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族组分、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族组分含量表现为高饱和烃、芳烃与低非烃和沥青质;原油族组分碳同位素具有海相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有机质生物源主要来自盐湖相的水生生物和细菌;植烷优势明显,甾烷参数C29αα 20S/(20S+20R)为0.37~0.57,C29ββ/(ββ+αα)为0.41~0.65,重排甾烷和γ蜡烷含量相对较高,γ蜡烷指数达到0.55~0.84,表现为典型的盐湖相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原油;油源对比分析认为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与沙三段烃源岩关系密切,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五号桩地区烃源岩和原油样品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地区的原油主要分为三类,Ⅰ类原油来自五号桩洼陷沙一段烃源岩,具有高γ蜡烷含量、低重排甾烷、低4-甲基甾烷、低Pr/Ph、低成熟度的特征,其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为主,且颗石藻与硅藻类对其贡献较大,烃源岩沉积环境为半咸化、还原环境;Ⅱ类和Ⅲ类原油分别来自于五号桩洼陷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其γ蜡烷含量均较低,Pr/Ph、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含量较高,且成熟度较高,其母质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其中Ⅱ类原油γ蜡烷指数略高于Ⅲ类原油,表明其沉积环境较Ⅲ类原油更成化、还原些,同时Ⅱ类原油的∑C21-/∑C22+值低于Ⅲ类原油,指示陆源植物对Ⅱ类原油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3.
对准噶尔盆地中部Ⅲ区块的3类原油或油砂样品抽提物饱和烃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饱和 烃中甾烷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并对其成因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3类原油的甾烷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 性,C27规则甾烷相对丰度明显低于C28、C29;C27、C28、C29异构体αββ型相对丰度明显高于ααα型(C28αββ(20S)或 C29αββ(20R)丰度最高);但这3类原油的成因是不一致的,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热演化、生物降解、运移分馏以及古 环境或岩性4个方面,其中第1、3类原油主要以热演化作用与运移作用为主,第1类原油还可能受到古环境或岩 性影响,两者均不受生物降解的影响,第2类原油则受到热演化、运移作用及生物降解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采自塔河油田白垩系油藏的12件原油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系统研究了原油的地球化学和原油及族组成碳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白垩系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的碳数分布范围为nC10~nC35且呈前峰型单峰态分布,以nC1s或nC1s为主峰碳数、C21TT/C23TT值分布范围为0.51~0.56、甾烷质量分数C27>C2s<<C29,C29/C30藿烷值分布范围为0.55~0.69、原油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为-31.94‰~-30.00%0.东、西部白垩系原油在部分分子地球化学指标上存在差异.东部原油Pr/Ph>1.4,西部原油Pr/Ph<1.2;东部原油二苯并噻吩质量分数为50%~70%,西部原油二苯并噻吩质量分数>80%;东部原油C3o重排藿烷/C30藿烷值为0.20~0.23,西部原油C30重排藿烷/C30藿烷值为0.08~0.11.因此,白垩系原油与奥陶系原油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低密度、低含硫量、完整的正烷烃系列且以低分子量轻烃为主、C21/C23三环萜烷值<1、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高C29/C3o藿烷值、高二苯并噻吩含量、低碳同位素值,两者具有统一的油源,为同一成因类型.塔河油田白垩系东部6口井的原油与西部6口井原油分别属于不同的组群,造成东西部原油细微分子地球化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地层浸染或者气侵等次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第四系鸭湖和盐湖剖面进行了露头取样,并利用Rock-Eval生油岩评价、色谱质 谱等实验分析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样品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w(TOC) 为0.15%~0.75%,w(S1+S2)为(0.24~2.5)×10-3。第四系气源岩中的有机质类型多以Ⅲ型有机质为主,少 数为Ⅱ型,极少数为Ⅰ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生物为主的腐殖型和含腐泥腐殖型,是典型的低丰度有机质 气源岩。C29甾烷异构化参数C29αββ/(αββ+ααα)、C29ααα20S/(20S+20R)分布分别为0.34~0.38、0.27~0.33, C31升藿烷22S/(22S+22R)分布为0.49~0.56,显示第四系样品多处于未熟状态。巨厚的气源岩沉积厚度、第 四纪寒冷的气候和高盐度的水体环境及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是形成第四系大型生物气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陇东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热分析、可溶有机质分析、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及生物标志物参数等,对与油藏有密切关系的延长组长8-长7段进行了热成熟度研究.烃源岩热解峰温、沥青和烃转化率、R0值、OEP值、C29ααα-20S/(20S 20R)甾烷参数值和C31αβ-22S/(22S 22R)藿烷参数值均指示,长8-长7段烃源岩整体处于大量生烃的成熟有机质演化阶段,并已达到生油高峰,具备有利的生排烃条件.尽管西峰地区不同井位的构造位置和现今地层埋深各不相同,但经历了相近的沉降与热演化历史,长8-长7段烃源岩具有一致的热演化程度.为全面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的生、排烃能力,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系统剖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尕斯库勒、油砂山油田(A区)与北区南翼山、油泉子油田(B区)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A区和B区原油的成因差异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区部分浅层原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不完整,具有异常高的姥鲛烷(Pr)与n-C17峰面积比值和植烷(Ph)与n-C18峰面积比值,说明A区浅层油藏保存条件较差,部分原油遭受了轻微生物降解; A区和B区原油中甾藿比均大于2.4,且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多大于1,指示这2个区域原油母质来源都以浮游藻类为主,但B区原油中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和补身烷系列相对含量普遍高于A区,表明B区原油浮游藻类和细菌生源贡献可能相对较高; 所有原油都具有低姥植比、高伽马蜡烷含量的特点,且都检测出一定丰度的β-胡萝卜烷,说明生成原油的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但A区原油中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以及β-胡萝卜烷与C30藿烷峰面积比值明显高于B区,且升藿烷系列呈“翘尾巴”分布模式,而B区原油则没有这种现象,揭示生成A区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水体盐度更高、还原性更强; 甾烷异构体比值(C2920S/(20S+20R)值和C29ββ/(ββ+αα)值)表明A区均为低熟原油,而B区多为成熟原油。