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轻型木结构中钉节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轻型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面板与木框架钉节点的试验研究,按照ASTM-F1575-03标准对两种不同型号的中国钉子各做了10个试件的抗弯试验;并按照ASTM-F1676-03标准进行了两组各10个试件的单向拉伸荷载试验,一组荷载垂直于木材纹路方向,另一组荷载平行于木材纹路方向。通过试验发现,不同的钉子规格对钉节点性能的影响不是很大。在国外常用的指数型钉节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适用于中国钉子两个方向钉节点的修正模型,该模型为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轻型木框架剪力墙结构提供了面板与木框架钉节点连接性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对10组不同类型的面板钉节点试件,每组15个,总计150个试件,进行单调加载试验,测出其荷载-滑移曲线。通过对这些荷载-滑移曲线的分析,并对不同类型面板钉节点试件承载力、变形能力、破坏模式等力学特征进行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钉边距是影响面板钉节点承载力与变形的重要因素,随着边距的增大,其对节点的受力性能的影响趋于稳定;②板厚是影响钉节点力学性能的关键参数;③顺纹钉节点的承载力和横纹钉节点相差不大,但顺纹钉节点的变形能力要明显好于横纹钉节点。  相似文献   

3.
轻型木结构钉节点低周反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轻型木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面板与木框架钉节点低周反复试验研究;对采用不同OSB面板厚度、不同钉边距、顺纹或横纹受力的10组共100个钉节点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性能、承载力做了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钉边距影响钉节点的破坏模式;钉边距增大有利于提高节点承载力与其耗能能力;顺纹受力试件承载力较横纹受力试件大,但耗能能力较差;增大OSB板厚可以提高节点的承载力与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4.
面板钉连接是轻型木框架剪力墙受力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文中通过分析国内外若干面板钉节点试验,得出如下一些结论:墙面板材料密度较大时,钉子主要发生拔出破坏,密度较小时,主要发生钉头冲切破坏;钉连接顺纹受力时性能优于横纹受力时性能;直钉连接受力性能优于斜钉连接;墙板方向平行于墙骨柱顺纹方向时其受力性能优于墙板方向垂直于墙骨柱顺纹方向时的受力性能;反复加载情况下,其刚度及强度的退化比单调加载时要大.  相似文献   

5.
对已有木结构剪力墙钉节点变形公式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影响钉节点变形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而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拟和,提出另一种钉节点变形公式以求更符合试验结果.将提出的公式代入到剪力墙整体变形公式中与实验结果相比较,二者吻合情况较好,说明提出的钉节点变形公式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硅胶条新型钉节点,并对新型钉节点木剪力墙进行了抗侧性能研究.首先对三组不同类型的钉节点进行单调加载试验,分析了不同类型钉节点的破坏模式、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在钉节点试验的基础上,对2组4面墙体分别进行了单调加载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了不同墙体的破坏模式,并通过试验获得了墙体的极限荷载、抗侧刚度、延性系数和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22个采用中国产圆钢钉制作的轻型木结构覆面板钉连接试件进行单调加载试验,研究了它们的承载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钉连接发生模式M-c1屈服、覆面板断裂、覆面板剪坏、规格材撕裂和钉子穿透等5种破坏;直钉连接的承载力比斜钉高,而两者刚度基本相同;覆面板主方向与规格材木纹夹角对钉连接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很小;荷载方向与规格材木纹夹角影响钉连接的刚度,但不影响其承载力。通过与欧洲木结构设计规范钉连接计算公式的分析对比,获得了符合中国轻型木结构覆面板钉连接的刚度计算公式,为计算分析剪力墙和横隔(楼盖和屋盖)的抗侧力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榫接木框架剪力墙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组14个木框架剪力墙试件进行单调和反复加载受剪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墙骨连接方式、是否开设洞口及不同材料对木框架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弹性抗侧刚度、极限位移、耗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墙骨柱采用榫接的连接方式,能有效避免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墙骨柱与底梁板钉接时的连接失效,保证墙体框架整体性;榫接连接对于提高墙体刚度、控制变形有显著作用;墙体开设洞口会显著降低墙体刚度,增大墙体的耗能能力。采用国产胶合板的墙体具有良好的受剪性能,可以作为进口OSB板的替代板应用于剪力墙建造。  相似文献   

