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自古以来便被誉为"蜀中之宝",川剧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上两者颇有渊源。直至现在川剧戏服上也大量使用蜀绣装饰,与蜀绣的关系密切。文章运用历史考证、技术分析的方法,对蜀绣和川剧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行考证回溯,对川剧戏服及布景中的蜀绣装饰进行文化梳理和技术研究,总结出川剧戏服上蜀绣装饰的技术特征、文化关联及两者在文化传播上的切合点。提出以川剧为载体的模式来促进蜀绣文化在民众间的传播,利用川剧作为蜀绣文化传播媒介的实施性意见。以期解决目前蜀绣传播模式单一、缺乏动态感染力的现状,为弘扬蜀绣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内容之一的轻纺作品蜀绣与中国民族在传统的美学关系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的柴米油盐,还是在文学艺术的的瀚海之中,还是在其重要的经济作用与文化交流上,我们都不能将蜀绣的实用与审美分开。对于拥有5000年文明的传统中国而言,蜀绣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学艺术是极其具有吸引力的。对此,笔者在此从中华文学艺术与蜀绣的关系中浅谈这一传统的中华手工艺术的瑰宝——蜀绣。已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术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乔熠  乔洪  张序贵 《丝绸》2015,52(1):47-53
蜀绣作为四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背景下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文章以文献史料为研究基础,探讨了蜀绣传统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其历代的应用可分为实用绣品和装饰性画绣两类。并通过对博物馆中蜀绣产品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蜀绣传统技艺具有"丰富多变的绣法,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绘画的格调"这五大特性。对蜀绣传统技艺进行重新梳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工艺绝技,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为蜀绣的发展与创新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蜀绣是中国一项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创造,是中华文明在轻纺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奉献给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杰作。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蜀绣作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本文中,笔者尝试从蜀绣文化中的一部分,即蜀绣文字图案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与工艺结晶的角度出发,浅析这一宝贵的手工业产品。  相似文献   

5.
以馆藏于西南地区各大博物馆内的近代传统蜀绣藏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蜀绣尤其是蜀绣日用品纹样的素材、寓意、纹样构成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文化表征,总结了蜀绣纹样的类别、结构与文化特色,以期传承蜀绣技艺和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蜀绣是中国四大刺绣之一,是川蜀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郝淑萍便是蜀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蜀绣技艺精湛、内涵丰富,可谓巧夺天工,将传统的蜀绣样式和现代文化进行巧妙的结合,使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非常贴切,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调研和对传承人访谈的方法,从概念、技法、载体、题材、审美等方面,分析了当代重庆蜀绣艺术特色的变化。重庆蜀绣在继承传统蜀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出了满足当下人们生活需要的蜀绣产品,形成了反映生活、工艺精美、题材丰富、品种用途繁多的特点。在技法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针法,形成了"双扣针"技法,融合了"乱针绣"针法;在题材上反映了当下重庆人的生活和文化,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在用途上更加多元。这些变化与科技发展、外来文化、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反映了当下人们所思、所想,蕴含着独特的生活哲理和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8.
吴优 《西部皮革》2020,(3):63-63
本文主要分析传统蜀绣纹样的寓意和构成形式等方面的特点,总结了蜀绣纹样的类别、结构与文化特色。通过对蜀绣纹样的提取、构成重组以及色彩概括等,将蜀绣纹样元素运用于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期能对蜀绣的传承和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9.
