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所介绍的植物化石是一种地理分布很广、地层上的分布则只限於下白垩纪的一种标准化石。它最先发现於欧洲下白垩纪的瓦尔登期(Wealden)的地层中,后来在北美的波托马居(Potomac Formation)及日本的领石统中都有大量发现。此化石除在日本有唯一的例外,一度见於略低的手取统(上侏罗纪)外,其余各处都是出现於下白垩纪的地层中,并且一向被认为是下白垩纪瓦尔登期植物群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份子之一.此种化石过去在中国从无报道,所以此次的发现无论就它的地理分布和封於决定所在地层的时代来说,都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1954年西北石油管理局周和仪同志送来标本一块产甘肃(宁夏)灵武县石滴驿附近的石堂,采集者为王俊民、富堂与同志。此种化石,其身份始终未曾明白,直至今日究系动物或植物化石,亦未能完全决定。其属名应为Spirangium,似系一新种,形态似上三叠纪末期至侏罗纪初期的Spirangium m(?)nsteri Schimper 又颇似下白垩纪初期的Spirangium jugleri Schimper。同样的化石在130年以前已经发现,最初经Brongniart(1828,第133页)定名篇Palaeoxyris 即“古黄眼菜”之意。Brongniart 显然相信,此种化石和现代的黄眼菜属(Xyris)是可以比较的。1852年Ettingshausen 将—部分相同化石另创属名为“古凤棃”(Palaeobromelia)。彼又显然相信此种化石是和现代的凤棃科(Bromeliaceae)植物是相近的。1860年Stiehler(1860,第7页)改其名为Sporlederia,,但彼仍相信是属於凤棃科的。  相似文献   

3.
淮北煤田二叠纪含煤地层植物群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鉴定了植物化石62属、137种,总结了淮北煤田早二叠世含煤地层植物群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该植物群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植物组合,即早二叠世早期怀特华夏羊齿 Cathaysiopteris whitei —朝鲜羊齿 Callipteridium koraiense —疏脉科达 Cordaites schenkii 组合和早二叠世晚期剑瓣轮叶 Lobtannularia ensifblia—单网羊齿 Gigantonoclea spp. —蹄痕茎 Caulopteris spp.组合。  相似文献   

4.
绪言本文所研究的标本,系李洪谟同志(本文作者之一)在1934年在湖南湘乡县下湾铺页岩层中所采集。标本俱系叶部化石,多数保存不完善,炭质叶膜俱未曾保存,因此不能利用“浸解方法”研究其表皮构造。虽然下湾铺第三纪植物化石的发现,已有20余年之久,此植物群却从未曾详细研究。我们希望在最近的将来,能有机会研究此整个植物群,公之於世。我们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在尽我们的能力鉴定当前的材料,讨论此植物群植物上的性质及地质上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此篇暂定名为“平顶山植物化石的初步研究”,因采集者盛金章同志曾答应继续采集大量材料以供研究。作者拟待此继续采集材料寄到时,再作较详细的报告。对於采集和研究河南中部二叠纪植物的愿望,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曾不断地盘旋於作者的脑中。在这一带地区,潘钟祥同志曾在1937年描述过两种很有科学意义的植物化石,定名为Pseudorhipidopsis brevicaulis 及P.baieroides。这两种化石发表以后,曾引起古植物学家的注意。德国Gothan 教授在1938年的论文第385页中曾特别指出:“就是在华夏植物群中,也含有若干特别令人惊异的东西,我们可从潘钟祥1937年的论文看出来,他描述了几种从前曾被川崎繁太郎定名为“Rhipidopsis”brevicaulis 等化石。这些化石有一中轴,两旁着生分裂成手指形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和李星学,在1952年发表的“四川侏史纪植物化石”(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5册新甲种第3号)一文中,曾创一新属名 Sinophyllum。此文发表后,曾有人指出,此属名曾为葛利普教授用於两种华南二叠纪的珊瑚化石。最近有一位学者亦来信指示,希望为四川侏罗纪植物另创一新的属名,并在古生物学报上声明,以免误会。作者亦觉得颇有声明的必要。作者作文时,亦曾经考虑到,此属名已被用於珊瑚化石的事实,但最后仍决定为侏罗纪植物创此新属名。因动物和植物属名的雷同,一向被多数学者认为无伤大体的。在中国方面,亦有先例,譬如 Norinia 一个属名,一方面被用於中国的三叶虫化石,一方面又被  相似文献   

