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废旧包装再生塑料再生料改性技术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增韧改性、接枝改性、催化裂解和热裂解等方法。近些年,我国改性塑料行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在某些方面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废旧包装再生塑料的共混改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装备较为落后,改性助剂品种较少,型号单一,这些都制约改性塑料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为  相似文献   

2.
陈更新 《塑料包装》2010,20(1):15-18
本文介绍了塑料改性的最新理论和成果,和最新绿色环保型改性聚乳酸产品之一囗杯的研制和生产。生产实践表明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良。特别是其优良的全降解性能,更是淀粉型可降解型材料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3.
肖九梅 《塑料包装》2014,25(5):40-43
废旧包装再生塑料再生料改性技术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增韧改性、接枝改性、催化裂解和热裂解等方法。根据废旧塑料共混改性是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研究了再生塑料共混改性的技术方法,介绍了废旧塑料物理改性利用的相容剂,同时指出了废旧塑料的共混增容改性回收再生利用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的改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聚丙烯作为一种通用塑料,由于其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本文综档了共聚、共混、填充、增强等化学和物理方法对PP改性的研究,通过共混改进其低温脆性,提高冲击强度;加入增强剂或填料提高其拉伸强度、硬度,降低成型收缩率,但全面提高聚丙烯的综合性能,须用多组分改性剂共同作用。另外,还介绍了PP改性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以低分子量聚丙烯酸(PAA)共混改性聚丙烯(PP)制得1种具有阻垢效果的聚丙烯酸/聚丙烯(PAA-PP)复合塑料。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络合滴定法评定PAA-PP复合塑料的阻垢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观测塑料表面形貌并对CaCO_3垢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AA-PP复合塑料具有良好的阻垢效果,1.55%PAA含量的PAA-PP复合塑料最高阻垢率达92.77%;在PAA-PP复合塑料表面,CaCO_3晶粒变小,不容易正常成核生长且规则有序地在其表面排列。  相似文献   

6.
共混、复合改性SB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各种聚合物(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和无机粒子对热塑性弹性体SBS的共混、复合改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改性SBS体系在制备、组成与性能方面的研究概况。并指出制备互穿网络热塑性弹性体或纳米复合热塑性弹性体是SBS改性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工程材料的功能化是高分子材料领域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聚苯醚作为一种热塑性通用工程塑料,为塑料合金中使用量最大的品种之一,对其进行功能化改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聚苯醚共混改性进行分析,并重点针对聚苯醚共混改性领域研究热点,结合专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工业设计》2012,(5):75-76
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提高了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韧性等方面的性能的塑料制品。通过改性的塑料部件不仅能够达到一些钢材的强度性  相似文献   

