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碱生产碳化过程的国产DCS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国产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在杭州龙山化工总厂联碱生产碳化工序控制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中(小)化工企业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出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2):236-237
在进行纯碱生产环节,碳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重要工艺,要想其良好的操作和工艺,既可以确保技术和管理水平,也促使保证纯碱工艺具有很高的生产产量、优质量、低消耗以及稳定的运行。本文主要对纯碱生产过程碳化工段工艺流程及控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一是对氨盐水碳酸化工艺流程的分析,二是对影响产率、效率以及产品质量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4.
荷兰阿克苏化学公司采用一种非电解的同时生产纯碱和氯乙烯的AZC过程,希望降低能耗费用的二分之一。过程采取多循环系统的技术形式。实质是一个催化有机循环。循环流体组成为约35%的己二腈,其余为I2Cl-等复合离子。流体在压力下吸收乙烯,乙烯与I2Cl-反应生成碘氯乙烷和I-。碘氯乙烷转化为二氯乙烷。二氯乙烷被转化为氯乙烯。下一步骤是此流体在加入纯固体食盐而析出NaHCO3,NaHCO3被煅烧成纯碱。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的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聚丙烯生产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实际的意义。通过对聚丙烯的生产过程的角度出发,明确了聚丙烯的生产工艺,而后阐述了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的优化控制,同时在对聚丙烯的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建模研究,对聚丙烯的生产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的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聚丙烯生产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实际的意义.通过对聚丙烯的生产过程的角度出发,明确了聚丙烯的生产工艺,而后阐述了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的优化控制,同时在对聚丙烯的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建模研究,对聚丙烯的生产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BP-ANN放电等离子体脱硫过程建模及优化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改进的BP网络训练方法建立脉冲电晕法烟气脱硫过程稳态模型。介绍网络结构和训练过程,给出建模结果,并与正交回归稳态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高精度和应用价值。最后对脉冲电晕法脱硫优化控制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根据连云港碱厂1998 年度73 套有效生产数据,运用计算机对优化目标与主要操作变量进行关联,从而得到了碳化转化率及产量的数学回归方程式,对碳酸化过程的操作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问题的提出我厂是以氨碱法生产纯碱、年产100万吨的过程装置,原设计过程控制主要是以电动Ⅲ型仪表构成。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厂自2000年以来相继对热电、重碱、石灰、煅烧、压缩5个主要工序的仪表实施了DCS化,使生产装置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最佳化,系统控制智能化,操作性能柔性化。为实现生产过程最优化,系统控制智能化,我们在主要工序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参数控制上引入了新型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例如:锅炉水位控制、热负荷控制、碳化塔反应温度及转化率控制、重灰水合机水碱比值控制等等。由于这些生… 相似文献
10.
11.
碳化过程控制与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文光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7,24(3):27-29,32
阐述了碳化塔中部温度控制,出碱液温度控制、中部和中上部温差控制,塔内压力控制及碳化塔负荷分配的方案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聚丙烯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提高聚丙烯的生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聚丙烯生产过程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聚丙烯的生产工艺,接着重点阐述了聚丙烯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在此基础上,对聚丙烯生产过程进行了建模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200kt/a固相水合法重质纯碱生产装置工艺、设备的改进与完善性做了详细介绍。目前该装置已实现长周期连续稳定生产,产量和捏也分别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发明的背景纯碱是重要的化工产品 ,其生产规模大 ,与其它原料一起用于生产玻璃。通常有两种方法用于其生产 ,即所谓的索尔维法和天然碱法。前者是以生产碳酸氢钠为基础 ,该碳酸氢钠再煅烧成轻质无水碱。后者是以开采天然碱为基础 ,天然碱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复盐 ,带两个结晶水 ,和不同量的杂质。天然碱经溶解提纯后转变成纯碱。接着纯碱以一水碱形式从纯净溶液中析出 ,随后干燥得到无水轻质碳酸钠。由天然碱法或索尔维法生产的轻质纯碱堆密度低 ,这导致运输成本高并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产生更多粉尘。根据所采用的工艺不同 ,其生产…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