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黔东南■家人依山傍水而居,少与外界交流,因此其女性盛装民族与艺术特征鲜明,反映出文化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以黔东南■家女性盛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以图像学和社会学为角度,对黔东南一带■家女性盛装的构成形态、着装步骤、技艺特征、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研究表明,■家女性盛装中运用的刺绣工艺独具特色,技艺精湛,蜡染纹样题材独特,构图严谨,充分体现了■家妇女的智慧与勤劳。另外,■家女性盛装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是■家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人正是通过服饰这个媒介,构建了本族群的社会记忆与历史记忆,强化了族群认同,更增强了民众间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文中介绍了凉山州彝族传统服饰擦尔瓦和披毡的面料来源和制作方法,并通过对当地严显辉老人等民间土法染织技术的实地调查,阐述了石磙染与泥染传统染色工艺的加工使用原料、工艺流程以及发展现状等,分析了当前彝族服饰传统染织技艺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旨在倡议发掘植物染料资源,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西南丹白裤瑶是民族传统传承较好的少数民族之一,至今还保留从种棉纺纱、织布印染到纹绣和服饰制作的技艺。白裤瑶盛装服饰的形制、印染、刺绣图案都彰显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以女子盛装为代表的服饰印染技艺,较全面地体现了白裤瑶服饰民间印染技艺。  相似文献   

4.
正少数民族文化风格迥异,彰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人文主义情怀。其中少数民族的服饰可谓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符号。以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为例,彝族服饰不仅色彩绚丽,其花纹图案中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彝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与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族审美特征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服饰中的文化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交  相似文献   