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纪湖盆沉积和构造演化史,认为南区与北区烃源岩沉积相带的不同空间展布情况是造成A区与B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含油盆地同一类型原油的精细划分与油源对比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量样品的GC-MS分析资料显示,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湖相烃源岩的17α(H)-C30重排藿烷(C* 30)相对丰度的变化特征相耦合,原油的C* 30相对丰度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与规律性,并且C* 30相对丰度的变化与重排甾烷。C29Ts、Ts等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因而,以C* 30相对丰度为主要依据,进行C* 30/C29降藿烷值-C* 30/C30藿烷值、C29Ts/C29降藿烷值C* 30/C30藿烷值等图解分析,可将中生界湖相油型油细分为异常高的C* 30相对丰度、较高—高的C* 30相对丰度和低C* 30相对丰度等3类。在此基础上,开展油岩的甾烷、萜烷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参数、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的对比,进一步结合烃源岩的发育特征、成藏组合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7优质烃源岩(油页岩)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长7、长9黑色泥岩是次要烃源岩,长6、长8暗色泥岩对油源的贡献有限。中生界油源供给呈“一源主导、多源参与”的特征。这一认识对于盆地中生界资源评价与进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和评价是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研究的基础。结合江汉盆地Ex下段原油地化特征,采用烃源岩中有机碳含量、Pr/Ph值、C27~C29正常甾烷的相对组成以及伽马蜡烷指数(伽马蜡烷/αβC30值)等方法筛选江汉盆地Ex下段有效烃源岩,并应用于江陵凹陷南斜坡地区。结果显示,南斜坡Ex组原油具有双重来源,即本地Ex下段烃源岩能够为本区提供一定量的成熟-高成熟油,紧邻南斜坡的北部凹陷带Ex下段高成熟烃源岩能够提供高成熟油。  相似文献   

10.
百色盆地第三系百岗组和那读组湖相烃源岩为混合型.通过2个典型未成熟暗色泥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的液态烃、气态烃产率及组成等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那读组样品在低成熟~成熟阶段(模拟温度为230~350℃)以液态烃产出为主,其中低熟油的累积产率约占60%的比例.百岗组样品在低成熟阶段液态烃产率略大于气态烃产率,到成熟阶段则以气态烃产出为主.在热模拟的气相产物组成中,那读组样品的气态烃含量随模拟温度升高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在热模拟液态烃中,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C27/C29甾烷比值、姥/植比值和伽马蜡烷含量随模拟温度增加的变化较小,Ts/Tm比值随模拟温度增加的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海淀区大气PM10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索氏抽提与层析柱前处理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方法检测了2004~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采样点大气PM10中的正构烷烃.实验数据表明,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范围在nC11~nC32之间,相对含量较大的范围为nC16~nC29,且随碳数递增,正构烷烃以等间距顺序出峰,秋季和夏季的色谱图基线比较平稳,UCM鼓包峰较小,冬季有不明显的UCM鼓包峰,春季有明显的UCM鼓包峰,23≤Cmax<27,1<CPI<3,(nC21+nC22)/(nC28+nC29)值除冬季以外,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平均值均小于1.表明北京市海淀区2004~2005年大气PM10中均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高等植物等现代生物和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的不完全燃烧双重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直接用水洗油砂洗油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复配化学剂油砂热洗室内实验,考察了 NaOH和 Na2CO3及其复配溶液,XY系列洗油剂复配对内蒙古图牧吉地区一井油砂洗脱率的影响,根据油砂洗脱率指标,优选适合该地区油砂的最佳复配化学剂。结果表明,在洗油剂与油砂质量比为1∶1 ,恒温85℃,加热60 min时,NaOH与Na2CO3复配溶液的洗脱率高于单一碱液的洗脱率 ,洗油剂体系XY-1和XY-2与碱复配时,优选的洗油剂配方为 NaOH(1 .0%) + Na2CO3(1 .0%) + XY-1(0 .15%)和NaOH(1 .0% ) + Na2CO3(1 .5% ) + XY-2 (0 .10%)。  相似文献   

13.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in the Fushan Sag, a syndepositional dome sandwiched between the Bailian and Huangtong sub-sags,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exploration target. The major oil observation occurs in the E_2l_1~(L+M) and the E_2l_3~U. 46 oil and rock samples reveal that the oil in the transfer zone is mostly contributed by the Bailian sub-sag, though the source rock condition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histories of the Bailian and Huangtong sub-sags are similar. The E_2l_3~U oil, characterized by high maturity, Pr/Ph ratio and oleanane/C_(30)-hopane ratio, shows a close genetic affinity with the E_2l_3~b source rocks, while the E_2l_1~(L+M) oil, characterized by lower maturity, Pr/Ph ratio and oleanane/C_(30)-hopane ratio, is suggested to be derived from the E_2l_(1+2)~b source rock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aqueous fluid inclusions, taking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 reservoirs into account, reflect that the oil charge mainly occurred from mid-Miocene to Pliocene in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The oil transporting passages include connected sand bodies, unconformities and