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无所有     
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无便"是自然。这种空间具有不均一性、不确定性和暧昧的灵活性!该方案传承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建筑为语言,提取了云峰、密林、小路和草原的自然符号,创造了一个可以增加建筑与人、建筑与建筑和建筑与自然之间交流的空间。建筑需  相似文献   

2.
张建荣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12):1289-1292
以局部下沉式典型坡地建筑吊层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火灾计算机模拟工具FDS研究吊层空间发生火灾时烟气流动的特性。模拟分为无边坡建筑、三面边坡建筑、背面边坡建筑三种情况。分析得到各情况下3m高度处的CO体积分数、温度和气流速度场的空间分布。边坡建筑无自然通风口的一侧或几侧应设置机械通风口。  相似文献   

3.
江菊珍 《广东建材》2010,26(1):82-84
"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来自老子的一名话,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揭示了空间的本质。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构成建筑空间的基本要素,它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建筑空间的创造起着重要作用,对不同功能的空间所带来的效果以及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人对建筑空间的美感更是来自于空间本身的尺寸比例、几何造型、光线等等。  相似文献   

4.
一无所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无便”是自然.这种空间具有不均一性、不确定性和嗳昧的灵活性!该方案传承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建筑为语言,提取了云峰、密林、小路和草原的自然符号,创造了一个可以增加建筑与人、建筑与建筑和建筑与自然之间交流的空间.建筑需要的是自由的、不确定的环境,这是一种与自然等大的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试图用自然打破建筑的固定性,打破一成不变的生硬感觉,与环境结合,给予无穷的质感.这种不确定、不定、不安定的多样化价值观,或许能让建筑从一成不变的方式、机能、样式、形式中解救出来,让建筑有不定性的具有流动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正无研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无研建筑希望透过室内建筑的方式,充分的表达空间和产品(居住)设计中的独特美学见解。同时融入装置、雕塑、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以及能够感染人心的空间与氛围。  相似文献   

6.
细说绿色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城乡建设》2003,(9):40-40
绿色建筑的定位 绿色建筑与生态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的概念是一种微观且具体的设计思路。以此,建筑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7.
公共化建筑空间以建筑作为其"边界",是如广场、庭院等只有底界面和侧界面而无顶界面的建筑外部空间.人性化的城市公共化建筑空间给人一种"场所"和"领域"感,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人们所需要的归属感,理应是一个供人分享欢乐、看与被看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宋照青  岑岭  董艺 《时代建筑》2012,(5):134-141
文章表达建筑师面对当下中国建筑设计中追求强烈视觉效果的倾向,思考用更多富含传统建筑意境的空间处理手法来表达东方哲学中对意境的追求。通过苏州仁恒观棠社区、棠北社区的设计实践,建筑师对建筑布局、建筑院落空间、建筑街巷空间以及材料进行积极尝试,最终用建筑留白、摹画自然、自我消隐的方式诠释了传统建筑意境,用"无"表达了更多的"有"。  相似文献   

9.
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本文从生态建筑和生态建材两个概念入手,提出生态建材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徐亮 《时代建筑》1998,(1):72-75
引言空间是什么?是“抽象的存在”还是无形的“场”?建筑理论界对空间所作的各种解释不尽相同,但是总结起来,无非是从内容、生理和心理、形成三个方面加以诠释。人无时无到不是生活在空间里,就象鱼儿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空间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开展一切具体的活动。由此可知,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它无时无刻不在于我们的周围,甚至我们的体内。它虽无形无质,但我们却可以时时感受到它的存在……本文所涉足的仅仅是狭义的建筑空间。一、建筑空间与类型学建筑以有形的实体围护起长、宽、高三维有限的范围,形成人类能够身临其中…  相似文献   

11.
《城市环境设计》2006,(6):28-31
一、总体布局设计 “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老子的这句话道出了空间与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空间才是建筑的本质。在本方案中我们本着外部空间宜人化的原则,面对银川地区寒冷、大风的气候特点,将所有的建筑置于一个矩形的容器之中这样做,既起到了防寒、防风、节能的作用,又有利于建筑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既无建筑,亦无景观,就一个承诺,承诺有一个地方,能够令您穿越空间……德国Archimedialab建筑事务所如是描述着自己的设计。无建筑,无景观并不意味着空间的缺失,而是在设计元素的因势利导下完成了环境的共生设计,产生出别样的空间体验。在设计中运用独具匠心的构思,尝试将非常规  相似文献   

13.
生态建筑     
《中国住宅设施》2011,(8):14-23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建筑业绿色施工中节地的要求,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开发尽可能多的建筑空间,出现了许多拟建建筑地下室外墙紧贴护坡桩设计、建筑占地面积等同于土地面积的现象,造成地下室外墙外侧无施工空间,单侧支模的施工技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例如星球大战中的死星,黑客帝国里的“锡安”和蚁哥正传里的蚁丘。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筑装饰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的这段话,常被用于阐述建筑的本质——空间。的确,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获得其使用价值,即要建成一个能包容人及其活动的遮蔽空间或场所。这可看成是建筑的功能性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建筑界,“空间”及“室内设计”已有不少名著及论述。我国古代老子曾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搏埴以为器,当其有无,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有无,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西方现代建筑第一代大师莱特说:“房屋的存在不在于它的四面墙壁和屋面,而在于其供生活用的空间。”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Bruno Zevi)在其《建筑空间论》中阐述到:“建筑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特征就在于具有空间。……评价一幢建筑,空间才是最主要的依据。”等等。这些论述曾将建筑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使我们受益不浅,我国这些年也有  相似文献   

18.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名言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曾说过的,但在建筑业内非常流行,因为它确切地说明了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建筑空间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建筑设计理念是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围绕人性化设计提出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住宅设计中的空间分配是以使用功能为依据,之后又主要介绍了建筑空间与人的舒适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的城市和建筑是社会和经济状态的一种恰如其分的体现.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短时间内推出无数张扬、奇特的标志性建筑,脱离城市结构、布局、空间形态、环境等.导致城市无章法、无秩序,沦为毫无本体文化特征与个性的"万花筒",可谓只见建筑,不见城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筑空间的一些想法李华东建筑空间的论述已有了大量的哲学词汇、深奥的理论引言,从而被论成了一种极其复杂,神秘而且似乎是不可知的抽象,使人不由自主产生敬畏之心。我觉得,建筑空间其实就是构成建筑的元素及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这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的。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