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子张 《规划师》2009,25(4):45-49
城市绿色空间保护的失控,其主要原因是基于空间设计传统的城市规划难以解决规划过程中的种种空间冲突和利益矛盾.以南京绿色开敞空间的保护和规划为例,反思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目标和方法,对绿色空间的保护需探索一种走向空间政策的绿色空间保护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2.
西方空间生产等相关理论深刻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辩证互动的机理.本文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探讨之中,认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正在面面临不断被私有化的危险.对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空间生产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三者的平衡.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南京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同时揭示了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滨水空间私有化倾向.针对这种倾向,提出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规划建议,倡导建立城市规划白线制度.  相似文献   

3.
西方空间生产等相关理论深刻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辩证互动的机理。本文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探讨之中,认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正在面临不断被私有化的危险。对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空间生产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三者的平衡。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南京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同时揭示了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滨水空间私有化倾向。针对这种倾向,提出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规划建议,倡导建立城市规划白线制度。  相似文献   

4.
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全球城市时代的来临,城市发展出现一个新的空间单元--都市圈.作为都市圈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出影响都市圈空间界定的主导要素为空间、时间、流量和引力,以此为基础探索了一条新型的、综合型的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即分别以四个要素为依据界定都市圈范围,然后对四个范围进行空间上的叠加,取其交集、并集和补集,它们分别对应都市圈的直接影响圈、泛影响圈和间接影响圈.最后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对新方法进行了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5.
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具有交互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关系,该作用的空间形式及强度演化规律仍有待揭示。在15分钟生活圈和斑块尺度,借助规划与土地部门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经验贝叶斯验证的空间自相关和MPI、MNN指数,对南京主城区2004、2012、2017年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空间关联水平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绿地与各功能空间的数量分布具有一定相斥性,强弱分化逐步加剧。(2)在15分钟生活圈尺度,绿地与水域、交通、居住的整体空间相关性最强,与水域、交通的关联性持续较强,与居住则具有一定滞后性。绿地与各功能空间形成绿地核心区、城市核心区和一般发展区。(3)在斑块尺度,绿地与交通、居住、水域、商服的空间聚集性突出,与交通的关联性持续加深加强,其余则有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成果可深化绿地与城市空间交互作用理论,为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高效协同发展、宜居美好生活环境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蔓延的动力机制与发达 国家有一定差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机 动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城市空间的 快速扩张。当城市空间的扩张缺乏有效的规 范和引导,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时,城市 空间就会进入一种无序蔓延的发展状态。 而我国城市蔓延问题的根源应当归结于政策 制度的缺陷。因此,城市蔓延的控制重在土 地的集约化利用和政策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政府对城市发展战略的部署,推进了城市多层次的提升.不仅表现在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的方面,而且对城市空间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利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结构、城市特征、城市意象等多方面要素,对钢城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完善城市空间职能,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赋予其真正的城市身份,体...  相似文献   

8.
试论空间政策的重要性--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永红 《城市规划》2005,29(12):45-53
在探讨空间政策内涵基础上,对新时期空间政策的重要性做详细论述;并结合深圳空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实证分析,对空间政策不协调、缺乏整合、缺乏执行力等原因造成的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提出了空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若干建议:一是应打造空间政策统筹平台;二是要建立空间政策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内,绿地空间有限,城市风貌和城市功能无法充分体现的问题日益严重.公共卫生空间和环境质量等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通过城市绿地空间的设置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使人们更多地融入自然,更直接地感受生活环境的变化.此次研究主要从绿地空间的基本功能着手,以南京生态科技岛为例,对如何进一步优化拓展城市开发中建...  相似文献   

10.
南京城市空间发展走向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钢  黎志涛 《规划师》2005,21(7):95-97
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在“西延”“东进”还是“南扩”的问题上有较大争论。根据南京应加速与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相融台的战略,南京城市空间发展应优先考虑“东进”,发展仙西地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句法视角的南京城市广场空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英姿  宗跃光 《规划师》2010,26(2):22-27
基于空间句法的原理和方法,在南京老城区空间句法分析的基础之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广场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并使用SPSS软件对空间句法的各项参数值和实际调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从空间内在逻辑解析广场空间体系与城市空间肌理的关系,并通过对南京城市广场空间结构、使用情况等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影响广场使用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南京老城区的城市广场空间体系与城市空间肌理的融合度不够,而广场的空间结构和周边用地性质是影响广场使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优化城市广场空间结构的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沈洁  陈定荣  张强 《规划师》2006,22(4):42-44
南京江心洲概念规划针对基地"城市生态性地区"的属性特征,把整个岛屿作为一个受到控制和保护的绿色基底,把人工建设区域作为斑块散布在生态基底之上.通过对结构的优化,经历了"‘糖葫芦'-‘串珠'-‘枝叶'"三种结构的改进之后,规划最终确立"枝叶"状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朱鹏宇  胡海波 《规划师》2003,19(12):87-89,95
都市圈内部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要素分别有自然限制要素、人文指引要素、交通诱导要素和经济指向要素,它们互相作用,形成矢量模式、覆盖模式和整合攥式。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南京市的空间扩展课题探索出一种综合型分析方法:即建立合理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得出南京市应以向东、向南发展为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应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人-地关系合理调控的要求,今后切实转变空间增长方式和城市扩张模式,重视发挥生态廊道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事故 灾难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建设韧性国土 空间的重要性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梳 理总结国内外风险及韧性的研究现状与现存问 题,构建了基于城市安全治理五维体系的韧性城 市建设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开展了韧性城 市建设实证研究。研究提出了在大城市韧性水平 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若干策略与启示,为 我国开展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研究与实践提供决 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江北新区等国家战略实施以及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的新背景下,南京都市圈八市联合推进了都市圈城乡规划协同工作.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区域规划协调的难点与现状矛盾,借鉴国外都市圈发展经验,明确了规划协调的目标与思路.在工作方法上,重在适应市场,构建起自下而上的规划协同工作新机制.而且,既强调各城市的独立性,又强调相互的协同性,共同达成区域协调的规划约定,确立了行动指南,创新了都市圈规划行为约束机制.在技术方法上,区域空间层面重在建立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实施性;专项规划层面重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厘清有关区域整体发展格局的综合交通、生态保护等城市外部空间规划条件;地区实施层面重在关注跨界地区规划协调,明确分类管控及规划协调要点.以此对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进行全新尝试,希望对今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城市化范式由增量发展转向 存量更新的过程中,城市设计实践正走向精 细化。这种转变意味着城市设计正从以结果 为导向的技术工具全面进阶为过程与结果并 重的“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精细 化城市设计指向具体的公共问题,其目标是 促进城市治理方式创新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具 有权威性和动态性特征,并牵涉到政府、市 场、社会三重结构力量的调整及诸多利益群 体在空间利益方面的博弈与协调。基于在中 国城市语境下的概括性利益分析,本文指出 在中国当前的城市设计实践环境中,既有有助 于达成精细化目标的可能性,也有制约完成 此目标的潜在问题,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 进行持续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城市空间层次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大中 《新建筑》1998,(1):18-19,25
通过对城市空间概念及其主体-背景现象的理解,在人对空间的认知关系上,对城市空间网络系统的形态、形象、意象等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