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2.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3.
这一篇短文是报告在甘肃省的固原县子最近发现上三叠纪的延长层及其植物群的事实。化石是西北地质局第683队在1956年所发现的。详细地层剖面表并未寄来。但很可能的在这一带地区上三叠纪的延长层也是直接位在侏罗纪的煤系地层之下的。因为在送来鉴定的材料中,我们也发现若干侏罗纪下部至中部的植物化石如Phoeni-copsis 及Cladophlebis 等等。这一个地点所发现的延长层植物包括下列数种:  相似文献   

4.
一、绪言近年来轮藻化石曾发现于我国许多地区的泥盆纪、侏罗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中,其中以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第三纪地层发现最多。本文所描述的就是青海柴达木盆地红三旱Ⅰ号、鄂博梁Ⅰ、Ⅱ、Ⅲ号及冷湖Ⅶ号5个地区第三纪地层所产的轮藻化石,计1科、4亚科、8属、42种、6亚种和1变种,其中包括27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柴达木盆地轮藻化石的分布以盆地中心最为丰富,如鄂博梁Ⅱ号、Ⅲ号及冷湖Ⅶ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介绍的植物化石是一种地理分布很广、地层上的分布则只限於下白垩纪的一种标准化石。它最先发现於欧洲下白垩纪的瓦尔登期(Wealden)的地层中,后来在北美的波托马居(Potomac Formation)及日本的领石统中都有大量发现。此化石除在日本有唯一的例外,一度见於略低的手取统(上侏罗纪)外,其余各处都是出现於下白垩纪的地层中,并且一向被认为是下白垩纪瓦尔登期植物群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份子之一.此种化石过去在中国从无报道,所以此次的发现无论就它的地理分布和封於决定所在地层的时代来说,都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昆虫化石在我国的中生代陆相沉积物中屡有丰富的发现,它对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我国秉志教授(1928,1931,1935)曾描述了许多山东和东北地区的昆虫化石。日本直良信夫(1933)、上野盆三(1935)等也曾描述了一些我国东北地区侏罗一白垩系的化石和第三系的琥珀标本。本文描述的两种直翅目化石是鄂尔多斯地质队1958年于内蒙伊克昭盟准噶尔旗巴尔硐沟和刘过冰沟采得的,化石保存很好,是以前未记载过的属和种,野外编号:K-786-2,露头号:K-786,另一个野外编号:K-3/59-1,露头号:K-59。未附地质剖面资料,但所记层位符号为“J_1”,可见化石层暂被认为属下侏罗统的。与其共生的植物化石有:Sphe-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我国泥盆纪化石,虽然还在1846年就已有报导,但是最先的化石资料多购自药店,不但产地不明而且缺乏地层的意义。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地质矿产调查日渐开展,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般说来,中、下泥盆纪的问题不大,而上泥盆纪的划分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中国上泥盆纪古生物羣,各方面都有人从事研究,如葛利普、田奇(?)研究腕足类,孙云铸、计荣森、乐森(?)、俞建章研究珊瑚,孙云铸、赵金科研究菊石类等。这些工作,特别是葛利普的研究工作和丁文江在西南野外的采集工作,都为我国南部上泥盆纪分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地层学者如孙云铸、田奇(?)、乐森(?)、赵金科、侯佑堂、侯德封、王钰、顾知微、杨敬之等先后在我国南部、西南部及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9.
一.郁江建造的岩性和时代珠江上游在广西境内叫做郁江,自南宁市东至横县北境六景圩之间,它的流向大致近于东西。在河谷的南北,露出很多泥盆纪地层。其中以下部中泥盆纪岩层发育最好;不仅剖面整齐,并且化石众多,保存优美,可以说是研究我国西南部中泥盆纪地层和化石群的理想地带。解放以后,在建筑湘桂铁路和各县公路的工程中,由于剥土与挖方的关系,使过去复掩的岩层获得揭露,化石由风化结果也多脱出,更给古生物学工作者以观察与采集的方便。广西境内的下部中泥盆经地层旧名“吴村页岩”,标准地区是南宁市以南25公里的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南秦岭白水江群不是单一的地层,而是由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灰岩块体、基性和超基性岩块组 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证据,多年来一直划分为早古生代志留系地层。因此,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微体化石 采样和分析,在碎屑岩所夹的砂屑灰岩、硅质岩中,获得晚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和遗迹化石。结合在白水江群所夹 的灰岩块体中发现的奥陶纪和泥盆纪化石,以及在火山岩块体中获得元古代的锆石U-Pb年龄,进而推断出白 水江群为晚古生代最终形成的混杂岩。  相似文献   

