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类统计方法在高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腾  李远发  洪建  胡德超 《水利学报》2007,38(7):852-856
本文先将挟沙力公式的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标准化,然后将聚类统计的方法运用于挟沙力公式的检验。对挟沙力公式按其计算结果的点群趋势和数值的接近程度进行定量分类,最后根据类的优劣评价不同公式。该方法既实现了从定量上对公式的评价,又克服了因检验资料数值差异过大引起的误差。文中选取了6组高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进行聚类统计,结果表明这6组公式可分为3类,第一类公式包括张红武公式,第二类包括窦国仁公式、舒安平公式,曹如轩公式和刘兴年公式;第三类公式包括刘峰公式,且第一类公式与不同水流条件的实测值符合得最好。  相似文献   

2.
跨河桥梁壅水计算的简化公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前最大壅水高度通常采用简化公式法计算.本文对D'Aubuioson公式、水力学公式、陆浩公式、曹瑞章公式及李付军公式等常用简化公式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公式研制的背景、推导原理和考虑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提出了公式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弯道环流流速公式是弯道水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给出了弯道环流流速公式的一般理论推导过程,归纳了国内外5种具有代表性的环流流速公式,即罗索夫斯基公式、张红武公式、Odgaard公式、孙东坡公式以及罗索夫斯基修正公式,并采用弯道水槽及模型资料予以验证和比较,同时对3种罗氏公式的近似式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罗氏公式的3种近似式中,只有丁君松的近似式是精度较高,其它两种均有较大偏差.5种代表性的环流流速公式,张红武公式的精度高和可靠性强,其次是罗氏公式和Odgaard公式,孙东坡公式与张红武的实测资料存在一定偏差,而罗索夫斯基修正公式的形式不尽合理,在近底区域与实测资料分歧较大,甚至与定性规律相悖.  相似文献   

4.
对于大坝瞬间溃决最大流量的计算,至今仍存在不能合理利用公式的问题。每个瞬间全溃流量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为方便合理选择流量公式,对当今主要瞬间全溃流量公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给出了各个公式的适用范围,并对各个流量公式进行了比较。发现推广后的斯托克公式和谢任之瞬间全溃公式是等价的,只是形式不同,这两个公式适用范围较广,可以基本满足各种条件下的瞬间全溃最大流量计算;同时,在公式适用范围内,波额流量公式可能存在计算结果明显偏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祁雷 《人民长江》2011,42(17):69-71
提出了一种直接计算空间弯管转折角的新公式。为了验证新公式的正确性,将传统的解析计算公式进行恒等变形后所得出的公式与新公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新公式具有计算简便、涉及参数少、实用性强等优点。以宝鸡市石头河水库引水工程为例,将新公式与传统公式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新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河口海岸航道开挖后回淤预报公式中有关交角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刘家驹公式、罗肇森公式、曹祖德公式及乐培九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其中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了笔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长江中游河段悬沙垂向分布规律,在总结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测资料对Rouse公式、张小峰公式、E M Laursen公式、莱恩-卡林斯基公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及合理性分析,选择适用于长江中游各段悬沙垂向分布计算的合理公式。结果表明:当泥沙颗粒较细且含沙量较小(S0.1 kg/m~3)时,Rouse公式、张小峰公式、E M Laursen公式、莱恩-卡林斯基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都比较吻合;在含沙量较小、紊动较大的中泓处,张小峰公式和E M Laursen公式的计算精度高;在长江中游河段近两岸处,莱恩-卡林斯基公式的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关于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分布有多种不同的理论及分布公式。对各种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并对Rouse公式、张红武公式、张小峰公式用实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张小峰公式在含沙量较小时精度较高,张红武公式在含沙量较大时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推求暴雨强度公式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图解法(由分公式编制总公式、直接编制总公式)推求合肥市域暴雨强度公式,为合肥市域雨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坝瞬时全溃最大流量计算公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林 《人民黄河》2012,34(11):29-31
根据近年来文献资料,将计算大坝瞬时全溃最大流量的公式由常用的3组增加为7组,并对这些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常用公式相比,新增加公式的计算值是合理的,没有使用条件的限制,并使便于使用的公式由1组增加为3组,有助于设计人员全面了解各公式和选用合适的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