5.
云南彝族服饰的结构和色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以多元化美为结构整体,以自然美作为色彩基调。其展示的历史演变、生活风貌、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都具有浓厚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瑶族服饰图案的纹样、色彩、结构和内涵等方面的研究,分析瑶族服饰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进而探讨瑶族服饰图案与纤维艺术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以纤维艺术为载体,利用纤维艺术设计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象等特性,归纳总结瑶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和应用形式,形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审美性和时代性特色的纤维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7.
大理漾濞彝族腊罗服饰历史悠久以精美刺绣而闻名,腊罗服饰剪纸依服饰装饰形制进行剪镂,为刺绣工艺提供美术造型基础,具有纹样题材丰富、装饰主题统一、民族艺术风格突出等特点,是漾濞彝族文化符号的象征和审美意趣的展示。腊罗服饰剪纸艺术的图形语言塑造出该民族独特而立体的民族文化体系,对腊罗人的民族历史、信仰和价值观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印染工艺,为现代服饰创新设计提供新方法,以水拓染技艺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际体验,阐述其文化内涵、审美特征及情感表达,深挖其艺术特色。并以案例分析解读及元素转化设计的方式,从设计思维跨界、材料配伍延展、图案设计创新、工艺技术组合4个方面给出水拓染技艺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路径。研究表明:将水拓染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既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艺术特征与文化魅力,又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追求与人文需求,有助于构筑文化加持、艺术与技术双重作用的服饰设计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侗族女性是侗族服饰的制作和传承者,是侗族传统服饰得以流传的灵魂载体,千百年来,她们的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原生态的审美加以技艺创作造就了美丽的侗族女性服饰,谱写了侗族服饰文化的灿烂篇章。对侗族女性主体服饰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深一步地了解侗族女性服饰存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彝族服饰图案在其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中,因受本民族物质和文化生活影响而呈现丰富的造型形态,它作为一种标识性、象征性的艺术符号融入到服饰当中,构筑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彝族服饰文化,它是古老彝族人们审美心理的重要表征,也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奇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传承与发展闽台髹漆艺术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闽台传统髹漆艺术的审美艺术特征,从中提炼髹漆艺术在造型、色彩、技艺等方面的设计创新与发展空间。并通过分析闽台典型的髹漆技艺及其中的制作之道,体现不同技术手法在服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最终为我国服饰设计提供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与底蕴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李钰  王羿 《西部皮革》2023,(23):23-26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社会、历史、文化方面呈现出多源、多彩的面貌,影响到该地的传统彝族服饰,使其呈现区域性、多源化和多流变的特点。文章选取巍山县马鞍山乡彝族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与采访当地的服饰文化研究者,获得一手资料,对比一百多年来各个时期当地彝族女性服饰的变化,探究其流变原因,挖掘因服饰流变而投射出来的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背景下,广西三江侗族的服饰彰显出深刻的文化意蕴,为新时代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提供了有机的范式样本。如今广西三江侗族服饰文化在继续厚植本身文化土壤,同时有力地凸显了传承民族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使命。广西三江侗族服饰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与价值,对此,文章从节日盛装、男子盛装、女子盛装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指出,广西三江侗族服饰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的内容再现、审美标志的功能彰显、民族情感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4.
凉山地区作为彝族最大的聚集地,彝族服饰式样繁多,保留完整。为挖掘凉山彝族服饰特有的社会阶级性,探寻民族之间的文化影响,通过对现有凉山彝族土司罩衣样本的分析,归纳了土司罩衣的表征,将样本服饰与同时期满汉贵族同类型服饰进行对比,探索其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凉山彝族土司服饰不仅展现了其特殊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为利于彝族服饰文化和制作技艺的传承,通过对凉山西昌、昭觉、美姑、越西、布拖、甘洛、喜德等地彝族服饰的田野考察,搜集了所地、什扎、依诺3个语言区的小、中、大裤脚彝族男裤的实物、图片、相关参数,对当地彝族村民、服饰工匠及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录音,了解彝族男裤制作工艺。通过对彝族男裤形制结构特征的分析,并采用衣片拆解还原的方式,绘制出小、中、大裤脚彝族男裤的平面款式图、结构分解图,并结合彝族的文化、历史、习俗和彝族男裤的尺寸信息等进行解析说明,以此了解凉山彝族男裤的形制及结构特征,使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及技艺得以准确记载,供后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田野考察点,采用文献资料搜集法和实地考察法,对西江苗族妇女便装的历史演变、便装的特点及审美进行考察和分析,并通过其穿用现状来反思其未来的发展走向。通过对贵州西江苗族女子便装艺术与文化特征的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人们的日常衣生活,有助于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的审美及发展。研究认为,西江苗族女性便装服饰有其族群特定的人文地理背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民族服饰演变的主动权应在于这支民族自己手中,需要依靠苗族民众自己的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强化,维护自己文化的生存、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凉山州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块瑰宝,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凉山彝族服饰的造型与色彩特点是与当地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色彩鲜艳,丰富艳丽。同时服饰文化作为一种地域物质文化形态的代表,同时又体现了凉山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社会形态、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综合面貌,蕴含着古老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族服饰染织艺术作为一种地域物质文化,承载、反映了彝族先民特有的宇宙人生观与美学世界观.苏晓燕编著的《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一书不仅对凉山彝族服饰染织艺术的具体程序及蕴含的内在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还深入研究了其抽象美学特征.作者从凉山彝族服饰染织的形态抽象与元素关系抽象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相似文献   

19.
李立新 《纺织学报》2007,28(11):115-118
通过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装饰艺术形式——中国结即传统绳结技艺,将中国结的历史演变阶段划分为上古至民国和现代2个阶段,探讨中国结于各个历史时期在装饰及服饰领域中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重点分析了中国结在传统与现代服饰中包括服装、服饰配件、服装饰品3方面的形制及装饰特征,明确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装饰元素,特别是在服饰的装饰与应用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对现代服装设计及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乌蒙山型彝族服饰至今保留着传统的贴布绣工艺,精湛的贴布绣工艺展现了当地女子的勤劳智慧,是贵州乌蒙山型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其贴布绣工艺的工艺手法、纹样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民族内涵,为我们研究乌蒙山型彝族的传统服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