仝瑶  万宗瑜  余翔 《西部皮革》2022,(17):134-136
蜀绣,又称川绣,是巴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对蜀绣技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了解其制作工艺。通过剖析经典蜀绣的题材选取、图案寓意、构成形式、色彩表现,归纳了蜀绣纹样的类别、寓意、结构、色彩和文化特征,阐述了蜀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现状,并从创新模式、创新手法、创新布局、创新色彩等方面探讨了蜀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乔洪  乔熠  张序贵 《丝绸》2015,52(2):45-50
通过分析蜀绣技艺的风格特性及刺绣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状况,阐述了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在服饰设计中运用的意义:一是活化保护蜀绣传统技艺;二是提升现代服饰的深层价值;三是为建立中国时尚文化流行系统奠定基础。同时,就蜀绣技艺运用于高级丝绸礼服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以蝴蝶纹样为例进行设计实践,明确礼服中蜀绣纹样造型及色彩的设计方法,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刺绣针法。并对蜀绣与服装结合的工艺难点进行探讨,针对绣绷改良及固色处理两大问题寻求新的解决途径。以此研究蜀绣技艺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运用的可行性,为蜀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出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丝绸》2016,(1)
以蜀绣传统名品鲤鱼图为研究对象,从史学角度阐述蜀绣画绣的渊源,对鲤鱼图的形成、发展与成就进行梳理分析。从象征寓意和地域特色的角度,探讨纹样题材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经典绣作的研究解析,总结出蜀绣鲤鱼图的技艺特征:鱼头光滑坚硬,鱼眼聚光晶莹,鱼鳞整齐光亮,鱼鳍轻盈灵动;同时根据各类配景的特点应物施针,实现了刺绣与绘画的完美融合。分析研究鲤鱼图这一经典题材,对蜀绣技法体系的梳理完善具有积极意义,以期为目前相关研究作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王玭  王宏付 《纺织学报》2016,37(3):66-71
为强化并发扬湘绣和蜀绣2大秀种浓郁的地域特质,以湘绣与蜀绣部分作品为例,从历史渊源、艺术风貌以及材料选择、色彩运用、针法及绣技等技艺特点出发,总结分析了二者的共性与个性。研究表明:在整体艺术风貌上,湘绣绣品的艺术性比蜀绣强;湘绣用线多样、色彩丰富,其织花线缕染色有深浅变化,而蜀绣绣线主要选用成都本地所练染的丝线为主,地方特色更为鲜明;蜀绣以其深厚的底蕴和刺绣线条的精细秀美,较为湘绣更胜一筹。结论为湘绣与蜀绣的技艺研究、文化传承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丝绸之路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探讨了蜀绣技艺与茶叶包装设计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实践设计制作蜀绣茶叶包装,通过分析应用到茶叶包装中的蜀绣纹样、色彩和针法,研究了蜀绣技艺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的可行性。得出蜀绣技艺和茶叶包装结合具有可行性。蜀绣茶叶包装兼备实用性和观赏性,满足现代社交中人们对茶叶包装更高层次的需求和健康环保的要求,保护与传承蜀绣技艺的同时也提高茶叶包装的外观品质,为蜀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丝绸》2017,(10)
通过对蜀绣企业和市场的调研,全面分析了蜀绣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产品结构、人才队伍、标准体系、市场认知度等核心要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借鉴苏绣、湘绣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特色,提出了未来蜀绣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完善制定蜀绣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完善的蜀绣产品标准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培训,着力强化品牌引领,创新传承蜀绣文化,完善政策支持,加强监管保护等,以期为传统蜀绣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追溯蜀绣起源、兴衰与复苏的发展历程,从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人才队伍、原材料供应、技术创新、市场认知度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蜀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苏绣、湘绣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川蜀特色及"大成都"区域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蜀绣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其中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创新力度、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特色基地、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政府财税扶持力度等方面,以期为传统蜀绣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依托四川地区民间及博物馆收藏的近3000余双绣鞋,以穿用特点和功能特点进行分类。分析研究了蜀绣绣鞋的材料、色彩、功能、结构和外观的特点。梳理和总结了蜀绣绣鞋的形制特点,以期促进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的保护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蜀绣与川剧均是发源于四川的艺术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通过对蜀绣与川剧的历史渊源分析,总结出川剧服装的特点,讨论了蜀绣在川剧服装中的应用,以期达到进一步传承蜀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成都地区蜀绣生产与销售市场的调研,发现蜀绣生产企业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特征认识不足,产品既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又缺少创新性与实用性的研究与转变。针对蜀绣当前市场现状,从生产与销售两方面探究了蜀绣的创新性,以期对蜀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对蜀绣消费者以及成都地区30多家蜀绣企业/绣坊的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从蜀绣消费者、消费产品、消费渠道等3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蜀绣的消费现状及消费特点,并对未来蜀绣的消费趋势进行探讨,提出了促进蜀绣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蜀绣较早记载出于汉赋家杨雄,其<蜀都赋>云: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另作<绣补>诗.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到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名声在外,刺绣基础在民间,但作为工艺,在当时仍很稀罕,因是奢侈品,并受朝廷官府控制.汉代少府属官的东织室西织室,就是专为皇室加工缯帛文绣高级成品而设立的,因绣品显示非凡之技,所以常视之为宝.晋常璩<华阳国志>详载蜀地宝物,便将锦绣与金银珠玉同列,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均被用来换马以应作战之需并补财政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