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缂丝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缂丝的知名度较苏绣、锦缎知名度低,为了传承缂丝技艺,缂丝手工艺家应顺应新时代做出变革,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化社会,让缂丝技艺与精神与时俱进发展,在我国文化复兴路上不断延续。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宏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技艺,对苏州缂丝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作室、丝绸博物馆、苏州特色街区、苏州吴中、相城等缂丝生产企业等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数据统计整理。通过调研分析缂丝存在产品受众面狭窄、品牌影响力不够、销售渠道单一和销售模式相对保守、传承人断代学徒难寻等问题。提出了重视产品的设计与品牌的塑造、提升缂丝文化普及度、发挥政府作用、高校和社会共同培养传承人来传承和发扬苏州缂丝技艺。  相似文献   

3.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推进,苏州缂丝技艺的传承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其代际传承的实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活跃的市场为苏州缂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但潜在的问题也使缂丝的核心技艺正在流失。文章认为,苏州缂丝作为技艺类的世界级非遗项目,核心任务是文化传承,核心价值是"技"和"艺"的统一。以此为根基的非遗保护学术化与市场行为规范化,可以使苏州缂丝手工艺与市场开发之间形成内向和外向的良性互动,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五芳斋裹粽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也是我国粽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传统手工类的"五芳斋裹粽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对五芳斋裹粽技艺的保护方式和传承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建立裹粽技艺文化展示区、依靠节日庆典活动、高校文化教育传承、数字化保护等方式来来推动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何帆 《江苏纺织》2014,(7):3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纺织品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了让人类这一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品鉴栏目推出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传系列"。本系列共4期,分别介绍宋锦、云锦、南通蓝印花布以及缂丝,诠释江苏织绣之美,展现织染技艺中的江苏文化。本期品鉴栏目就将带您走近三大名锦之一的宋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创制缂丝"姑苏繁华图",从理论上系统归纳和总结创制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技艺创新,团队创新,从而论述缂织技艺应用于传世名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留下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丽虹 《丝绸》2008,(2):49-51
目前对中国缂丝的起源虽有不同的认识,但它有证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并在宋代发生深刻变化,产生了缂制书画的高档艺术品,形成中国缂丝艺术的高峰.明清江南缂丝继承南宋缂丝技艺,民国后期则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缂丝在苏州得到振兴,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立足对中国缂丝渊源、突变和传承的文脉进行梳理,总结规律,不仅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袁利华  黄紫娟 《印染》2023,(4):98-99
缂丝家居用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可满足现代人追求高品位生活的需求。一寸缂丝一寸金,2006年缂丝织造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其工艺复杂、价位较高,至今仍缺乏广泛的受众面。为了推广缂丝非遗技艺,本文从缂丝家居用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出发。  相似文献   

9.
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文化旅游产品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新与延伸,并尝试协调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的保护与商业化两立的状况,开发出适合现代文化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的升级,适应市场;另一方面,也对古老的传统文化予以新的刺激。力争依托现代市场需求,传承文化旅游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含义、基本状况,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以湖北"杨楼子榨坊榨油技艺""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为例,探讨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措施。认为生产性保护可激发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是积极、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应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有利其代代相传为原则。应注重传承方式创新,以技术与知识的传承为重点,突出产品的个性与差异,着重体现人而非机器的价值,需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泛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行知 《中国酒》2008,(5):54-56
2007年6月,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星二锅头被认定为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的文化遗产。参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的有关专家,如华觉明、周嘉华、李士靖等,在论证意见上这样写道:“红星二锅头酒酿制技艺传承脉络清晰,地域特色鲜明,体现并见证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酿酒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同意‘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申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意见无疑是对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50多年来在二锅头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方面作出的肯定和赞许。  相似文献   

12.
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当缂丝与江南山水相遇纵横千万梭,悠然山水间2016年4月30日(周六)下午13:30,仁和织绣×姚永强『悠梭山水间』水墨跨界发布于九龙仓国宾1号举行。"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一门濒危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在继承传统缂丝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实现缂丝的"活态保护",使之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焕发新鲜活力,令传统与时尚完美对接,是仁和织绣——这一缂丝非遗工艺传承保护单位面临的重大课题。艺术无国界,艺术跨界合作也是当代艺术之间融汇交流的重要方式。缂丝自清代开始就以苏州为中心发展至今,与吴文化紧密相连。何不以江南  相似文献   

13.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展现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独特魅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产业发展.扩大内需,并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气氛.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委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今年元宵节期间联合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地域优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进一步的意义,实现非遗的重要的价值体现和树立大众对非遗的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促进了偏远地区经济向上的趋势,提升优秀的非遗文化良好的传播空间,让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好的融合和展现。文章以黔东南非遗苗绣为例,探讨苗绣技艺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之上,苗绣技艺的文化创新设计与地方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揭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在非遗文化的推动下本土文化产业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缂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手工工艺.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缂丝技艺逐渐落寞.为使缂丝技艺得到更好保存和发展,本文提出以昆曲《牡丹亭》为主题,提取"蝴蝶""花上金铃""柳叶"等元素,将苏州昆曲韵味、苏州缂丝技术有意结合,设计并制作缂丝首饰,使缂丝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它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经验和技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要求,重点在于保持其的真实性、整体性及传承性,借助某些合理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一种保护方式。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解析。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通识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了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夏布织造技艺与文化」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加入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马尾绣技艺的内容,采用课堂教学、参观体验、分组讨论和融合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如何传承与融合发展夏布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重要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和融通能力,为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造纸》2006,25(9):69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安徽省泾县“宣纸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我国传统手工“宣纸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正式被确认为国家级保护对象,这对传承宣纸技艺、弘扬宣纸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曾容 《造纸信息》2024,(4):31-35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手工竹纸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中能够展现中国造纸史水平的一个文化结晶。文章主要从夹江竹纸的历史、竹纸制作工序及用途、保护以及发展等几点探讨夹江竹纸的传承及发展情况,来展现我国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夹江统竹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内涵,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为其他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鱼皮技艺作为赫哲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但是伴随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思想观念的改变,曾经薪火相传的鱼皮技艺传承现状堪忧。本文将鱼皮技艺作为切入点,以其在少数民族民宿的应用为例,着重探讨如何保护赫哲族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使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良性互动,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鱼皮技艺传承与少数民族民宿发展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