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少波 《山西化工》2021,41(2):28-29,32
以山西某选煤厂试验煤样为研究对象,探讨煤泥水处理过程中絮凝剂的选择与投加量,结果显示,絮凝剂PHP的吸附-电中和和网捕-卷扫等三种作用最强,煤泥水澄清效果最好,且絮凝剂用量相对越大对煤泥水絮凝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大氮肥循环冷却水系统常受到结垢、腐蚀的危害,为了防止系统结垢、腐蚀,需要向水中投加水质稳定剂。在实际生产中,水稳剂往往是根据上次投加后的水质分析结果,凭经验来决定下一次的投加量,这难免会出现投加不足或过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龚强  白鸿博  李婷 《当代化工》2012,(2):199-202
为实现节水减排的目的,抚顺石化乙烯化工厂将二级生化处理的污水进行双膜法处理后,用于循环水补充水,进一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污水回用核心技术采用超滤和反渗透工艺,经过勾兑处理后出水的主要指标符合乙烯化工循环水补充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最佳混凝投加量和pH去除水中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对强化混凝去除黄浦江水的有机物进行了试验研究。尽管增加混凝剂投加量和降低pH都能有效地提高去除有机物的效果,但降低pH去除有机物更有效。不同的pH,达到最佳有机物去除效果所需的混凝投加量是不同的,pH越低,所需的投加量就越少。就黄浦江水来说,达到最佳有机物去除效果的硫酸铝投加量为8mg/L(以Al计),pH在5.5,DOC和UV254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46%和57%,较常规处理方法,去除率可提高1倍。强化混凝也能有效地去除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5.
水厂混凝剂投加量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某水厂投药量控制以及生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采用机理法及差分进化参数辨识法建立了混凝剂投加量的2种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检验和对比.结果表明,2种模型在低原水浊度区都较为准确可靠;在中原水浊度区,线性模型准确性优于指数模型;在高原水浊度区,指数模型准确性优于线性模型.生产过程中可将2种模型结合起来,根据原水浊度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型预测.将该预测值作为操作工人操作的参考值,解决了在不同操作工操作情况下混凝剂的准确投加问题,为水厂的优化运行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该文设计出调理剂结合絮凝剂的双元投加工艺以提高污泥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脱水性能,模拟剩余污泥进行机械浓缩和压滤脱水过程,结果表明双元投加工艺可有效提高污泥的动态滤水速率,提高压滤过程固体回收率及泥饼含固率.当调理剂/絮凝剂的最佳投配率比例为1ks:5 kg/tDS,调理剂与污泥反应时间为45 min时,污泥的浓缩和脱水效果比反应时间15 s好.在A/O工艺的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冬季生产性试验,双元投加工艺能明显提高污泥滤水速率,可将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的最大污泥处理能力提高20%.  相似文献   

7.
以某炼油厂的污水场二沉池外排污水为水源,经预处理+超滤+反渗透工艺处理后产水回用于脱盐水站补水。其中预处理包括高效纤维过滤、生物活性炭和电絮凝。试验结果表明,高效纤维过滤+生物活性炭+电絮凝+超滤+反渗透工艺可行,炼油废水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出水中油≤1 mg/L、CODMn≤1 mg/L、氨氮≤1 mg/L,达到了该厂对离子交换树脂进水要求。  相似文献   

8.
李超  杨着  郭乐 《中国化工贸易》2013,(11):274-275
以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脱盐水站两年来的运行情况为依据,分析讨论了超滤反渗透单元产水能力小,使用寿命短的原因。并针对先进的双膜法水处理工艺提出了可行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
混凝沉淀法污水深度处理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玉珠  马青兰 《净水技术》2011,30(1):42-44,86
采用混凝沉淀法处理二沉池出水,进一步去除水样中的有机物、磷和细菌。通过投加消石灰、聚合氯化铝(PAC)、三氯化铁等试剂,分析了pH值、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细菌指标,找到最佳的处理试剂及其投加量。结果表明:单独投加消石灰的最佳投加量为500 mg/L,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和经济因素投加量为500 mg/L的消石灰与15 mg/L的三氯化铁联合投加为最佳。经过处理出水水质达到了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双膜法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某印染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采用超滤加反渗透双膜法工艺,该工艺产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用水而回用。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超滤结合反渗透的双膜法水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SS)和各种阴阳离子。出水水质能够达到印染行业中水回用水质指标,从而节约大量新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氯碱废水硬度高、盐度高、有机污染物多、可生化性差的特点,某公司采用以双膜法为主的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介绍了该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及处理效果。工程实践表明,该工程出水水质完全达到企业用水标准,清水回用率≥65%,处理后的高含盐浓水回用至采卤化盐,真正实现高盐废水零排放。  相似文献   

