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离子交换膜的电导,用回归法求得其25℃时的电导值A_(25)和温度系数α_(26),大部分膜的α_(25)值在0.02左右,若已知该膜的α值,则可将室温下测得的电导值校正为25℃时的A_(25)。根据α值算得膜的活化能大部分在3000—4000卡,与NaCl水溶液的电导活化能和水的流度(1/η)活化能相近。根据活化能数据,讨论了膜内离子的导电机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商品级α-Al2O3微滤膜.由均质共沉淀法制备了TiO2改性α-Al2O3微滤膜.研究了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溶液的离子浓度和pH值对TiO2 改性的α-Al2O3微滤膜流动电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NaCl溶液,膜流动电势随溶液离子浓度的增大向降低,其等电点在4.3左右:随着溶液的pH值由3增加到10.膜流动电势由值逐渐变为负值.而对于FeSO4,CaSO4,Na2SO4,NaCl和CaCl2溶液,当溶液的离子浓度固定时,膜流动 电势则随溶液的电导率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对二价过渡金属离子选择适当的配位体以形成不同的络合物,通过改变电荷,离子在膜内的淌度此及分配系数,或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的差异来达到同电荷离子彼此分离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形成铜氨络离子—镁离子溶液体系和铜乙二胺络离子—镁离子溶液体系,采用常规电渗析方法进行分离,其T_(Mg)~(Cu)值较常规溶液体系分别提高近一倍和25%;对铜—镁混合溶液和钴—镍混合溶液采用EDTA 络合剂和特殊电渗析工艺,可使T_(Mg)~(Cu)→0或T_(Nl)~(Co)→∞,达到完全分离。本研究开发的分离同电荷离子的电渗析新工艺,对于开拓电渗析技术的新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PH对荷电有机超滤膜处理金属离子溶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NaCl、KCl、MgCl2、CaCl2和AlCl3溶液为背景电解质液,测定了聚砜中空纤维超率膜(截留分子量为6k)的流动电位、膜渗透性、离子截留率及pH值差(pH渗透液-PH截留液),并考察pH值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pH环境中离子混合溶液的超滤行为,并与单一溶液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膜渗透性、离子截留率及pH差均与膜的流动电位有关,混合溶液较单一溶液的离子传递特性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铝阳极氧化多孔膜的离子导电性与封孔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经逆向电解法剥离制得的铝阳采氧化多孔膜层在0.01mol/LKCl溶液中的离子导电性。结果表明,多孔膜的离子导电性与膜的孔径大小有关。未经封孔的多孔地电解质在膜内多无阻碍作用;多孔膜经高温沸水或常温封孔剂封孔后,其离子导电性急剧减小,且经常温封孔后多摹离子导电性在一定的时间内随膜的老化时间延长而减小。对封孔后膜在电解液中的导纳值与膜在酸液中的失重量之间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NaCl、KCl、MgCl2、CaCl2和AlCl3溶液为背景电解质液,测定了聚砜中空纤维超率膜(截留分子量为6k)的流动电位、膜渗透性、离子截留率及pH值差(pH渗透液-pH截留液),并考察pH值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pH环境中离子混合溶液的超滤行为,并与单一溶液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工》2022,(7):1247-1250
在多孔碳纤维毡基体上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了具有电活性的聚吡咯复合膜电极,在两电极体系下对溶液中的碘离子进行电化学离子吸附分离操作,其中氧化状态下具有阴离子交换功能的聚吡咯复合膜电极作阳极。考察了不同操作电压、溶液pH值对膜电极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在混合溶液中考察了膜电极对碘离子选择性。结果表明,电压的适当升高与溶液pH值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膜电极对碘离子的吸附速率和容量增高。复合膜电极表现出对碘离子优良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和可多次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17,(7):1247-1250
在多孔碳纤维毡基体上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了具有电活性的聚吡咯复合膜电极,在两电极体系下对溶液中的碘离子进行电化学离子吸附分离操作,其中氧化状态下具有阴离子交换功能的聚吡咯复合膜电极作阳极。考察了不同操作电压、溶液pH值对膜电极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在混合溶液中考察了膜电极对碘离子选择性。结果表明,电压的适当升高与溶液pH值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膜电极对碘离子的吸附速率和容量增高。复合膜电极表现出对碘离子优良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和可多次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9.