7.
<正> 四、山西组各层段古植物对比(一)山西组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通过对山西组岩性、岩相和植物化石的研究,我们将山西组分为三个层段.即二,煤层底板砂岩——大占砂岩底为第一层段;大占砂岩——香炭砂岩底为第二层段;香炭砂岩——砂锅窑砂岩底为第三层段。依据各类植物的兴衰、演替及其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山西组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与三个层段基本相一致的三个植物组合。1.翅编羊齿——华夏齿叶——菱齿叶组合(Emplectopteridium alatum——  相似文献   

8.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9.
中國东部烏桐系的植物羣曾經德國高騰教授和斯行健研究,他們决定其地質時代屬於下石炭紀的最底部。根据斯行健1943年的論文(Sze,1943,第66頁),东亞下石炭紀的烏桐系的時代,应当相当於歐洲的Etroeungtion期。因为在歐洲方面,下石炭紀所發現的植物化石大部分是發現於Viséan期的,而在定为Etroeung tian期和Tournaisian期的地層中發現植物化石是非常稀少的,斯行健在1943年發表的論文第66頁中曾經提  相似文献   

10.
归纳总结了四川盆地珍珠冲组植物化石7类50属128种,须家河组植物化石10类71属267种,并将珍珠冲组植物群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合。通过分析两组植物群的发育特点及演化规律,结合区域有关资料,对侏罗系与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厘定。在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前缘地区,依据珍珠冲组(白田坝组)的岩性特征和所含植物化石特征,将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置于含Coniopteris植物化石的珍珠冲组(白田坝组)底部石英质砾岩或石英砂岩之下的假整合面或剥蚀面上;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云阳、奉节及长江以南万县地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的界线划在云阳南溪剖面上含Coniopterismurrayana植物化石8.3m之下的珍珠冲组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地层之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南部五通群是以极其丰富的植物群而著名于世的。这些植物化石,曾经德国Gothan 和我国著名古植物学家斯行健、李星学两教授的详细研究与系统总结,发表在一系列的专著和论文内。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采自江苏省南京龙潭和苏州密陀山的五通群内。解放后,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每年在上述地方进行教学和生产实习。特别是1956年以来,我系师生在上述地方的五通群内进行了大量的植物化石采集工作,数达几百块之多。最近,作者在整理这些化石过程中,发现有若干保存甚好、但尚未被描述过的鳞木状植物标本。现将其中颇有兴趣的两种,先在这里加以报导,以补充我国东南部五通群的植物群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弦直纹曲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命名二元函数z=xy/x^2+y^2为正弦直纹曲面,用同心圆柱面截痕法和平面截痕法对它的图形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揭示了它的正弦和直纹这两个特征,研究了正弦直纹曲面的间断点和偏导数等数学性质,介绍了动态演示该曲面的课件.给出了3点结论:(1)同心圆柱面截痕法是研究正弦直纹曲面的一种形象直观的方法:(2)此种截痕法适合于分析其他各类正弦曲面;(3)此种截痕法进而可以引申为同心椭圆柱面截痕法,使其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产于青海乌兰地区上新统油砂山组的10种被子植物化石进行鉴定研究。这些化石分别为宽叶木兰Magnolia latifolia Tao、茂叶桤Alnus luxuriosa Li、古旱冬瓜Alnus prenepalensis Hu et Chaney、披针叶胡桃Juglans acuminate Al. Braun ex Unger、柄豆荚?(未定种)Podogonium?sp.、披针叶柯 Lithocarpus lancifolius Wang、中华蓼Polygonum miosinicum Hu et Chaney、沙巴榈(未定种)Sabalites sp.、似莎草(未定种)Cyperacites sp.、莎草科?Cyperaceae?。建立乌兰小植物群,其植物组合面貌显示其时代为上新世早期,该地区在上新世早期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4.
典型植物叶片非光滑表面的纳米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纳米技术对几种典型植物叶片表面进行了纳米级硬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质地、不同生存环境的植物叶表面形态、结构不同,从而使植物叶表面的硬度不同。其中革质鲜叶片(毛竹,紫丁香)表面硬度较大,蜡质叶片(水莲,美人蕉等)硬度较小;植物非光滑叶表形态中凸包处硬度较凹坑处的硬度大;同一叶片表层的硬度大于内层的硬度。本研究为工程仿生的表面耐磨涂层设计及其自然复合材料的选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1927年发表的“山西中部古生代植物化石”一书中,Halle 教授描述了若干奇特的叶部印痕化石定名为Pelourdea reflexa Halle。Halle 相信他的新种和Pelourdealongifolia(Salfeld)Seward 最为接近,因为山西中部的化石其叶部也有很狭的叶基,和P.longifolia 是相同的。Halle(1927,第225页)所给的“种的特征”如下:“长的枝部化石具有螺旋地着生的叶,叶彼此相离,也常常彼此距离较近成对地以半对生的形势着生于中轴上。中轴颇直,颇强,其宽度为7—8毫米,表面颇平。叶很强地向中轴的下方弯伸,缐形或剑形至缐形,其长度至少为8厘米,宽度至12毫米,渐渐地向上部狭瘦,其基部是突然地收缩的,基部极狭颇似柄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采自河北下花园玉带山群下中部的植物化石30余种。其中有不少与约克郡典型中侏罗世植物群一致的分子,如Coniopteris ef.bella,C.burejensis,C.hymenophylloides,Dicksonia mariopteris,Ctenis sulcicaulis等。只有少数化石曾报道于晚侏罗世或更新的地层,如Cladophlebis delicatula及木化石Xenoxylon hopeiense Chang(1929)和Protopiceoxylon exstinctum Gothan(Mathews et Ho,1945)。玉带山植物群的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  相似文献   

