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纯碱生产中苛化液的配制主要根据所化盐水中所含的钙、镁,并在配制过程中考虑从石灰车间送过来的石灰乳和轻灰过来的碱液两项的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一、前言 在电解法生产烧碱时,饱和食盐水中的钙、镁离子在碳酸钠、氢氧化钠的作用下,进行下列反应: Ca~(++)+Na_2CO_3=CaCO_3↓+2Na~+ Mg~(++)+2NaOH=Mg(OH)_2↓+2Na~+ 反应生成的Mg(OH)_2分子质轻粒细、表面积大、表面能位高,形成Mg(OH)_2胶核,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使胶核外表面具有双电层结构,产生表面动电电位§(见图—中曲线1),致使微细的胶粒间产生同电斥力而不易发生聚沉。当向溶液中加入有吸附作用的高分子絮凝剂时,可使带电胶粒发生吸附“架桥”而沉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高分子絮凝剂离解出的负电离子,向吸附层扩散,使扩散层变薄,§电位下降(见图—中曲线2);随着溶液中负离 相似文献
4.
5.
在水厂水处理生产期间,单独投加石灰乳或者生石灰药剂,然后收集生产试验过程中原水水质、出厂水和生产成本等生产数据,分析对比两种药剂在自来水工艺流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石灰乳投加和生石灰投加均能满足出厂水pH指标,生石灰原材料成本上占有优势,而石灰乳投加在工艺流程、工作环境卫生和工作强度方面占优。 相似文献
6.
天然碱制烧碱的苛化液分离新工艺,采用半自动板框压滤机代替转鼓式真空吸滤机,取消了传统工艺流程中的澄清桶和洗清桶系统。该工艺具有流程短,投资少,碱液质量高,能源消耗低,原料损失少,环境污染小等显著特点.为天然碱的开发利用闯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以碳酸锂和生石灰为原料,通过碳酸锂的苛化反应制备氢氧化锂,主要研究了苛化反应过程中物料配比、固液比、反应时间和搅拌方式等对苛化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杂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钙和碳酸锂的配比为1.8∶1、固液比为1∶8、反应时间为1~1.5 h、温度为80~85℃、强力搅拌的条件下,苛化液和洗液中的Li~+质量浓度分别为10、1.78 g/L,而滤饼和洗涤后固体中的Li~+夹带量分别为0.42%和0.10%,苛化液中的CO_3~(2-)质量分数为1.46%,洗液中不含CO_3~(2-)。由此可知,此条件下的苛化反应比较完全,同时苛化液中的杂质含量较少,有利于后续苛化液除杂。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提出了水溶法生产纯碱与苛化法生产烧碱在原料上综合利用,生产工艺上互补融合的方法,实施后经济效益显著,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0.
11.
稀土镍铬铸铁在天然碱苛化烧碱液中耐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稀土镍铬铸铁的耐碱蚀性能进行研究,给出各种铸铁的碱蚀数据,揭示了适量稀土在铸铁中的耐蚀作用,并优选出稀土高镍铬铸铁和稀土低镍铬铸铁各一种,可望发展为有价值的耐碱蚀结构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一些乡镇企业利用当地资源(石灰和纯碱),采用苛化法生产烧碱。但由于技木素质较差,工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又缺乏理论指导,故产品收率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亦不尽如意。本文拟就苛化法工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供各厂在生产操作中参考。苛化法工艺通常是将消石灰 Ca(OH)_2粉末撒入一定浓度的纯碱 Na_2CO_3水溶液中,其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大连碱分厂和天津碱厂生产烧碱的工艺路线,都是采用苛化法。两厂每年共生产烧碱约5万吨(含量按100%计算),因而消耗原料纯碱约7.5万吨/年(包括部分次品纯碱)。随着我国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对纯碱需求量的矛盾日趋尖锐。国内纯碱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进口一部分纯碱,用以缓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熟石灰颗粒与碳酸钠溶液间的液、固相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内扩散为控制步骤的苛化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模拟的熟石灰颗粒,进行了模拟实验。证实:文中所提的数学模型可与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文中最后又提出了某些结论与讨论,与有兴趣者商榷。 相似文献
16.
固发液我们使用固发液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和加强卷发所取得的暂时性发型,使之能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这些固发液的重要特征是用于湿态的头发。固发液与永久性卷发组分的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投加二氧化氯处理后 Ames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活饮用水经投加二氧化氯处理后对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去除作用,可使水中有毒有害有致癌性的物质氧化降解为毒性较小、无致癌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并且致突变活性明显降低,Ames值由阳性转为阴性。 相似文献
19.
天然碱苛化体系相平衡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天然碱苛化体系的相平衡研究的进展及高温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试验装置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评述,指出了今后从事天然碱苛化体系相图研究和热力学关联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力向。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