李兴扬  王茹  张旭  叶贤伟 《化工进展》2014,33(9):2304-2308,2320
乳状液膜在分离富集溶液中的微量物质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了其对溶液中氟离子的分离富集效果,确定了制备稳定乳状液膜的条件:乳化剂(T-154)∶膜增强剂(液体石蜡)∶溶剂(煤油)=3∶2∶95(体积比),内水相为3%的Al2(SO4)3溶液,油内比为1∶0.6;讨论了分离富集条件,包括乳水比、溶液pH值、搅拌速度和富集时间等因素;应用于环境水样中氟离子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6%~103%,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0%~4.8%,结果令人满意。指出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可用于分离富集废水中的氟离子。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无需借助中性标记物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测定离解常数的方法。记录电泳过程中流经毛细管柱溶液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存在两个电流突跃。其中第二个电流突跃所对应的迁移时间,与样品中不带电荷的中性物质的迁移时间相当;当样品中不含(也未添加)中性物质时,只要按照电泳实验中普通的溶样方式(用水、有机溶剂或稀释的背景电解质溶液作为溶剂),样品区带电导必然小于背景电解质溶液的电导,也会观察到第二个电流突跃。利用第二个电流突跃,并结合分析物的迁移时间,可求出分析物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淌度值,进而用淌度值与pH及Ka间的非线性依赖关系,进行非线性拟合求出相应的离解常数。文中测定了几种有机酸碱的离解常数,结果与文献值吻合。  相似文献   

11.
以KCI溶液为代表,考察了压差对电位差的影响;测定了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截留分子量为6k)在KCl、NaCl、MgCl2、CaCl2和AlCl3背景电解质液中的等电点;研究了不同性质溶液的离子强度对流动电位、膜渗透性、离子截留率及△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电位差随压差呈线性递增;膜等电点仅与金属离子价态有关;离子强度影响着流动电位,进而与膜渗透性、离子截留率及△p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当一金属插入含有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时,则在金属与溶液之间就会产生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电极电位。其值之大小,为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函数。因此,通过电极电位的测定,可以计算出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这种以测定电极电位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电位测定法。其中包括一般的电位测定与pH的电位测定。由于这一方法比较准确,而且操作简便,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如对某些反应条件的控制(如溶液的pH值与反应物质的浓度等),对中间产品和最后成品质量的连续测定等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阴极电沉积法在石墨芯基体上制备铁氰化镍(NiHCF)薄膜,然后组装为多排石墨芯(MRGC)膜电极系统于1mol/LKNO3溶液中测定其循环伏安(CV)曲线。重点考察了不同电极厚度与间距的MRGC基体NiHCF膜电极CV图的阴阳极峰电位分离情况,以及不同扫描速度下膜电极系统的CV图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三维MRGC膜电极系统内部离子扩散影响,CV图的峰电位将发生偏移。随着石墨芯间距的增加电极内离子扩散阻力降低,导致CV图阴阳极峰电位差ΔEp将减小;固定石墨芯间距而增加电极厚度时电极内离子扩散阻力增加使ΔEp也随之增加;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内扩散的影响加剧导致ΔEp增加。因此循环伏安图阴阳极峰电位的分离程度可用于三维膜电极内离子扩散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工业废水电渗析体系膜污染类型、性质、影响因素等的研究进展. 无机污染主要是Ca2+, Mg2+或其他高价离子在离子膜表面或内部形成的结垢现象,原理是极化或溶液过饱和形成沉淀. 有机污染是由蛋白、腐植酸、表面活性剂及大分子有机物在离子膜表面沉积或渗透到膜内部而形成,原因主要是带负电荷的有机物与阴膜荷正电基团的静电作用及带苯环有机物与基膜的亲和作用,其次是有机物分子大小与膜的网络结构的作用. 膜污染形成及其性质与施加电流、共存组分、温度、pH值和运行时间等密切相关,可造成离子膜导电性、离子交换容量、水含量和极限电流密度等减小,且有机污染对电渗析性能的影响比无机污染更严重. 由有机物凝胶层形成的膜污染可用电渗析膜污染指数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5.
