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沉积环境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对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岩心观察描述和岩石薄片鉴定,确认其主要的岩石类型及生物组合,结合地震、测井、录井资料,将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地前缘斜坡相、海滩相、陆棚相5个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出9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在此基础上,讨论珠江组沉积相空问展布...  相似文献   

2.
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运用薄片、扫描电镜、粘土矿物射线衍射分析、物性分析等测试手段,对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东沙隆起珠江组由下向上发育无障壁滨岸、碳酸盐岩台地和浅海3类沉积相,其中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包括台地边缘礁、台地边缘滩、台内礁、台坪及斜坡塔礁等沉积亚相.珠江组储层岩石类型以生物礁灰岩和生屑灰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其次为原生粒间孔、生物体腔孔等原生孔隙和裂缝,普遍存在非均质性.珠江组储层发育受海平面升降、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三重影响.珠江口盆地珠江组优选有利储集相带为流花地区台地边缘礁及生屑滩,较有利储集相带为惠州地区台地边缘礁、生屑滩及陆丰地区台内点礁、生屑滩.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根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钻测井上界面识别和井震结合,在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珠江组共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界面,5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在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建立的基础上,探讨了层序的主控因素,认为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珠江组层序地层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低位体系域易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是本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惠陆地区至东沙隆起一带珠江组时期位于陆架坡折之上,在持续海侵的背景下,发育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两大岩性,为了厘清不同岩性之间的层序对应关系,利用岩性组合、生物组合、暴露标志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确定了海平面升降是控制层序样式的主要因素,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SB23.03、SB21.00、SB18.00、SB17...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珠江组碎屑岩体系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的平面展布,从东沙隆起整体出发,通过岩石学特征、岩心观察、综合录井、测井资料、单井沉积相研究,认为研究区的碎屑岩体系发育三角洲、无障壁滨岸一海滩和浅海3类沉积相,可识别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前滨、近滨、远滨、陆棚等6种沉积亚相及若干沉积微相;得出了研究区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并明确了物源方向。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珠江组-韩江组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岩心分析基础上,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及地震相类型,在珠江组和韩江组内识别出滨海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并把本区的滨海河流三角洲分为退积型和进积型两种。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内揭示了各沉积体系中沉积相及微相的发育分布,认为沉积体系分布和发育是古地貌及同沉积断裂、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供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进行了有利储集相带分布预测。目前,该区已成功钻遇断裂坡折带下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的构造-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7.
通过精细岩石学特征研究和阴极发光技术,研究珠江口盆地珠江组碳酸盐岩阴极发光特征并进行成岩阶段划分。结果表明:①珠江组碳酸盐岩总体具有较弱的阴极发光,海相流体在成岩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少数样品具有强—极强的阴极发光,表明其局部受到非海相流体的强烈改造;②在相同的阴极发光条件下,不同的岩石类型显示出不同的阴极发光特征:生物礁灰岩具有极弱—不发光和强—极强阴极发光2个极端端元式的分布特征,白云岩化礁灰岩总体表现为极弱的阴极发光,生物碎屑灰岩以极弱—不发光特征为主,少数陆源碎屑矿物含量高的显示出极强的橘黄色阴极发光,白云岩化生物碎屑灰岩大多表现为白云岩化部分具有极弱—无阴极发光,而未白云岩化部分具有中等—强阴极发光;③方解石胶结物生长期次为纤维状/叶片状方解石—马牙状方解石—粒状(或块状)方解石—充填裂缝或沿缝合线分布方解石,其中纤维状、叶片状环边方解石普遍无阴极发光;④根据不同成岩环境胶结物组构类型及其相应的阴极发光特征分析,将珠江组碳酸盐岩成岩阶段划分为准同生—同生阶段、早成岩阶段和中—晚成岩阶段。  相似文献   

8.