11.
1953年夏,重庆大学地质系乐森璕教授在四川江油县观雾寺附近铺路石板上发现了盾皮鱼类(Placodermi),化石。此类鱼化石在我国仅发现有棘鱼目(Acanthodii)及胴甲目(Antiarchi),而且材料比较破碎。关于节甲目(Arthrodira)的化石,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节甲类鱼化石发现在欧洲的约达46属;在北美的约达35属,包括的种很多,在亚洲方面如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些发现。此类鱼化石今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对于泥盆纪地层的区域对比,该类鱼的地理分布及系统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口目苔藓虫在中国泥盆纪地居中已发现了很多种层,但在二叠纪地居中关于环口目苔藓虫报道的还很少。乐森璕先生于1932年研究扬子江下游栖霞石灰岩中的珊瑚化石时描述了两种:Fistiulipora sinensis Yoh,Fistulipora waageniana Girty。除此而外未见其他环口目苔藓虫出现在中国二叠纪地层的报告。根据现在的认识和其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春季采自湖北西部长阳马鞍山的向家磴、双栗树及白岩槽等地的上泥盆纪写经寺层;因化石大部分都已铁化,保存较好。共计11属15种,共中有4个新属及11个新种不能鉴定者数种。兹将各属所发现的种属分别表列如下:长阳上泥盆纪写经寺层中产丰富化石的岩层仅有30米,除其上部有零星化石不计外,还可分为中下两部:a)中部为薄层石灰岩及黄色泥质石灰岩,含介形类化石(By 230)及(By 7)。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龙潭位于宁镇山脉的西段,西距南京34公里(图1)。乌桐系是复于志留纪晚期高家边系之上,而位于下石炭纪金陵灰岩之下的一个地层单位。乌桐系在宁镇山脉各地均有广泛发育。龙潭镇的观山、石漫山、雷鼓台及黄龙山均出露良好,是研究乌桐系的理想地区。由于乌桐系处于志留纪晚期高家边系和下石炭纪早期金陵灰岩之间,因此从层位的关系上讲,它既可属于泥盆纪,也可属于下石炭纪底部。加以过去几十年来在这一段地层中没有找到海相化石,它的岩相问题一直认为是陆相,关于它的时代问题便成为我国40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白垩纪-古近纪(K/ Pg)界线地层蕴含了全球性的地质事件信息, 特别是显生宙第5 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如恐龙的灭绝), 该界线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目前国内约30 个地区发现了陆相K/ Pg 界线,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 证据包括恐龙蛋铱含量及碳氧同位素, 恐龙牙齿及蛋化石、 微球粒、 黏土矿物、介形类动物群、 轮藻、 孢粉和环境磁学变化, 多为古生物方面的研究, 这些证据所反映出的气候信息相似,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呈现出等时性和普遍性。中国陆相K/ Pg 界线与国外海相K/ Pg 界线相对比, 由于陆相地层的缺失、 生物演化关系及保存条件的制约, 其研究难度大、 程度低、 进展缓慢, 中国发现的大部分K/ Pg界线点论据不甚充足, 有2 个或2 个以上证据链的界线点只有9 个。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和李星学,在1952年发表的“四川侏史纪植物化石”(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5册新甲种第3号)一文中,曾创一新属名 Sinophyllum。此文发表后,曾有人指出,此属名曾为葛利普教授用於两种华南二叠纪的珊瑚化石。最近有一位学者亦来信指示,希望为四川侏罗纪植物另创一新的属名,并在古生物学报上声明,以免误会。作者亦觉得颇有声明的必要。作者作文时,亦曾经考虑到,此属名已被用於珊瑚化石的事实,但最后仍决定为侏罗纪植物创此新属名。因动物和植物属名的雷同,一向被多数学者认为无伤大体的。在中国方面,亦有先例,譬如 Norinia 一个属名,一方面被用於中国的三叶虫化石,一方面又被  相似文献   

17.
1953年本文作者在古生物学报第1卷第3期第116页,在一篇讨论Lepidop-teris 的论文中,曾经提及Gothan 教授的意见,说:“此属植物的主轴上有‘间小羽片’的形态,似足以证明此属植物有即将绝灭的命运。”此文发表后,作者即接到若干来信,希望伸述这一个意见。作者特作此短文,以补充之。所谓“间小羽片”英文名Intercalated pinnules 德文名Zwischenfiedern,即系指夹生於两个羽片轴之间,直接自主轴伸出的小羽片,植物之有“间小羽片”以古生代的种子蕨及蕨类为最多(以目前的知识视之,此类植物,极大多数似为种子蕨类而非蕨类)。最有意义的是无论古生代及中生代,凡有“间小羽片”的种子蕨类的各“种”,都是最重要的标准化石。如上泥盆纪的Archaeopteris 各种如A.fimbriata Nath.,(北极熊岛B(?)reninsel),A.fissilis Schmalh.及A.archety-pus Schmalh.(两种都是苏联顿内茨煤田上泥盆纪标准化石),A.intermedia Nath.(熊岛),A.roemeriana G(?)pp,(欧洲),A.hibernica Forbes(爱尔兰及苏格兰),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泥盆纪地层研究最早始自贵州,丁文江等对该区泥盆系的分层,在华南泥盆系分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贵州泥盆纪生物群却研究得很差,许多重要的门类如腕足类、珊瑚尚缺乏系统描述。在地层方面,对于海相中泥盆世早期沉积的特征、分布一直不清楚,至于贵州西部泥盆系的发育情况更无正式报导。1959年以来,地质部第四普查大队对贵州境内的泥盆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动物羣,并确立了一些新地层单元。本文所描述的这批重要化石,即由第四普查大队金晓华、刘朝安等最早发现,继由北京地质学院实习队和笔者等,分别于1960—  相似文献   

19.
解放以来,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地层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重大进展:秦岭——淮阳地盾北缘发现了一个早石炭世的陆相含煤地层和一套巨厚的属于中石炭世的磨拉石建造;山西组中发现了许多晚石炭世型的双壳类化石;石千峰组的时代可能全部都有属于早三叠世的可能;根据大量植物化石,北京西山的双泉组的年代肯定是晚二叠世;许多新材料提供的证据都说明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均远非以前认为的那样是纯大陆相沉积,而是在滨海平原环境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泥盆纪沉积在新疆地区广泛分布,动物群丰富多彩。但至今尚没有一篇专门论述新疆地区泥盆纪时期任何门类化石的著作,这就给予在开展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确定该时期地层的时代和对比,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笔者最近对天山东段古生代晚期古地理的初步研究,确定了在泥盆纪吋,天山南北分属两个古动物地理区;北天山属北美—哈萨克斯坦类型,南天山则和西欧—烏拉尔类型相似陆赜蚬憷?山系发育,处于中、苏两国接壤地带。因此,该区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对于确定两国地层的对比,确定古生物地理分区,实具有头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