9.
有关酚醛树脂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酚醛树脂综合性能优良,价格便宜,使用广泛,约有近百年的使用历史,是不可缺少的一类工业用塑料。为了扩大用途,实现高性能化,有关酚醛树脂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包括:高分子量树脂的合成,溶液性质,功能化高分子共混改性以及有关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10.
常规的熔喷吸油材料存在吸油倍率低、保油性能较差和强力低等缺点,限制了其作为吸油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而通过改性常规熔喷吸油材料来提升其性能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文中对改性熔喷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重点介绍了共混改性、表面改性、复合改性3种改性方法对熔喷吸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以熔喷吸油材料为基体,通过以上改性方法改变其组分和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吸油倍率、保油率和强力。最后,根据现有吸油材料的发展,对熔喷吸油材料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应对策略,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用热致性液晶高分子材料对塑料进行共混改性,借助液晶的在位复合制取自增强塑料是近年来许多人感兴趣的课题,我们合成了质量比为40/60的PET/PHB共聚酯,用它对PET进行共混改性,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动态力学粘弹谱,以及小角激光光散射(SALS)进行结构的性能的考察,表明PET/PHB共聚酯对PE有增塑和促进结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尼龙6与改性PP的共混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系统地研究了尼龙6与化学改性PP共混物的改性工艺、组成与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马来酸酐接枝改性PP对尼龙6有较好的改性作用,其中接枝率为2.3%的必性PP具有最好的改性作用。在尼龙6中加入改性PP后,冲击强度得到提高,吸湿性大大降低。当尼龙6与必性PP的混比在60:40-80:20之间时 ,可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共混材料,特别是在共混材料。特别重要的是在共混物中改性PP含量为30%左右时,可获得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与聚烯烃、工程塑料和弹性体共混改性的研究进展现状及其应用。热塑性聚氨酯有耐老化性能差、阻燃性差、加工性能差、成本高等缺点,经共混改性后,一般都可降低成本,改善加工性能;热塑性聚氨酯既可增韧改性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甲醛等;而且它和氯化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共混可有效改善其阻燃性能和耐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石化资源日益紧缺和开发石化资源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可再生的农林废弃物胡桑枝条为原料制备了可注塑的生物基塑料.将球磨预处理的胡桑枝条粉放置在预冷的NaOH/尿素溶液中以-10 ℃溶解润胀1 h后,在捏合机中常温捏合,冷冻干燥得到捏合改性产物.捏合改性产物与一定量的甘油共混挤出制备生物基塑料.研究了不同溶液配比、甘油用量和甘油共混方式对改性产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木粉经过复合溶剂NaOH/尿素溶液体系捏合改性后,具有热塑性,加入甘油捏合或加入甘油共混挤出,能得到具有较好力学性能的生物基塑料,所制备的生物基塑料弯曲强度最大达到26.10 MPa,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13.21 MPa和10.91%.以胡桑枝条木粉为原料,在NaOH/尿素体系中进行捏合改性后,木粉中羟基被屏蔽,结晶度降低,加入甘油增塑可制备出注塑级生物基塑料,实现了木粉的全组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生物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生物性能、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对聚乳酸进行增塑、共聚、共混、复合等改性的方法及作用。经改性后聚乳酸的力学性能、亲水性能或反应功能可以得到某些改善,且其降解性能不受影响,从而更好地满足了在生物医用及环保中的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6.
共混是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有效、方便的方法,结合近年来关于吸水材料的发展,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纤维素/壳聚糖共混吸水材料的分类和制备工艺。介绍了其共混的种类有纤维素/壳聚糖共混体系、改性纤维素/壳聚糖共混体系、纤维素/改性壳聚糖共混体系、改性纤维素/改性壳聚糖共混体系。还从物理法和化学法两个方面综述了纤维素/壳聚糖共混吸水材料的制备。  相似文献   

17.
杨林  王经武 《包装工程》2004,25(6):1-3,15
根据扩散渗透机理,从材料结构的角度讨论了影响塑料包装材料阻隔性的因素.综述了共混合填充改性技术在提高塑料包装材料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中的研究应用现状.重点评述了共混改性时组分性质、加工方法对材料的微观结构、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填充改性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强调了片状纳米填充材料的分散性和取向性对阻隔性能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对塑料改性技术在包装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共混合填充技术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综述国内外生物可降解塑料共混改性的常用策略,为高品质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工业化开发提供思路与理论方法。方法 共混改性是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常用策略,因其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本文针对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增韧共混改性策略,选取聚乳酸(PLA)、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作为对象,对增韧共混改性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同时对比各自的增韧改性效果及优点和不足。结论 以生物可降解塑料取代不可降解塑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未来地膜和包覆材料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环氧树脂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了环氧树脂的研究应用工作,着重论述了环氧树脂的结构改性、聚合物复合改性、无机物复合改性及其改性机理,简要评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的研究(Ⅱ):共混改性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主要是分别将经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的聚氯乙烯和二聚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与聚氯乙烯共混,采用适当的制备工艺,制得了渗透和分离性能具佳的超滤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