膜形态、膜污染和浓差极化对流动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楠  王志  赵之平  王世昌 《化工学报》2002,53(5):447-449
引 言膜与水溶液接触后 ,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固定荷电基团的静电吸附或膜表面vanderWaals力对溶液中某些反离子的不等量吸附作用 ,使被吸附的离子紧贴在固体表面 ,形成一个固定的吸附层 ,叫Stern层 ,同时从Stern层到液体内部又形成了扩散层 ,带电膜的表面与电解质溶液相对移动时在Stern层和扩散层之间形成一个剪切面 ,剪切面与溶液体相的电位差即 ζ电位 ,其大小与膜表面吸附离子的性质与数量有关 ,反映出膜表面荷电性能 .多年来 ,许多关于膜荷电性能的研究工作表明膜表面的荷电会影响膜的通量和对溶液中带电微粒…  相似文献   

16.
金广斌 《广州化工》2013,41(9):133-136,147
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α-CD/PAN纳米纤维膜,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系统考察了环糊精浓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α-环糊精(α-CD)中含有羟基,将此类分子引入至纳米纤维膜基质内可通过离子络合、表面吸附等物理化学作用来吸附降解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从而有效地提高聚合物纤维膜的吸附性。这一类纳米纤维膜是理想的吸附剂,它将在处理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相似文献   

17.
用纳滤膜分离混合无机电解质溶液的性能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新的混合无机电解质溶液的纳滤膜分离性能的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将纳滤膜分离性能表述为某种离子在膜中的透过率,其值与混合电解质总浓度、各种离子的当量分数和同号离子之间通过纳滤膜的竞争作用有关。首先根据一些双组分无机电解质溶液的纳滤膜分离实验获得离子的竞争系数,然后采用几种不同组成不同浓度的混合电解质溶液(NaCl和NaF;NaCl和KCl;NaF、NaCl和NaNO3;NaCl、NaNO3和Na2SO4;NaF、NaCl、NaNO3和Na2SO4)通过ESNA 1膜的透过实验验证该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混合电解质溶液总浓度和离子的当量分数是影响各种离子通过纳滤膜的表观透过率的主要因素,评价方法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相符合。说明该方法适用于评价含有单价阳离子的混合无机电解质溶液的纳滤膜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8.
茜素磺酸钠与氧氯化锆在醋酸溶液中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当有氟离子存在时,氟离子会与氧氯化锆生成更稳定的无色络盐使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氟离子浓度愈高红色消退愈多。用茜素—锆比色法测定水质中微量氟离子时,氟离子使红色络合物消色的反应和介质的pH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需控制反应介质的pH值。在测定过程中水样要经过浓缩、蒸馏分离出氟离子。另外,温度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应在25±2℃的水浴内放置两小时。只要控制好反应介质的pH值和反应温度,应用茜素—锆比色法测定微量氟离子无论在精确度或重现性方面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且不需要特殊仪器,使水质中微量氟离子的测定在一般工厂实验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四烷基吡啶(TPC),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TX100)在4A沸石上的吸附和对4A沸石粒子电泳淌度、粒子平均大小、悬浮体稳定性和电导的影响。结果表明:TPC的吸附量较大,电泳淌度和吸附等温线变化趋势相同,在等电点附近粒子平均大小略有增加,悬浮体稳定性最差;SDBS虽有少量吸附,粒子电泳淌度也有变化,但对悬浮体稳定性没有影响;TX100在4A沸石上不吸附,体系稳定性也无变化。  相似文献   

20.
将氯化钠溶液滴加到含有聚合物、增塑剂、钠离子载体、硼酸盐和有机溶剂的均匀溶液中,充分混匀后滴涂在银/氯化银表面,直到溶剂完全挥发构建了一种可快速活化的含电解质的干式离子选择电极;通过电极斜率与电位稳定性的测试,优化了氯化钠的加量,并对所构建的离子选择电极的使用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氯化钠添加量为6μL时,电极膜溶液中钠离子载体与钠离子物质的量比为1∶1,6min内即可完成活化,电极斜率为63.6mV/decade,1h内电位变化值仅3.2mV。电解质干式离子选择电极与电解质分析仪配合使用,准确度、精密度等性能指标满足临床使用要求,可提高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