塔北隆起中部东河塘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精度层序地层为储层精细对比提供了重要手段。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岩心、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野外露头为基础建立了塔北隆起中部东河塘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塔北隆起中部东河塘组由一个完整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构成一个三级层序,以其内部相对稳定的水进面为界进行高精度层序划分,可划分出6个四级层序。通过野外露头对比、岩心观察、测井及地震特征的对比,在层序内部识别出浪控三角洲和滨岸沉积体系,明确了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总结了物源供给、古地貌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对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番禺低隆起是珠江口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钻井、古生物、测井等资料,开展层序划分对比工作,建立了区域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研究区等时地层结构的基本特征,阐明沉积层序的发育模式和控制因素,并对层序格架内地层圈闭的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研究区具有不同的沉积层序发育模式,其层序结构样式和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断裂坡折带所控制,并由此在该区内形成3类有利的地层圈闭,对今后在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陆丰凹陷是一个已被证实的富生烃凹陷,目前钻井油气显示多集中于凹陷南部,其为当前珠江口盆地的重点研究地区。由于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沉积期构造活动复杂且钻井较少,研究区沉积特征及演化过程尚不清楚,制约了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以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原理为依据,综合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古近系文昌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建立了三维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分析了沉积体系展布特征。根据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岩性和测井资料上的响应特征,认为陆丰南地区文昌组整体为一个二级层序,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它们构成了湖盆从初始裂陷→强烈裂陷→弱裂陷→热坳陷的完整沉积充填与演化过程。在研究区识别出波状、亚平行或乱岗状地震相,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楔形杂乱充填地震相,帚状或楔形前积反射地震相,斜交型或S型前积反射地震相和低幅丘形地震相,它们在垂向上具有关联性。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泊与浊积扇等沉积相类型,受控于湖盆演化的各个阶段,沉积体系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旋回性特征。综合分析认为:SQ2层序内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陆丰南地区勘探的有利相带,SQ3和SQ4层序内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浊积砂体均为潜在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下段是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主要的油气勘探层段之一,且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前人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依据录井、岩心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同时结合区域油气地质背景,对混合沉积特征、成因、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阐述了研究区早中新世的混合沉积格局及成因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相,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上的混积岩,宏观上表现为混积岩、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的混积层序。混积机理与海平面、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等的频繁变化密切相关,混积方式以原地混合和相混合为主,见风暴成因的间断混合。通过混合沉积特征、控制因素、成藏潜力等研究,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特殊层序地层模式及其对勘探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珠江口盆地自36Ma至今划分出23个三级层序,基本可与EXXON旋回图对比,但SB33、SB4.2未能识别,SB26.5、SB15.5和SB13.8为Ⅱ类层序。珠江口盆地的一级海平面旋回表现为大海进,与EXXON旋回图上截然相反,造成本区三级层序呈“退积充填”型式叠置,从而决定了珠江口盆地:①缺乏“前积充填”盆地中所具有的滚动背斜、盐丘、泥丘及底辟构造等圈闭类型;②发育良好的“海进底砂岩”,形成良好的储集层和长距离输导层;③礁/滩发育且总是被深水泥岩覆盖,形成良好的地层/岩性圈闭;④低位体系域中盆底扇及斜坡扇砂体总是被深水泥岩包裹,可能有潜在的大的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3.
伊朗KASHAN区块库姆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伊朗KASHAN区块是中国石化海外油气勘探市场的一部分。作为主要勘探目的层的渐新一中新统中下部库姆组在该区沉积了数千米厚的海相碳酸盐岩系,发育8种沉积相11种亚相。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库姆组为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属于二级层序;在此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文章结合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出了该区良好的油气开发远景。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东沙隆起珠江组碳酸盐岩储层以浅埋藏、弱成岩作用、基质孔隙为主的特征,采用目前较成熟的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经过各种方法反复试验,初步形成了适合该区基质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的综合预测技术,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孤岛地区馆陶组河流沉积地层的高分辨层序地层样式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对孤岛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河流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垂向演化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分析并建立了该区馆陶组河流沉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型。认为孤岛地区馆陶组河流沉积层序总体上是一个完整向上变细的正旋回序列 ,且其演化是脉冲式的 ,其中馆 33、馆 35、馆 42 、馆 44 、馆 53、馆 63砂体厚度大 ,分布面积广 ,是本区最好的一类油层 ;基底沉降速率与沉积物沉积速率或供给速率的平衡关系是控制砂体空间展布的根本原因 ;馆陶组地层对应 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三级 ) ,即馆上段和馆下段 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 (四级 ) ,即下部 (馆 7、馆 8)、中下部 (馆5、馆 6)、中上部 (馆 3、馆 4)和上部 (馆 1 2 ) ;短期旋回基本上与油砂体规模的地层单元相当 ,可用于解释油砂体的叠加和迁移。图 3参 2 (刘建民摘 )  相似文献   

16.