17.
紊流事件沉积中的痕迹化石,已识别出三种类型的痕迹群落。一类系深水浊流沉积中的砂蚕迹痕迹群落,横向上依照内扇→中扇→外扇的分带性,它又可划分出三种不同的痕迹化石组合;二类是与浅海环境中风暴沉积伴生出现的二叶石迹痕迹群落,它可按水深带进一步分出四种痕迹化石组合;第三类为洪水事件沉积或洪泛平原沉积中常见的斯柯耶尼亚迹痕迹群落,它以动物痕迹和植物根迹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描述的几块鳞木状茎干部化石是姜晏滨同志在准噶尔盆地和丰地区所采集的。所附剖面图是采集者所作。比例尺不明,岩性及厚度也不明。作为化石发现的层次示意图,还是可以的。化石层共为4层。第1层发现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 及Hosti-mella sp.,第2层发现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第3层发现Lepidodendropsis?(Colpodexylon?)arborescens,第4层发现Lepidodendropsis?dzungariensis(新种)。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 迄今为止,仅仅出现于中泥盆世,一般认为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19.
豫西登封煤田白坪井田“山西组”的植物化石有28属66种,其中 Gigantonoclea cflagrelii,Primocycas chinensis 为首次发现.文章论述了“山西组”植物群的性质、组合特征、植物化石的生态环境,根据地层中新发现的植物化石初步探讨了山西组的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20.
一.绪言本文所研究的材料发现于前宁夏省中宁县大石头井(北纬37°40′,东艇105°30′)。这个地点离中宁县城西北约30公里。中宁县现已划归甘肃省。化石标本是石油管理总局潮水地质队1954年所采集的,队长是郝福顺同志。详细地层状况,我们还不明白,但根据化石种属以及根据这一个地点和土玻地区(离中宁县城东南约40公里)相距不过70公里的事实,我们相信当前的材料也是发现于土坡煤系的。土坡煤系的植物化石已经斯行健和李星学所描述,那篇论文的题目是“宁夏省古生代植物群”(Palaeozo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