12.
在接种了反硝化细菌的剩余污泥中投加Ca(NO_3)_2,利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降低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含量,调理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在以硝酸根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 mg/(g TS)的不同投加量下对污泥进行调理,结果表明,当投加量为100 mg/(g TS)时,污泥的脱水性能最佳。其中CST较对照组降低了43.6%,SRF降低了55.9%,Zeta电位更趋于电中性,泥饼含水率有明显下降。同时,污泥S-EPS和LB-EPS中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降低,分别从13.87 mg/L和12.47 mg/L降低到2.37 mg/L和2.65 mg/L,从而脱水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14.
双膜法在处理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污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超滤和反渗透工艺在处理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污水时的运行特点,讨论了影响超滤运行的因素,实际运行表明,超滤出水SDI≤2.5达到反渗透入口水要求,且膜法水处理系统在排污水回用系统中运行时是可靠的和稳定的,膜元件污堵的因素是可以控制的,膜通量经定期清洗后能得到恢复.同时也总结了膜法水处理系统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双膜法工艺处理回用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膜法工艺处理回用焦化废水,以混凝沉淀系统作为预处理工艺,保证超滤进水水质。实验周期内,超滤产水水质始终满足SDI15<3、浊度<0.2 NTU和余氯<0.05 mg/L,符合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反渗透系统产水COD<5 mg/L,电导率稳定在30μS/cm左右,水质指标符合中试预期;对超滤膜元件进行2次化学清洗,通量可基本恢复到初始值;中试期间,反渗透系统一直保持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李佩英 《广州化工》2012,40(13):139-141
某冷轧厂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且废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属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经采用双膜法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系统运行稳定,脱盐率达96%以上,出水水质满足循环水补充水要求,废水回收率达65%以上。本文对该处理系统超滤、反渗透等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预处理一双膜系统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达标排放水,处理后的产品水作为生产水回用。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出水中的浊度≤2 mg/L、CODc_r≤2 mg/L、pH=6.7~7.5、硬度≤3 mg/L、电导率≤50μs/cm,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该企业生产用水标准要求,从而节约大量新水,同时针对反渗透膜浓水进行处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钢铁行业综合废水的水质特点,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工艺处理回用水厂外排废水。超滤预处理产水SDI15<3.5满足后续反渗透膜的深度处理进水要求。超滤在反洗周期40 min,反洗时间60 s的情况下运行稳定性良好。采用抗污染反渗透膜对废水电导率的脱除效果较理想,脱盐率大于99%,COD的去除率约65%,对硬度的脱除率达到100%,在连续运行过程中,反渗透的通量和脱盐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且完全满足设计循环水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9.
双膜法在皮革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滤-反渗透为核心的双膜法技术处理皮革生产的综合废水。结果表明,超滤膜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其过滤出水浊度<0.5 NTU,SDI值<3,完全能够满足RO的进水要求;RO产水COD<30 mg/L,电导率<500μS/cm,满足皮革生产工艺回用水质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钙基软化+曝气混凝+超滤+反渗透工艺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以钙基软化+曝气混凝+超滤作为反渗透预处理工艺,可有效去除Ca2+、F-、PO43-等会造成反渗透浓水侧结垢的离子,去除率可以达到80%左右,剧毒物质单质磷去除率可以达到85%以上,经超滤后保证出水浊度小于0.5 NTU,超滤产水SDI控制在3.2以下;当反渗透的回收率不大于60%时,反渗透运行稳定,没有出现明显污堵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