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化工》2009,(12):F0002-F0002
公司成立背景 石油是保障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是石油消费大国,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石油需求量的逐年递增,近年来,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2008年底,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近50%,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  相似文献   

2.
声音·观点     
《化工质量》2009,(1):15-15
中国能源需求正全面下行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能源行业提供了难得的调整机遇。由于经济增长减缓、原材料价格下跌,CPI上行压力明显减弱,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缓解。这种情况为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空间眼前的危机为中国积极拉动内需,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扩大利用海外能源资源等提供了机遇。例如,可以加强能源资源战略储备,积极推进战略石油储备二期基地建设,推进商业石油储备,鼓励企业利用闲置的商业库容增加石油储备,建立其他战略能源物资的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资源不足将是崛起的主要瓶颈,其中石油又是重中之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本文分析国际石油市场动荡对中国有何影响,能否利用这个机会加快中国的战略储备油建设,加强国防安全。  相似文献   

4.
煤炭直接液化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平 《洁净煤技术》2004,10(2):1-3,8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供需矛盾的加剧,使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十分严峻。煤炭直接液化是充分利用国内煤炭资源,生产石油替代品的洁净煤技术,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2004年开始建设镇海、舟山、大连、黄岛等一期4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其中,镇海、舟山基地目前已开始注油。二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也已选址完毕。石油储运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安全。我国已启动四级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方案。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为主体构成的中国四级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已经启幕。  相似文献   

6.
我国要想实现短时间内成为工业大国必须要有能源作为支撑,石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技术支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我国加快了对西部石油、海洋石油的开发力度,并且为了实施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油气东输的政策,将石油储运逐渐分布到全国各个地区。但由于石油本身存在的特殊性质决定石油的储运过程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因此,当前加快石油管道储运的安全建设,保证石油安全储运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项目投资     
>>中国将要求企业分担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商业储备箭在弦上中国能源局官员近日称,中国最终将要求企业分担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义  相似文献   

8.
本刊编辑部 《橡胶科技》2020,18(2):0116-0117
“具有划伤自修复功能的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等荣获2019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专利奖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强化石油和化工行业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工作导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和表彰为技术创新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和发明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设立了“石油和化工行业专利奖”。经过专家评审,评选出2019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专利奖”获奖专利50项(发明专利金奖8项,发明专利优秀奖42项)。  相似文献   

9.
对加快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组织以来,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外一些著名的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石油、石化企业不但要与国内同行较量,而且还要直面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国内外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如何发展,如何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 国外石油。石化公司近年来发展的主要战略举措1.1 国际大石油、石化公司之间的联合、兼并和重组步伐加快 近年来,在国际石油、石化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企业兼并、联合和重组浪潮,这并不是在公司已经出现危机时而进行的危机重组,而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重组,通过强强企业间的合作、兼并和重组,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石油、成品油生产和消费的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93年开始,中国加入石油净进口国行列,而且进口量逐年加大.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1.7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成为近年来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经过多年努力,东北、西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已初步成型.中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黎元生 《当代化工》2011,40(1):1-3,62
分析了石油生产、消费形势和中国搞石油替代的必要性,指出中国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用于液体燃料和重要化工产品原料的石油替代技术,由政府资助建设并运转示范装置,长期运转以积累工程经验、改进和提高技术;替代技术的商业化推广则应以市场为主,政府只作政策引导和补贴示范装置.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石油及相关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提出了将煤炭转化作为中国石油替代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发展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煤化工,部分解决中国石油短缺的问题,应对高油价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满足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黄晟  王静宇  李振宇 《化工进展》2022,41(4):1689-1703
石油与化工行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的“三高”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促进石油与化学工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总结典型国家及其石油与化学工业面对“双碳”目标采取的措施行动,对乙烯、成品油等石油与化工产品不同生产路径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概述中国的区域能源分布特点、各省份的石油与化学工业产值及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明确提出作为碳排放的大户,石油与化工行业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间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文中指出石油与化工行业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碳减排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综合考虑本国的能源分布情况和石油与化工产品生产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建构清洁低碳、节能高效的工艺流程体系,促进石油与化学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石油与化学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核心是区域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工艺流程的优化,并以此为前提建设绿色集成化工园区,辅之以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综合利用,研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进行碳固定。还提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等的减排已经提上日程,我国也应加快相关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4.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强劲,石油化学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石油化学工业生产总量连续位居世界前列,成为较大的石油与化学工业生产国和销售国.回顾了"十五"时期我国石油与化学工业的辉煌成就,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和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态势,以及能源消费构成变化情况和石油消费形势,探讨了2050年前几种不同情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能源消费增长趋势、能源消费构成变化趋势和石油需求总量。  相似文献   

16.
煤的石油替代与补充:方向及挑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颖  李晋平 《煤化工》2011,39(3):10-12
气候变化及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带给中国能源安全更多的挑战。煤的石油替代、补充是一适合国情的能源安全与保障战略,主要包括:煤制天然气、制烯烃、制合成气和制油等。2009年—2010年相关工业示范装置相继开车成功;虽然煤的石油替代在CO2减排、环境、经济性以及国家政策上仍存在一定挑战,但此项能源战略的价值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腾飞,国家对于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日益加快,而对于新的石油油层的勘探问题就摆上了日程。传统的石油勘探技术致使我国处于能源缺乏的尴尬境地,已不适合我国当前石油勘探的发展。所以,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谈谈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把握能源行业战略转型机遇,奋力实现“双碳”目标,石油石化能源央企作为国家重要经济支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转型发展新兴产业领域势在必行。文章从石油石化能源央企转型发展重大风险防控视角,探索风险防控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型发展中面临主要风险以及应对策略等,从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争光 《广东化工》2013,(24):61-62
我国石油天然气可靠安全的储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油气储运安全是我国能源工作的重要方面.文章叙述了油气储运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油气储运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应加快煤炭直接液化技术产业化步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已达到顶峰,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存度将逐年增加,作为能源安全的对应手段,中国应加快煤炭直接液化技术产业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