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平面和锥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目前采用的工艺是用与环面蜗杆配磨的滚刀加工蜗轮,工艺要求较高、效率较低、加工出的蜗轮齿面也不尽理想。采用珩磨工艺,工艺要求较低,加工出的蜗轮齿面较理想。本文将我们采用珩磨工艺介绍如下。一、基本原理普通珩磨是一种光整加工工艺,利用珩具表面与工件被加工表面开始接触时,接触面很小,压强很大,珩具很快将工件表面粗糙的波  相似文献   

2.
针对变齿厚渐开线齿轮包络环面蜗杆齿面的变齿形、变齿厚、变齿距等复杂螺旋面特征,探究包络环面蜗杆齿面的精密铣削加工工艺,提出了包络环面蜗杆齿面误差拓扑图检测方法,分析了基于齿轮测量中心的环面蜗杆齿面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并研制了环面蜗杆样件,进行了齿面精度检测.结果表明:蜗杆左齿面最大偏差为24.7 pm,平均偏差为12 μn;环面蜗杆右齿面最大偏差为17.2 μm,平均偏差为9.3 μm;蜗杆右侧齿面的精度高于左侧齿面.研究结果为后续传动副样机的传动精度和性能试验提供了试验支撑.  相似文献   

3.
变传动比蜗杆曲柄销式传动机构,其环面蜗杆的齿距是依变传动比的函数关系变化的,当环面蜗杆匀速转动时,通过啮合使滚销式曲柄产生预期的变速转动,可应用于铸造生产的铁水浇包的倾转机构。这里依啮合原理给出了车削变齿距环面蜗杆的齿面方程和磨削的环面蜗杆齿面方程、一类及二类界限曲线。  相似文献   

4.
张晓明 《工具技术》2013,47(1):87-88
<正>环面蜗杆是一个分度曲面为圆环的蜗杆,具有传动副体积小、承载能力大、传动效率高等特点,按形成蜗杆的母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环面蜗杆和包络环面蜗杆两种类型。直线环面蜗杆的轴向齿廓为直线,其制造工艺和所用刀具的刀齿型面比较简单,应用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建模精度问题,提出其三维实体模型的数字构建方法。运用空间包络原理和坐标转换等解析方法构建了表征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和蜗轮的齿廓、齿顶与齿底环面的数字模型,根据蜗杆副成型特征设计了表征其齿廓复杂多元非线性数学模型的求解算法,计算出了该环面蜗杆副齿廓的全部啮合点云。逆向应用包络原理检验分析了算法求解蜗杆副齿廓点云的计算精度。在三维造型软件系统中应用包络方式对蜗杆副齿廓点云进行曲线、曲面拟合,构建了蜗杆副齿廓曲面模型,同时将计算的蜗杆副齿顶与齿底环面母线导入并绕各自轴线旋转构建了其齿顶与齿底环面模型,最后将齿廓与齿顶齿底环面封闭并实体化得到蜗杆副三维实体模型。通过建模实例验证了建模方法及设计算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建模精度,提出其三维实体模型的数字构建方法。运用包络原理和坐标转换方法构建了表征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齿廓、齿底与齿顶环面的解析模型,设计了表征齿廓复杂非线性数学模型的求解算法,获取了表征环面蜗杆齿廓的点云,并分析了齿廓特征点云的计算精度。将蜗杆齿廓点云导入三维造型软件,应用包络方式构建蜗杆齿廓曲线、曲面模型,同时将表征蜗杆齿底与齿顶环面母线导入并构建齿底与齿顶曲面模型,最后实体化得到蜗杆三维实体模型。建模实例验证了建模方法及设计算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超环面传动中蜗杆齿面形成的几何原理,发现了超环面蜗杆齿面的许多几何特性,提出了在数控铣床上加工超环面蜗杆的方法和有关数据的简化计算。  相似文献   

8.
TI型环面蜗杆传动瞬时接触线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渐开线齿轮和以它作为刀具所展成加工的环面蜗杆相配,所构成的相错轴传动称为渐开线型环面蜗杆传动,简称TI型蜗杆传动。本文仅就这种传动的瞬时接触线形状和分布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并将分析及计算方法用于解决下列三个问题: 1)用于在TI型环面蜗杆传动设计中,螺旋角大小的正确选择。 2)用于在采用TI型蜗杆砂轮(或珩轮)进行磨齿(或珩齿)新工艺时,轴线夹角的正确选择。 3)采用横向(径向)剃齿法的专用剃齿刀,其齿形和齿向修正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蜗杆式珩齿     
珩齿的应用在我国已近二十年,但珩齿的精度问题始终未能获得解决。其主要的原因是采用齿轮状珩轮的外啮合珩齿法,而这存在着珩轮精度低,切削性能差等缺点,所以难于提高珩齿的精度,为解决珩齿的精度问题,我厂对齿轮状珩轮的内啮合珩齿、外啮合珩齿和蜗杆状珩轮的蜗杆式珩齿等珩齿工艺,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实践证明:采用蜗杆式珩齿生产效率比磨齿加工提高3~5倍,比研齿加工提高5~10倍。精度可稳  相似文献   

