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铭述 《建筑师》2008,(6):119-120
今年11月初,《建筑师》编委会暨理事会会议在无锡召开期间,彭一刚老师问我是否还有父亲晚年的照片,我回来后立即将几张照片发给了他,很快彭老师将他手绘的父亲的肖像寄给了我。流畅的线条将父亲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他特意在眉宇间勾上几笔,那是父亲经常紧锁的眉头,彭教授将其性格坚毅严峻的一面做了画龙点睛式的素描.父亲于1988年10月15日去世,肖像正好是对父亲的一个纪念。  相似文献   

2.
莫宗江先生     
莫宗江先生陶宗震莫宗江先生是原中国营造学社社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古建筑专家,他出身坎坷、幸遇良师、勤苗努力,自学成材,是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亲密的学生与助手、由于他出色的协助梁先生各项工作,使梁先生增加了'一倍'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他的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3.
钟晓青 《建筑创作》2006,(12):140-142
“12月8日上午,接左川电话,得知莫先生于早上7时35分去了,一时黯然。前几日还在商量着再去看望先生,计算时日,也认为先生必然亲见2000年的到来,现在竟都是见不到了。含悲忆往,不意却未感沉重,而是觉得先生并无精神之累,飘然仙逝,也一定不愿后人承受苦痛。我这样想,希望先生不会怪责。  相似文献   

4.
莫宗江先生手稿选登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莫宗江一包导。大知周本江大代了一文山两中初的银忻拉查.办<的工。辰6李有曹发言-《子女设有价住在对苏的做名IZ&而创。州白米滑的匐川2。减和各个义的转而.店里工和'令返车公"空代生生基等,。R南昌县先生rtt-p...  相似文献   

5.
杨新 《中州建设》2013,(9):78-78
有一种农民,是土生土长的,像我爷爷他们;有一种农民,像我父亲他们,背井离乡,抛家别子,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里,从事最卑微的工作,享受最低廉的生活。他们挥汗如雨的背影是繁华的都市里一道永远沉默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桑胜文 《建筑》2012,(8):77-78
龙年春节的前三天,我和妻子回到了山东宁阳老家陪父母过年。在家门口不远的公路上一下车,就看到父亲戴着鸭舌皮帽子,在大门口外正站着等我们回来。当他发现我们从车上下来时,慌忙迎上来要提行李箱。一年多没有见父亲,我发现他又苍老了许多,背比去年更驼了,脸上的皱纹比以前更深了,步子迈得也没有以前快捷,毕竟78岁的老人了。  相似文献   

7.
该文是作者2015年6月11日在《第三届冯纪忠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作者回忆了1950年代冯先生指导作者毕业设计以及冯先生担任系主任的情况,并对冯先生的空间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马卫 《中州建设》2011,(19):59-60
父亲是文盲,因此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女考上大学。但哥哥姐姐读书时,正是文化大革命,读大学得推荐,这对无权无势的我们家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的哥哥和姐,全是读到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  相似文献   

9.
世上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来从事更好更体面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有很多人不愿意让子孙后辈从事与自己相同的行业。我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做为一名老电梯安装人员,他没有太多的文化,但却酷爱读书。我小的时候他就经常告诫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相似文献   

10.
我父亲去世一周年了,我们大家都很怀念他老人家。首先,感谢校领导能组织这个纪念会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我代表全家人向北林大领导、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领导、各单位的领导以及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似文献   

11.
王贵祥 《建筑创作》2006,(12):134-139
先师莫宗江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有七个年头了,但是先生的音容笑貌还时时在眼前萦绕,一切仿佛都是昨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殷力欣 《建筑创作》2006,(12):143-149
在我所认识的那些有成绩、有名望的学者中,就外在的行为举止而言,有些人谈吐儒雅而衣着考究,有些人谨小慎微尽量表现得很普通很平民,另有些人则性情乖张而不拘小节。莫宗江先生(1916-1999年)是无法简单归类于这三种类型的。他一身布衣(有些还是自己剪裁的),但永远是那么整洁、得体;他有很洋派的地方,如好打网球,有喝英式红茶的习惯等等,但这似乎主要是以健康起见的,他需要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他的研究事业中去——中国古代建筑和诗书画艺术;他健谈、幽默、措辞讲究、机锋敏捷,同时他也很熟悉寻常巷陌的生活琐事、贩夫走卒们的日常话语,信手拈来,即成鲜活的社会文化史料,赋予其深层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陈耀东 《建筑创作》2007,(8):131-132
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是继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二位学科奠基人之后,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学者之一。陈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建筑史研究队伍的一个损失,我们后学一直在深深地怀念他。  相似文献   

14.
金柏苓 《中国园林》2007,23(10):36-36
周维权老师去了。先生病重期间适逢我膝骨骨折出不了门,等到终于能站到先生病榻前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讲话了。我只好和护工交谈让他听。当得知我已为他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修编  相似文献   

15.
刘叙杰 《建筑创作》2007,(8):126-130
对于一位人物或一件事情的了解.往往要通过相当长期和反复地认识.即使如此.也常常不能做到十分全面和彻底。此外.观察者本人的洞察力和所处的地位也相当关键.在这一方面.成人就要比孩子有利得多。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对于从小就认识的陈明达先生.在我的记忆里.对他的印象似乎是既清晰又模糊.既熟悉  相似文献   

16.
李嘉珏 《中国园林》2012,28(8):13-15
2012年6月8日,恩师陈俊愉先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噩耗传来,令人悲痛不已。然而,先生并没有远去,因为他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作为一名由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培养的老研究生,回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与先生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我往往情不能自已。想说的话,想写的事,很多很多。对我来说,他是终身的导师!也是一块丰碑,一个楷模,一面旗帜,一位具有大家风范的伟人!  相似文献   

17.
潘家莹 《中国园林》2007,23(4):28-28
2006年春节,我和朱竹韵一起去李嘉乐先生家拜年。那天他十分高兴,精神特别好,也很健谈。谈起了他近年来经常去外地做咨询评审工作,谈到他的论文集稿件已经整理好,即将出版,还谈到一些我们都熟悉的、年龄和他近似的同志,身体大不如前了。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莫公     
楼庆西 《建筑创作》2006,(12):128-131
1949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时,建筑系是一个小系,全系四个年级学生共计40余人,教师十余人。由于建筑专业教学的特殊性,绘画、制图、设计等课题都是个别辅导,加上系主任梁思成先生的倡导和影响,教师、师生之间的关系都特别融和,教师都以“公”相称,将梁思成先生称为“梁公”,莫宗江先生称“莫公”等等。我们学生当面称老师为“先生”,背后也称“公”,久而久之,有时当面也称老师为“公”了,老师不但不责怪反而觉得很亲切,于是,莫宗江先生就成为我们的“莫公”。  相似文献   

19.
温琳琳 《新建筑》2010,(1):109-110
##正##准备着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研究室的正式成员中我与古谷先生认识的时间其实是最短的。但也正因为时间的短暂,许多事情才会记忆犹新,感受才会如此深刻。初次见到古谷先生是一个冬日的午后,研究室每周例行集会前的一段时间。为了报考古谷先生的研究生,我约好和他面谈,心里忐忑不安。虽然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