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盐与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盐与茶好像是两种互不关联的东西,但在古代或一些少数民族生活中,二者却关系密切、水乳交融。 据史籍记载,早在唐宋以前,中原地区的饮茶习俗中,茶是熬煮而不用冲泡,煮茶又必加盐。对此,唐代人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说法:“用  相似文献   

3.
蔬菜炖牛腩     
《中外食品工业》2006,(11):15-15
准备及加工时间:35分钟 特色: 为冬季的餐桌奉上这样一道丰富营养的汤菜,可以令全家人胃口大开,既暖身又暖心。  相似文献   

4.
于壮 《烹调知识》2009,(6):46-47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媒手段不断进步。我们居住的地球渐渐变“小”了,饮食市场自然受到了影响,只要上了“信息高速路”,地球上任何角落的美味就会立刻飘向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德莫利炖活鱼也一样。  相似文献   

5.
原料:新奇士橙1个,葵花鸡鸡蛋1只,牛奶、冰糖各适量。制法:将新奇士橙从顶部切开,取出果肉搅拌成果浆;将鸡蛋打散,加入橙果浆、牛奶、冰糖拌匀,倒回到橙子中,加盖,蒸20-25分钟即可。制作关键;要运用新奇士橙制作,蒸制时要加盖。  相似文献   

6.
参照大盘鸡加工工艺,研究鸡肉先炒制后炖制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质构特性和水分状态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为炒炖加工过程中鸡肉品质形成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国标法测定鸡肉p H与水分含量的变化,用物性分析仪测定其质构特性和加压失水率的变化,用低场核磁共振仪分析其水分状态变化。结果表明:炒炖加工过程中鸡肉的硬度、咀嚼性、p H显著增大,水分含量显著下降,加压失水率呈现出炒制后升高炖煮后下降的趋势(p<0.05);低场核磁共振T2驰豫时间分析显示,炒炖加工改变了鸡肉中水分存在状态,炒制加工后鸡肉自由水比例升高,不易流动水比例显著降低,再经炖制加工后鸡肉不易流动水比例显著升高,自由水比例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鸡肉在炒炖加工过程中的质构特性变化与水分含量变化和不易流动水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张琦 《丝网印刷》2002,(6):17-18
晶莹剔透、色彩斑斓的有机玻璃材料是网印艺术广告极好的承载体,也是制作美术字牌与工艺展示架的尚佳材料,因此,几十年来深受广告制作商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中国食品工业》2006,(3):52-52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也是为常用的基本调味品。可以说,离开了盐,人类的饮食生活将会变得大为逊色。然而。一日三餐所用之盐的选择、使用和保存,也是有一定之规的。并非可以来之不拒、多多益善或者随意存放。  相似文献   

9.
尚静雅 《食品工业》2021,(1):I0036-I003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谓,也就是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儒家认为民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传统文化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之下,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开始传播,但受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对同一菜名的翻译也出现一些差异。王学泰先生的《华夏饮食文化》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本文拟根据《华夏饮食文化》的基本思路,刍议中西方菜名翻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朱富云 《食品科学》1988,9(11):42-43
<正>本加工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步骤①把梅子先浸到食用盐水中,调整梅的含盐量。②再把该梅浸到食用醋和酒精的混合液中,进行脱涩处理。③将经上述2个步骤处理过的梅子再浸到配合好的调味液中,进行调味处理。采用该方法加工梅的优点在于①因为浸渍在食用  相似文献   

11.
李灿南  志利图 《中国烹饪》2010,(12):106-107
马帮,是驮马运输队伍的意思。马是山地运输的工具,在云南则是产于“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的大理马。白族先民们用大理马驮运货物,辅助生产生活,逐渐形成了马帮。  相似文献   

12.
健康饮食理念下调味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味方式的改变是健康饮食的要素之一,低盐、低糖的清淡饮食方式被现代医学普遍宣传,但清淡的口味特点很难适应普通人群的品味习惯;基于健康饮食目的,立足清淡饮食要求,努力探索出科学、健康并能被普遍接受的调味方式。  相似文献   

13.
《烹调知识》2009,(10):37-37
您们好!《烹调知识》给我们日常饮食生活带来福音,让我们吃得科学、合理、营养、健康,使我们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谢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和所付出的智慧。 今来信,请指教“肴蹄(肉)”加工制作的详细程序,给你们添麻烦了。  相似文献   

14.
以日本人日常饮食中的酱汤(味噌汁)为例,调查控制食盐摄入的现状对人们嗜盐习惯所造成的影响。有报告说人从幼儿开始就在形成对食盐的嗜好(6岁开始就接触酱汤),这同母亲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再者,随着饮食的西洋化影响,方便加工食品大量进入一般家庭等都影响着人们嗜盐习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吕田 《中国食品》2014,(16):54-59
诈马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蒙元帝国时期饮食宴会之风甚盛,且名目繁多,过年过节要饮宴,婚嫁、生日要饮宴,请托、酬谢要饮宴,亲朋聚会要饮宴,君臣议事尤其是举办大规模的朝会更是要饮宴。曾在元世祖忽必烈手下做过高官的王恽在一篇碑文中写道:“国朝大事,曰征伐,曰搜狩,曰宴飨,三者而已”。王恽之所以将蒙元帝国最高统治者举行的宴会与战争、狩猎视为同等重要的大事,是因为按当时蒙古人的习惯,国家大事都要在宴会上讨论决定。而这一习惯的形成,和蒙元帝国建立前蒙古社会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部落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当然,除了统治者举行的宴会,蒙古人也经常通过举办形形色色的宴会来联络感情、讨论事务、相互交往。虽然宴会的规模、档次因举办者的身份、地位、财力、嗜好而有所不同,但由于在当时是比较普遍流行的一种聚餐方式,因此也相对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食习俗和饮食养生价值趋向。而这些习俗都深深地影响着现如今的中国人,餐桌上谈公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调味是面点制作中最主要的部分,面点做得好与不好,味道最是关键,也因为“味”是评价莱点质量优劣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和掌握面点的调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饮食文化底蕴深厚,是发源于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菜点的统称。时至今日,淮扬菜虽然新品迭出,但传统思维对淮扬菜发展影响较深,整体上没有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时代赋予的崭新内涵,求变、求新俨然成为淮扬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云南的茂密森林,为当地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美食。而对于狩猎和采集来的食品,还有两种特殊的加工方式,就是剁生和舂,这实际上也体现着当地的生食习俗。  相似文献   

19.
周琪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9):I0006-I0007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作为推动中华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可以被细分为文字、语言、习俗等多个传统文化范畴。而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传统文化中五行学说、儒家哲学理念以及中医养生学说等学术影响,集各民族文化、饮食习俗等精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烹饪技艺和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音乐作为乐曲听觉意象的有机构成,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与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器域辽阔,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天府之国”四川。世代居住着蔽、羌、苗、彝、土家、纳西、僳僳、布依、僚、满、侗、蒙古等十四个少数民族,他们大都居住在边疆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