根据岩心观察和镜下薄片分析资料,对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礁滩相储层主要成岩作用及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珠江组礁滩相储层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准同生期、早成岩期以及中-晚成岩期等3个阶段;主要成岩作用可划分为积极成岩作用(如溶解作用、包壳作用、藻类-生物相互穿插、生物钻孔等)和消极成岩作用(如胶结作用、泥...  相似文献   

17.
惠州地区是目前珠江口盆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珠江组作为主力产油层段,具有寻找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通过对惠州地区珠江组砂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盆地转换期的古地貌特征、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以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体系展布、海陆过渡相区的水动力条件和后期构造运动都对砂体的形成和展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沉积相决定了砂体的宏观展布,层序结构影响砂体在不同体系域平面上的分布和纵向上的发育程度及叠置样式,二者是控砂的主要因素。在对控砂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已发现岩性圈闭油气藏的解剖分析,建立了惠州地区珠江组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模式,分析了有利地层岩性圈闭区带和类型,认为沉积坡折附近和海进体系域退积砂岩岩性尖灭圈闭是惠州地区珠江组最为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海相中新统层序地层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珠江口盆地5口井的海相中新统层序地层分析,发现了10个层序界面及9个最大海侵面,用综合生物地层年表确定了层序界面年代。大多数层序界面时间上可与深海沉积间断及氧同位素曲线正向偏移相对应,气候变冷及冰川型海退是形成层序界面的重要原因,本区占水深曲线与Haq等(1987)的海平面曲线对比表明,古水深的变化在二级周期上受沉降的海平面变化控制。本探讨了中中新世早中期本区北东向古海流的加强事件及区域储盖组合与海平面相对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据层序地层分析将上、下第三系分界置于珠江组下部大砂岩底附近。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美丽山山前凹陷中二叠统平地泉组相当于博格达山山前凹陷的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芦草沟组与平地泉组均为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尚未建立芦草沟组与平地泉组的等时地层格架,制约了烃源岩在横向和纵向上分布范围的落实。通过系统分析井-震、露头及地化等资料,划分了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单元,明确了与平地泉组的地层对应关系,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东部芦草沟组沉积充填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周缘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及红雁池组各为一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平地泉组下部的三级层序1与上部的三级层序2。芦草沟组(层序1)发育低位域、湖侵域与高位域,低位域以扇三角洲、三角洲与滨浅湖沉积为主,半深湖-深湖亚相仅分布在博格达地区;湖侵域半深湖-深湖亚相在各凹陷分布范围达到最大;高位域扇三角洲、三角洲及浊积扇砂体规模增大,半深湖-深湖亚相分布范围减小。芦草沟组湖侵域与高位域沉积时期,半深湖-深湖亚相发育了优质烃源岩,与高位域各类型砂体构成良好的生储组合。芦草沟组高位域为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较有利的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20.
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以野外露头资料为主,综合应用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下扬子地区古生代海相地层进行了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识别出代表四种类型层序边界的不整合面,即隆升侵蚀型不整合、海侵上超型不整合、水下侵蚀型不整合和暴露侵蚀型不整合。此外,还识别出4种类型的凝缩段,即震旦系的煤层,志留系、石炭系高骊山组的页岩,奥陶系的薄层白云岩以及石炭系的薄层灰岩。根据这些界面标志,共划分出11个二级层序,建立了下扬子区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根据下扬子地区古生界野外露头剖面所确定的岩性、岩相、沉积构造等沉积标志特征,确定了下扬子地区古生界发育3种沉积体系类型,即大陆沉积体系,海陆过渡沉积体系和海洋沉积体系。最后结合区域性大地构造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对本区的盆地性质及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建立了研究区震旦纪-晚奥陶世、泥盆世和石炭纪两坳夹一隆型的克拉通盆地层序模式、晚奥陶世末到晚志留世的前陆盆地层序模式和中、晚奥陶世、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层序模式,总结了其各自的层序发育特征,明确了研究区不同类型背景的层序的储层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