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下的土壤或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夏天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制冷的目的;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室内,达到供暖的目的。很多文献或研究者指出它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或者地下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或者地下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  相似文献   

2.
黄从利  郑青 《暖通空调》2006,36(B05):18-21
水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球表面或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或者是人工再生水源(工业废水、地热尾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水源热泵技术利用热泵机组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转移,将水体和地层蓄能分别在冬、夏季作为供暖的热源和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水体和地层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向室内供暖;在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水体和地层中去。水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地源热泵系统从可行性评价到地下热交换器的埋管形式、埋管长度、管路水力计算等方面的设计,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或地下水温。通过消耗少量的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具有清洁、高效、节能的特点。虽然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推广及应用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比如工程施工质量.补贴资金政策.政府扶持引导等;同时地源热泵系统是一个跨水利,地质,暖通等多个领域.各个领域标准.规范存在不容性;地源热泵系统还在建筑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及生活热水供应方面的应用效果、热泵系统的技术性能与初投资、运行和维护费用等情况以及建筑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5.
水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土壤或地下水具有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将地下低温低热或者高温低冷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达到供暖制冷的空调系统,这种空调系统是目前空调领域中效率较高,污染最小,制冷制热较为稳定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水源热泵冷暖空调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一种有待  相似文献   

6.
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浅层和深层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能源作为冬季热源和夏季冷源,然后再由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冷、供热,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据美国10 a来的统计资料,地源热泵的运行费用(采暖)比常规空调节约22%~25%,比燃油、燃煤锅炉运行费用节约40%~60%.  相似文献   

7.
《暖通空调》2004,34(B09):21-30
一、水源热泵概念:水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或再生水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热电厂冷却水,油田废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水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通常水源热泵消耗1KW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KW以上的热量或冷量。  相似文献   

8.
浅层地下水、土壤、深层地下水、地表水、污水、海水、空气是可再生的热源和冷源,既可以供暖和制冷,还可以提供生活用水。地源热泵系统重要部分是换热器,从土壤、地下水、海  相似文献   

9.
王芳 《区域供热》2014,(2):29-37
地源热泵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中央空调系统,具有绿色、高效、节能、环保的优点,是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地源热泵系统通常是转移地下土壤中热量或者冷量到所需要的地方,还利用了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冬季把热量从地下土壤中转移到建筑物内,夏季再把地下的冷量转移到建筑物内,一个年度形成一个冷热循环系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空气源热泵热水供应系统及其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中,采用的供热热源主要有燃油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太阳能和热泵等。其中,热泵是一种利用空气、浅地下水、海水、湖水、河水、生活生产排水,或浅层常温土壤等作为冷热源的高效节能、无污染、低运行成本,且既可供暖又可制冷、同时还能提供生活热水的新型供热技术。  相似文献   

11.
物质的存在通常认为有三态,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叫相变,利用物质在相变过程中的相变潜热来蓄热的蓄热介质常称为相变材料[1]。低能耗建筑是指不用或者尽量少用一次能源,而使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物进行采暖和制冷[2]。低能耗建筑中利用了相变储能材料以及相变技术,可以降低室内温度波动,提高舒适度,使建筑供暖或空调不用或者少用能量;可以减少所需空气处理设备的容量,同时可以使空调或供暖系统利用夜间廉价的电力运行,降低空调或供暖系统的运行费用;相变复合材料还可以用作结构材料,这样就节省了容器所占用的空间;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煤矿矿井水的水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源热泵技术是一项新兴的节能空调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山东某煤矿利用矿井水作水源热泵系统的冷热源,为矿区的建筑物供冷和供暖。本文对照传统的燃煤锅炉加电制冷方案,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热泵系统介绍热泵的概念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热量从低位热源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它可以把不能直接利用的低位热源(如空气,土壤,水中所含的热能,太阳能,工业废热等)转换为可以利用的高位热能,从而达到节约部分高位能(如煤,燃气,油,电等)的目的。热泵虽然消耗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上海建材》2003,(6):29-29
地源——水环热泵技术是一种能够回收废热和利用低位热能的先进中央空调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空调系统。该技术通过充分利用蕴藏于地球土壤中或江河湖海中的巨大能量,来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和和制冷。其最大优势就是环保、节能,并可根据不同使用情况负荷需要进行冷暖按需分配,克服单一调节的缺  相似文献   

15.
1 热系原理热泵机组的制热方法是,在空调系统中以冷凝器释放出来的热量来供暖,它从周围环境中的低温能源(河水,湖水,工业及生活污水,地下水,土壤等)吸热,然后释放至所需区域,达到采暖的目的。配合制冷机使用,一机制冷供暖,既节能环保,又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建筑采用夏季供冷,冬季供热的方式保持室内环境温度舒适.地源地热供暖技术,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低温地热资源来取得冷量和热量,通过建筑地热系统进行供暖和制冷的高效节能系统.在冬季可以利用地能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在夏季可以利用地能作为冷源.本文通过朔黄铁路神池南站高层单身公寓地源地热供暖系统,总结埋管挟热器井工程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热泵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供暖、空调方式已得到迅速发展,已广泛用于家庭、商店、医院、写字楼等场所。但“风冷”热泵受环境温度影响太大,在外界气温低于0℃时,其供热量和能量转化效率要大幅度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近年来国内一些单位相继研制出水源热泵的样机.利用地下水供热、供冷已取得成功。但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等问题,限制了地下水的使用。而处于发展期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它的二级、三级出水则是一种很好的低品位热源.利用热泵技术冬季制成44—50℃的热水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利用污水作为排热源,制成7℃左右的冷水向建筑物供冷,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也优于天然气、石油等常规能源。  相似文献   

18.
地源热泵系统和其它热泵系统一样“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热量从低位热源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用热泵系统来采暖,主要热量不是来自燃料而是来自“低位热源”。按照GB50366-2005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解释,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都可以是上述“低位热源”。  相似文献   

19.
张军 《城市住宅》2010,(1):98-99
<正>地温热泵技术是根据卡诺循环的原理,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电能,利用自然界可再生的低品位能源为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的一种技术。它不仅可以提供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的功能,同时可供应24小时生活热水。该技术可以利用地下土壤、江河湖海以及各种污水中所蕴  相似文献   

20.
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平衡电网负荷、削峰填谷及利用可再生浅层地热能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了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的新设想.该集成系统将蓄冷装置与地下埋管换热器合二为一,在夏季空调工况时,利用电力低谷时段的廉价电力,将冷量全部或部分储存到土壤中,以供白天用电高峰期空调使用;在需供冷的过渡季,系统按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供冷工况运行,将系统的冷凝热排至土壤中,为冬季供暖储备热量;供暖季节,系统按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供暖工况运行,土壤作为热泵系统的低位热源.介绍了该集成系统的形式、技术特点及核心研究内容,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影响集成系统运行特性、冷量损失的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