faults in the Fushan Sag. Of these, the faults are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significant. The faults differ sharply in the west area, the east area and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resulting in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main hydrocarbon charge stage, the faults in the west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bad vertical sealing and spatially dense distribution. As a result, the oil generated by the Huangtong source rocks is mostly lost along the faults during the vertical migration in the west area. This can be the mechanism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little contribution of the Huangtong source rocks to the oil in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Eventually, an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 is built in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which may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s for the oil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天然气组分以及碳同位素和轻烃特征等资料,运用天然气成因理论并结合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图版和成藏条件,探讨了潍北凹陷孔店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天然气CH4体积分数大,重烃体积分数小,非烃组分极少;南部斜坡带的疃4井天然气属生物气;灶户鼻状构造带南部产出的天然气为混有生物气的油型伴生气;灶户鼻状构造带中部地区属典型的油型伴生气;北部洼陷区的东部和南缘产出的天然气具有煤型气,并有油型气混入;以昌1井为代表的北部深洼陷区是煤型气发育的有利地区。总之,潍北凹陷天然气可以划分为生物气、混有生物气的油型伴生气、典型的油型伴生气、混有油型气的煤型气、典型的煤型气等5种成因类型;孔店组天然气类型多样、分布复杂,这些与该区的烃源岩类型、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高邮凹陷断层发育时期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特点,分析了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类型,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依据断层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环节中的作用,把断层分为控源断层、供烃断层、改向断层、成圈断层和调整破坏断层。控源断层控制有效烃源岩展布和生烃时期的早晚,高邮凹陷控源断层下降盘为有效烃源岩分布区,而且西部地区早于东部地区生烃; 供烃断层控制油气主运移通道的走势,其陡断面和凸断面为高邮凹陷断裂带油气的主运移通道; 改向断层影响油气的富集层位和油气富集区的位置,其对高邮凹陷油气分布的影响存在“分散”和“富集”两种效应; 成圈断层控制圈闭的类型及分布; 调整破坏断层导致圈闭充满程度和原油物性的改变,高邮凹陷调整破坏断层为盐城期和三垛期活动断层。高邮凹陷断层的多期性和多样性导致断层体系中各断层封闭性在时空上的差异性和多变性,从而形成对油气控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煤源岩排烃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我系煤源岩排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煤源岩在埋深500m左右同时进入排甲烷气、排重烃气门限,并于2000m左右进入排液态烃门限,在埋深为3500m左右达到排烃高峰。现今1m^3源岩排出的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量分别为64.72m3、3.82m3、34.97kg。煤源碉主要以水溶、扩散、油溶和游离四种相态排运油气,其中油溶相和游离相起决定作  相似文献   

17.
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气源对比,明确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方里集构造带的油气来源;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确立了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沙三段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近,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沙二段和沙三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为断层输导成藏。沙三段油包裹体荧光下呈蓝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30 ℃~140 ℃,原油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距今1~3 Ma)。根据山西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煤成气的成藏期为东营组时期,早于原油的成藏时间。油气成藏过程恢复表明:在东营组中期至东营组剥蚀期间,煤成气通过断层输导,形成沙二段气藏和沙三段早期气藏;在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就近充注于沙三段气藏中,形成了沙三段油气藏。方里集构造带具有“双源两期”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 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 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原油与油田水物理性质、原油与烃源岩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以及萜烷与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长6、长4+5等油层组原油性质较为复杂,其成熟度、母源氧化-还原环境及母质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烃源岩评价也显示长9、长8、长7、长6、长4+5段的暗色泥岩有机质质量和类型有所差别,但均具备生排烃能力。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明:成藏过程存在多套油源混源供油的成藏效应,其中长8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8段烃源岩;长6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6段烃源岩;长4+5油层组原油存在长7、长6及长4+5段多源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分子量烃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原油全烃色谱分析可浆原油中正构烷烃间的绝大部分异构体分离开,进而将原油的细微差异区分开。分析对比相同和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及源岩中分子量烃(主要是C8-C14)特征,指出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指纹差异大,而相同成因的原油指纹相似。分析了生物降解程度不同的原油指纹特征,初步建立一些可反映生物降解程度的中分子量烃化合物。以大港油田港东地区为例,研究中分子量烃在油/油及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