烷烃表现出不同的裂化活性,当链烷烃与强供氢性分子(四氢萘或十氢萘)混合时,链烷烃的裂化受到了明显抑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子模拟理论计算结果,提出了分子间负氢离子转移是导致催化裂化过程中链烷烃未充分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选取各种不同孔径的分子筛催化剂如AIMCM-41、纳米双介孔分子筛(NBMAS)和微孔分子筛HZSM-5,以异丙苯和1,3,5-三异丙苯为模型反应物,采用脉冲法考察反应温度和剂油比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反应物的催化裂化反应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反应温度和剂油比对裂解转化率和裂解产物的分布有不同的影响。异丙苯裂化反应中,在转化率增加的同时,小分子烯烃的选择性增加,其副产物(对-二异丙苯和间-二异丙苯)的选择性降低;在1,3,5-三异丙苯的裂解反应中,随着裂解程度的加深,小分子烯烃的选择性增加,中间产物(异丙苯和二异丙苯)的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剂油短时接触催化裂化工艺及催化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剂油短时接触催化裂化技术 ,如Exxon公司开发的短接触时间催化裂化 (SCT)技术和UOP公司开发的毫秒级催化裂化 (MSCC)技术的应用情况。应用表明 ,产品收率和质量与常规催化裂化相比有明显改善。介绍了国外GraceDavison公司、AkzoNobel公司和Helsinki大学 ,以及国内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对剂油短时接触催化裂化专用催化剂的研制及评价情况 ,从中可看到 ,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即改进催化剂的孔结构和可接近性是弥补反应时间减少造成的转化率损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静电分离场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模拟得到电场和流场耦合作用下催化剂颗粒的运动轨迹,分析了静电分离器内催化裂化(FCC)油浆流场对催化剂颗粒运动和吸附的影响,颗粒受力与其速度间的关系,以及电压、进口流速等对粒子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静电分离器中催化剂颗粒的主要吸附位置是填料球接触点处;静止流场中颗粒速度与所受介电泳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一电压下,颗粒在静止流场中的分离效率高于在运动流场中的分离效率;颗粒分离效率随施加电压增加而提高,随颗粒在电场入口流速增大而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提高FCC油浆静电分离效率和建立连续运行静电分离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Elements including P, Sb, Ce, La, B, Sn, Ti, Bi and Mg that could passivate Ni and V were studied on their migration on FCC catalysts and carriers under simulated commercial FCC operating conditions. Test results had shown that P, Sb, B and Sn compounds exhibited migration activit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fluidizing medium and contact time on migration of antimony compound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mechanism regarding antimony migration was proposed. Meanwhile, it Was disclosed that Ni on catalyst could stimulate Sb contained in the metal passivator to move onto FCC catalyst in tandem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ickel and antimo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