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可持续建筑领域教育的分析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建筑发展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建筑教育体系构建模式,指出设计模式的改变,模拟、仿真和评价工具的学习以及和町持续相关的设备.材料和技术知识的加强是可持续建筑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改革.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指出可持续建筑教育体系的改革必须将网络平台的宣传与推广、加强可持续建筑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结合.  相似文献   

2.
张弘  李珺杰  董磊 《世界建筑》2014,(1):114-117
针对建筑、技术和工程的整合设计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议题。城市住宅面临人口密度高、建造方法传统、建筑物理性能缺陷、系统设备老化和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且这些问题在中国大中城市尤为显著,因此,整合可持续策略与住宅建筑设计成为一项挑战。本文意在建立一个基于中国住宅市场情况、在零能耗住宅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中、整合可持续策略的技术框架。O-House是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参赛作品之一,是一个面向中国住宅市场的零能耗建筑。该实例证明了建筑的组成发展模式、建筑设计和材料、建筑与可再生资源策略利用的一体化、建筑与系统设备一体化、建筑与室内家具一体化等整合设计的策略和流程。文末列举了可持续住宅设计的利用范围领域,同时指出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优势和局限。  相似文献   

3.
吴保平 《建筑》2011,(11):1-1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永远是一对矛盾,中国的节能减排聚焦在三个"耗能大户"之一的建筑"身上"。 降低建筑能耗无疑要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其规划、设计、新建(改扩建)、改造以及使用过程中,都要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以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行业动态     
《建筑》2010,(8):78-79
<正>中国可持续建筑国际大会在沪召开3月23日至25日,中国可持续建筑国际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围绕"低碳设计、绿色建材、节能技术"三大主题展开研讨,从建材和建筑整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绿色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探索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改造与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与环境因素、文化与经济价值、材料与构造工艺,总结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评价方法,并对江西关西客家民居改造项目产生设计作用。基于改造项目的项目概括与现状分析,研究得出可持续设计策略与方法积极地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功能优化,文化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建造材料与构造的细节设计。最终,完善传统建筑,从环境、文化、经济、细节上的可持续再利用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天友绿色设计中心是一座从多层厂房改造为设计院自用的绿色办公建筑。设计以"问题导向的技术集成"为原则,在技术选择上注重气候适宜性和创新实验性,在办公改造中注重人员使用的健康舒适性,在空间利用里注重绿色技术的艺术创意感。该作品于2014年荣获了亚洲建协可持续建筑金奖、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和中国建筑设计奖。  相似文献   

7.
张姗姗  齐奕 《城市建筑》2015,(1):117-119
轻型建筑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建筑界的广泛讨论,一批建筑师正在努力推动其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选择。作为运用大量轻型建筑材料进行设计并建造的设计大师,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的建构哲学、设计策略及建造方法都将轻型建筑引入另一个高度—可持续建筑。本文通过对马库特设计思想的解读,指出"设计结合自然"于建筑师本人来讲绝非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归纳了其轻型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三个层面创作思想演进过程,强调建筑绝非局限于功能与形式,对材料与技术的重视于可持续建筑来讲同样重要,最后总结出轻型建筑不仅是一种工业化的产物,也能够成为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1月21日下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分会北京市委员会在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多功能厅召开技术交流会。来自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分会北京市委员会会员单位、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各大设计院等单位的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分会北京市委员会理事长张杰主持。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李莹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实例》的讲座。张杰理事长致欢迎词并向与会者介绍了"全国建筑环  相似文献   

9.
吴延鹏 《暖通空调》2004,34(6):56-56
20 0 4年9月2 7~2 9日中国区可持续建筑会议———“SB0 4中国”将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国际建筑和建设研究与创新委员会(CIB)和国际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组织(iiSBE)协办。为期3天的会议将围绕以下议题开展技术和学术交流:a)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与规划;b)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c)太阳能的利用与建筑一体化;d)自然通风技术的运用;e)新型环保节能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应用;f)天然采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g) 3R(节材、再生、再循环)工程材料的使用;h)绿化与建筑的协调一体化研究应用;i)舒适、健康、高效的建筑环境研究;j)…  相似文献   

10.
<正>倡导绿色可持续建筑理念的阿尔博波特兰建筑设计比赛自2010年开办以来,今年已是第五届,此次比赛得到了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设计团队Kokaistudios建筑事务所的支持,比赛在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院中展开,以"展望绿色建筑栖息地"为主题,作品要求将阿尔博白水泥运用到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尽可能地在可持续建筑理念上发挥创意,可以是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可持续,也可以是资源利用上的可持续,设计可以扩展到在传统建筑上的改造再利用,设计者可以自己定义题材、地点与时间跨度。  相似文献   

11.
调研了国内建筑设备应用BIM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BIM技术在建筑设备中应用的优势。分析了传统建筑设备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据此在碰撞检查、精确施工、有效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有建设性的BIM技术应用策略。此项研究可为建筑设备行业及建筑相关行业提供科学的参考,以实现建筑行业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和城乡住宅建设迅猛发展的要求,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肩负重任,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则是建筑业发展必须把握的重要课题,它包括建筑管理的信息化和建筑技术开发的信息化。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须致力建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建立土木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土木工程基于互联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3.
巩伟方  潘立堂  李中云 《山西建筑》2008,34(15):339-340
针对当前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的现状,提出了解决机械设备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以较好地管理现有的设备并实现保值,从而促进公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管桩的生产、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醒华 《建筑技术》2006,37(3):181-184
近年来,我国预制混凝土管桩在原材料、生产工艺及技术、施工机械、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今后应在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新型管桩的多样化和大力推广应用大直径、单节长度长的新型管桩、采用钢纤维混凝土管桩等方面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分析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维下 ,着重从我国经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进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等四个方面对建设事业科技进步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 ,从城镇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建筑节能、建筑业信息化、防灾减灾、绿色建材、技术标准和政策研究等八个方面的立法建设、政策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蔡卫  魏志华 《城市建筑》2013,(22):114-114
建筑工程软基施工,是在按照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施工的基础上,从材料、机械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入手,针对工程现场情况采用合适的施工技术手段。本文将在了解软基处理工程施工原则的技术上,从不同角度了解各种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以现场喷涂聚氨酯硬泡为主体保温、用ZL胶粉聚苯颗粒浆料找平做补充保温的外墙外保温技术。重点介绍该体系的墙体构造、施工条件、工具、材料和施工要点等。  相似文献   

18.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斌 《山西建筑》2010,36(7):265-266
介绍了一种新型、实用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同步碎石封层技术,阐述了同步碎石封层技术对原材料及设备配置的要求,着重介绍了施工准备和施工流程中的操作及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绿色建筑给排水节能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第二水源开发、热水供应系统开发与完善、新型节水设备推广等方面对建筑给排水节能新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给排水节能技术的应用对实现绿色建筑,促进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