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VM气耦合脉冲管制冷机(VM-PT)是一种新型的液氦温区制冷机,为探索两级气耦合复杂的机理,本文采用Sage软件构建了低温调相VM-PT制冷机的整机模拟程序,研究了运行频率、平均压力、毛细管长度以及Er3Ni填充长度等参数对两级气量分配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运行频率、平均圧力、毛细管长度以及Er3Ni填充长度均会影响两级质量流的分配,进而影响制冷机的最低温度,权衡工质的做工能力以及蓄冷器损失两方面因素,该四个参数均存在一个最佳值。搭建了实验平台并对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在实验中通过优化毛细管和蓄冷器,在运行频率1.6 Hz、平均压力1.4 MPa、压比1.6的情况下得到了3.86 K的无负荷制冷温度,在4.2 K可提供约10 mW的制冷量。 相似文献
2.
在考虑20K以下温区氦流体热物性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液氦温区脉管制冷机的经热模型,用以研究液氦温区双向进气型脉管制冷机的动态工作过程及其制冷机理,为开展液氦温区多级脉管制冷机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二级双小孔型脉管制冷机的基本结构,着重分析了第二小孔,结构参数冷机性能的影响,指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经反复实验,采用双小孔结构的二级脉管制冷机第一、二级最低制冷温度分别达到46K和3.0K。 相似文献
5.
6.
低温环境下系统器件的密封性能至关重要,对于低温密封研究,了解低温下微小漏孔泄漏的流动特性很有必要。本文构建了具有随机粗糙度壁面的二维微通道,应用仿真软件研究液氦温区漏孔微通道内气流的流动特性,计算分析通道内各物理量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随机粗糙度壁面对速度分布的扰动在近壁面影响最大,随着远离壁面的方向减小,对中心区域流动几乎无影响;低温导致氦气粘滞系数下降,微通道内气体流速增加;压力分布也因通道特征尺寸变化而发生波动;液氦温区漏孔的质量流量比常温下大两个数量级,并且当进出口压力比超过临界值后漏孔质量流量不再变化。对于低温系统的漏率预测、泄漏预防和低温检漏、密封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具有独立气路的液氦温区G-M型二级脉管制冷机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一台具有独立气体回路的液氦温区G-M型二级脉管制冷机的制冷性能.目前的实验装置由两套独立的单级双向进气型脉管系统构成,第一级冷头对第二级进气的预冷通过安装在第二级回热器中部的换热器与一级冷头之间的热联接来实现.研究表明,该制冷机采用4He为工质,分别以Leybold CP4000和RW2氦压缩机来驱动第一级和第二级,可以获得2.18 K的最低无负荷制冷温度,4.2 K提供的最大制冷量为595 mW. 相似文献
9.
液氦温区高频脉冲管制冷机具有体积功耗小、质量轻、低振动等优点,因此在太赫兹通信、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国内外深低温机械式制冷机的研究热点。而低温回热材料的性能是制约深低温制冷机发展的关键因素。利用实验室自主设计的液氦温区两级脉冲管制冷机及北京科技大学提供的Gd2O2S(GOS)材料,从填充长度等方面,对回热材料在液氦温区高频脉冲管制冷机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目前工况下,回热材料HoCu2的实验效果是优于GOS,并对此做出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说明了低温系统螺杆压缩机使用润滑油的作用,分析指出对于氦气进行油过滤的重大意义,并详细介绍了氦低温系统中油的过滤系统。通过研究油分离的原理及方法,对各过滤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为低温系统长期稳定、安全、可靠地运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使用EcosimPro商业软件和关联式编程两种方法,对HEPS氦低温传输系统进行了模拟和计算,研究了管道内径和管道粗糙度对管道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压降随着管道内径的增大而减小,但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当管道直径从30.8 mm提高至56.8 mm,压降仅降低了约510 Pa;流动压降随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管径越大压降增加越小,当管径为30.8 mm时,选用电抛光管压降下降了954 Pa;管道的漏热量和降温复温时间随管径的增大而提升。通过计算分析最终选择主干来流管道公称直径为DN25,内径为30.8 mm的普通金属管,分支来流管道公称直径为DN10,内径为14.6 mm的普通金属管,主干回流管道公称直径为DN50,内径为56.8 mm的普通金属管,分支回气管道公称直径为DN20,内径为23.8 mm的普通金属管,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