10.
陈燕  王芳  高巧侠  余晓宇 《机械设计》2020,37(7):104-109
针对目前包络环面蜗杆齿面磨削加工中存在的专用机床昂贵、操作繁琐复杂、加工效率低精度低等不足,提出一种基于通用机床的齿面以车代磨加工方法。应用微分几何和齿轮啮合原理,建立各种包络环面蜗杆齿面的统一数学模型。分析包络环面蜗杆齿面以车代磨的实现原理,研究NC程序的编制方案及齿厚控制、出入口修缘量、刀具宽度选取及精度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尼龙TI蜗杆为例,车削出蜗杆齿面,通过配对检测得出接触斑点与理论相符,表明加工方法正确可行。研究工作为实现硬齿面包络环面蜗杆齿面以车代磨奠定理论基础和初步试验探索。  相似文献   

11.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中超环面蜗杆的数控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超环面蜗杆齿面形成原理,建立超环面蜗杆螺旋线方程,回顾超环面蜗杆的加工方法,提出超环面蜗杆的数控加工方法,完成超环面蜗杆的实际加工.  相似文献   

12.
环面蜗杆齿面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建立柱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三维计算图形技术,编制绘出环面蜗杆齿面正等轴测图的计算机程序,并对柱面包络环面蜗杆齿面及修形后的蜗杆齿面进行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13.
直廓环面蜗杆修形曲线能准确反映蜗杆齿厚变化规律即修形规律,是判别蜗杆加工质量和蜗杆副啮合质量的重要依据.根据直廓环面蜗杆成形原理,采用光学分度头和端齿盘组成环面蜗杆修形曲线测量装置,可对修形曲线进行有效的检测,误差分析表明检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啮合齿廓的几何形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减速器加工过程中测量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基于转化机构的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的 啮合坐标系统,推导了中心蜗杆和内超环面齿轮的齿面方程,完成中心蜗杆和内超环面齿轮齿廓的几何分析、最后完成 理论齿廓和实际齿廓的分析与对比。  相似文献   

15.
无侧隙包络环面蜗杆计算机辅助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啮合原理建立了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齿面接触螺旋线方程,并基于蜗杆齿面接触螺旋线方程,提出了两种环面蜗杆三维实体建模方法;第一种为利用MATLAB软件计算生成的*.ibl文件导入Pro/E软件生成蜗杆啮合齿面的方法,第二种为利用Visual C++和Pro/Toolkit接口对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进行三维实体精确造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简捷、高效地获得蜗杆的实际啮合齿面但但第一种方法变更参数复杂,未实现蜗杆的参数化设计,应用对象单一;第二种方法实现了环面蜗杆的完全参数化设计且造型方法适用于所有环面蜗杆。  相似文献   

16.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系统中的关键零件——中心蜗杆和内超环面齿轮的齿面是一种复杂的空间曲面,中心蜗杆和内超环面齿轮实体模型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到数控加工的精度。研究了中心蜗杆数字化建模问题,根据中心蜗杆的数学模型,对其螺旋齿面进行网格划分,提出基于齿面网格的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系统精确实体建模方法,并通过数控加工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现代零部件》2004,(8):38-38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蜗轮副是以一个平面为母面,通过相对圆周运动,包络出环面蜗杆的齿面,再以蜗杆的齿面为母面,通过相对运动包络出蜗杆的齿面。用这种方法加工的蜗杆副,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8.
TI型环面蜗杆传动瞬时接触线分析及其应用(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 采用TI型环面蜗杆状砂轮或珩轮进行磨齿或珩齿,是八十年代最近发展的新工艺。郑州机械研究所黎上威等提出的TI型珩轮,除了较普通珩齿工艺能有较强的纠正误差能力和降低齿面粗糙度外,还可以实现齿形、齿向的双鼓形修形。1982-83年瑞士著名的赖斯豪尔公司(Reishauer)为适应汽车、摩托车齿轮大量生产需要而发展的RZP型环面蜗杆砂轮磨齿机,可以省去沿工件轴向的走刀运动,生产率极高,工件只需1~2转就可完成磨齿工作,在这台机床上,一箱预装好芯轴的50件齿轮,其加工所需机动时间仅只有半小时左右。砂轮修整约需1分钟。  相似文献   

19.
环面蜗杆副的相对运动方向是沿蜗杆齿面螺旋线的方向.因此,蜗杆螺旋线方向的齿形是影响蜗杆副啮合性能的主要因素.根据空间啮合原理,文中提出了环面蜗杆螺旋线方向的合理齿形是蜗杆齿面的法曲率半径变化曲线.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三维软件对曲率齿形环面蜗杆的啮合性能进行了研究,首次观察到三维立体蜗杆副上的接触线.研究结果验证了曲率齿形环面蜗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曲率齿形环面蜗杆的优良性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数控加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多因素的珩齿精度试验,找出了保证蜗杆珩齿精度的规律,并介绍了优化工艺参数后取得的效果。最后就生产线上有效地应用蜗杆珩齿工艺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