9.
胡杨楠  杨宇生 《城市住宅》2021,28(9):143-145
轻型木结构的所有构件不仅可在工厂进行预制和加工,而且可在施工现场进行临时制作及加工,具有易于组装的优点,符合现代木结构建筑进行模数化设计与装配化生产的要求,是最先传入我国且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现代木结构建筑体系.总结和概述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现有且应用较为广泛的节点连接方式,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其节点连接方式作出合理的展望,以期为轻型木结构节点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拟静力试验方法研究静力荷载作用下带有栓钉的钢管混凝土柱埋入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式柱脚节点的冲切破坏机制,冲切面位置及影响冲切承载力的因素等。研究表明:在钢管外焊接栓钉后,冲切破坏面的上边缘由钢管底部移至最上排栓钉处,扩大了混凝土冲切面积,有效地提高了构件的抗冲切承载力,当栓钉数量足够且布置合理时,柱脚的抗冲切能力可以大于抗剪能力,使柱脚节点设计满足抗弯、抗剪要求,保证构件安全。  相似文献   

11.
以进口OSB板、国产胶合板、国产花旗龙板为墙面板,进口SPF和国产杉木为墙骨,设计制作5组木框架墙体试件,通过静力单向荷载试验和低周循环荷载试验测试木框架墙体抗剪性能,研究了不同材料组合对木框架墙体抗剪强度、弹性抗侧刚度、极限位移、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国产胶合板的墙体具有良好的抗剪性能,可应用于剪力墙制作,而采用国产花旗龙板的墙体其抗剪性能较差,建议在实践中仅作为强度储备;采用国产杉木墙骨柱的墙体其抗剪性能稍劣于采用SPF墙骨柱的墙体;与标准墙相比,采用国产杉木和国产胶合板制作的墙体其抗剪性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轻型木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面板与木框架钉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对采用不同OSB面板厚度、不同钉边距、顺纹或横纹受力的10组共100个钉节点试件的承载力、破坏模式、延性、刚度退化、强度退化和耗能性能作了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钉边距影响钉节点的破坏模式;钉边距和面板厚度的增大有利于提高节点承载力、耗能和变形能力;板厚对顺纹受力试件承载力及横纹受力试件承载力相对关系影响较大,顺纹受力试件的延性与耗能能力相对横纹受力试件较差;钉边距增大使强度退化的速率逐渐降低;各因素对刚度退化的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综述了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木框架剪力墙的试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发展木结构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雁  徐远飞  佘晨岗 《钢结构》2011,(10):25-27,49
通过两组OSB板与冷弯薄壁型钢的自攻螺钉连接性能单向拉伸试验,得到了两个方向自攻螺钉的荷载-位移曲线以及各自的平均曲线,并应用数值方法拟合出2条多项式曲线,为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框架剪力墙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田宗远  李斌  牟祺 《门窗》2012,(3):14-17
本文介绍了一种绝缘钉隔热明框幕墙系统。从绝缘钉的材料性能、材质、连接强度及在此系统中的应用对其进行了研究,并从热工角度与常见的H型断热条明框幕墙做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说明绝缘钉在明框系统中的应用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钢筋混凝土框架变梁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完成了10个1/3缩尺钢筋混凝土框架变梁中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变梁中节点的破坏形态、刚度退化和滞回耗能等力学性能,研究了梁柱尺寸变化、轴压比、配箍率等参数对该类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梁中节点初裂出现在小梁与上柱组成的小核心区,最终破坏区域主要发生在大梁与下柱组成的大核心区;变梁中节点通裂荷载与极限荷载比较接近,变梁中节点大、小梁端滞回曲线差别显著,大梁滞回曲线呈反S形,小梁滞回曲线呈较为饱满的弓形,小梁截面尺寸变化对试件的抗震性能影响显著;变梁中节点的强度衰减、刚度退化明显,耗能能力较差,按常规节点设计构造的变梁中节点不能满足刚性节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不同上部刚度对木框架剪力墙受力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框架剪力墙试验研究时,荷载传递梁的刚度对木框架剪力墙的破坏模式以及侧向荷载承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木框架剪力墙墙端以及墙中洞口边未采用墙端锚栓时,这种影响更甚。当墙顶连接铰接荷载传递梁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木框架剪力墙的墙端易于被上拔而与墙基础分离,此时试验所得到的木框架剪力墙的侧向荷载承载力接近于下限值;反之,刚性荷载传递梁所得到的木框架剪力墙的侧向荷载承载力接近于上限值。主要通过22片墙体的试验研究来了解上层墙体、楼盖刚度对下层木框架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其中16片为6m长2.44m高的单层足尺木框架剪力墙,墙顶一半采用铰接荷载传递梁一半采用刚性荷载传递梁,4片为足尺典型二层墙体,另外2片为增加了墙端锚栓的单层足尺木框架剪力墙。对试验结果从初始刚度、极限荷载、极限位移、能量耗散以及锚栓内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形成了采用刚性荷载传递梁和二层墙体均能增加墙体侧向荷载承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