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邢瑞华 《河北水利》2011,(12):33-33
引黄补淀输水线路河北省境内全长291.556km.始自冀鲁界的邢台市临西县刘口涵洞.止于沧州任丘市的白洋淀十二孔闸。该线路由3段组成,上段为多年来使用的引黄人冀总干渠徐沙闸以上段.中段是应急扩挖整修的连通渠道江河干渠。下段为2004年引岳济淀线路的下段至白洋淀十二孔闸。  相似文献   

2.
2012年1月15日9时,黄河渠首潘庄闸关闭,标志着2011~2012年度引黄济津入冀潘庄线路应急调水工作顺利结束。本次引黄应急调水自2011年10月18日开始,2012年1月15日结束,历时89 d,黄河渠首潘庄闸累计放水4.94亿m3,天津市九宣闸收水1.81亿m3,圆满完成了天津市调水目标。同时,还为河北省大浪淀调水4 000万m3  相似文献   

3.
王磊  郭强 《河北水利》2007,(11):23-23
1.工程概况 徐沙节制闸位于清凉江景县与武邑县交界处,闸底高程12.20m(2006~2007年度引黄前复测闸底板高程为11.32m),最高蓄水位17.20m,设计流量504m3/s,徐沙节制闸共设有2组6个测压管,分别布置于3孔和4孔的右墩上.2006~2007年度引黄补淀期间该闸调节控制向自洋淀和沧州大浪淀水库的引水.  相似文献   

4.
科学谋划精心实施河北省首次"引黄补淀"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利部、河北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和山东省聊城市水利局的通力合作与积极配合下,经过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由水利部、河北省政府组织实施的"引黄济淀"生态应急补水,自2006年11月24日黄河位山闸提闸放水开始,至2007年3月5日白洋淀12孔闸关闭结束,历时102天.进入河北省境内水量(以冀鲁界刘口计)3.43亿m3,入淀水量1.001亿m3,圆满完成了补淀1亿m3的既定任务.在"引黄补淀"的同时,还相机实施了衡水湖、大浪淀水库引黄补水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正>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浅湖型湿地。几十年来,由于水源不足,白洋淀干淀现象多次发生。为维系白洋淀脆弱的生态环境,河北省在1997~2003年,先后从上游的西大洋、王快、安各庄水库13次向白洋淀补水,入淀水量5.2亿m3。2004年在本河系无水可引的情况下,组织实施了跨河系补水——引岳济淀,入淀水量1.6亿m3。2006年以后,又先后5次实施引黄补淀应急调水,入淀水量5.08亿m3,为缓解白洋淀水生态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1.引水线路引黄补淀线路从山东聊城黄河位  相似文献   

6.
《河北水利》2011,(11):27-27
白洋淀总面积366kmz.其85%的水域面积在安新境内.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美誉,现为国家5A级景区.省级湿地保护区。近年.国家、省、市为拯救这片华北地区最大的自然湿地先后实施了4次“引黄补淀”工程:首度跨流域“引黄补淀”始于2006年11月.补水时间长达100天.引黄河水2亿m3.进淀总量1亿m3.白洋淀水...  相似文献   

7.
《中国防汛抗旱》2010,20(2):16-16
<正>2月26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宣布2009年度引黄济津济淀应急调水工作从2010年2月28日18时结束。这次引黄济津济淀应急调水从2009年10月1日开始,计划从黄河引水9.5亿m3,其中分配天津5亿m3、白洋淀2.4亿m3、衡水湖大浪淀2.1亿m3。扣除沿途输水损失后,天津市收水2.2亿m3、白洋淀收水1亿m3。截至2月28日8时统计,黄河位山闸累计放水9.857亿m3,比计划  相似文献   

8.
2001 年 2 月 2 日 10 时,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境内的黄河位山闸闸门徐徐落下,引黄济津应急调水胜利结束. 至此,天津九宣闸累计收水 4.01 亿 m3,河北沧州大浪淀水库补水 0.54 亿 m3,黄河位山闸累计引水 8.66 亿 m3,输水历时 112 d,圆满完成预定向天津市应急调水 4 亿 m3 的任务.近几年北方连续干旱,向天津市供水的主要水源潘家口水库来水偏枯,天津市去年出现了引滦入津以来最为严重的城市供水危机. 国务院去年 9 月决定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程. 此次调水由山东黄河位山闸引水,经过位山三干渠,由河北省临清市境内的刘口闸进入清凉…  相似文献   

9.
2010年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经过沿线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及时圆满完成了各项应急工程建设任务,渠首潘庄引黄闸于2010年10月22日10时正式提闸向天津供水。介绍了引黄济津渠首应急工程及工程建设、供水情况,针对输水过程中的冰凌影响及渠首工程存在的工程老化等影响供水效果的因素,提出了提前供水时间、加大清淤力度、增加工程投入、强化工程观测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防总、水利部和河北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和山东省水利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积极配合下,经过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2007~2008年度“引黄补淀”,自2008年1月25日10时黄河位山闸提闸放水开始,至2008年6月20日16时白洋淀12孔闸关闭结束,历时148d。  相似文献   

11.
引黄补淀滹沱河北大堤万家寨涵洞工程是引黄献县改线段上的重要控制性工程,该涵洞与滹沱河北大堤正交布置。主要有上、下游连接段、闸室及穿堤涵洞段以及启闭机控制室等建筑物组成,闸室及穿堤涵洞段总长68.5m,闸首采用闸室与涵洞整体式布置,穿堤钢筋混凝土涵洞洞身结构形式为3孔,  相似文献   

12.
<正>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保证白洋淀、衡水湖生态需水,河北省启动了2010年应急引黄工程。此次应急引黄工程涉及原引黄入淀线路中的部分工程,又含新辟引黄入廊线路中部分工程,其中献县枢纽段左右滩地明渠按引黄工程最终规模一次施工到位,其他工程仍按应急工程设计、施工。滏阳新河主槽支渠工程为本保证此次白洋淀输水的应急临时工程,在滏阳新河倒虹吸下游新建跨主槽支渠临时工程协同过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是水资源最缺乏的省份之一,为了缓解供需矛盾、改善水质、补充地下水.河北省自1994年实施引黄人冀工程以来,已引黄17次。共引水约36亿m2.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潘庄引黄线路作为引黄人冀3条规划线路之一.是2010年新开辟的线路.由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潘庄渠首闸引水。经潘庄总干渠人马颊河.再经沙杨河、头屯干...  相似文献   

14.
位山引黄闸始建于1958年,为岩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水闸。钢板弧型闸门。是山东黄河最大的引黄水闸,设计引水流量240m3/s,加大引水流量600m3/s。该闸担负着聊城市9个县(市、区)的农田灌溉和“引黄济津”、“引黄人卫”、“引黄济淀”等大型跨省际跨流域的供水任务,近几年渠首年平均引水200d左右。年引水10多亿m3,为聊城市和河北省部分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天津市生活用水做出了巨大贡献。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吴玉华 《河北水利》2011,(11):42-42
“引黄入冀”位山线路.是为缓解河北省东南部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由国家农业开发办和水利部决定实施的华北地区跨流域、跨省大型调水工程。该工程自黄河下游左岸山东聊城市境内的位山闸引水.河北段自临西县刘口穿卫左堤涵洞出口起.先后经新开渠、二支渠、东干渠、新清临渠,于张二庄闸上人清凉江,至清凉江八里庄闸,我省境内干渠全长17...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海委开展了新辟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调水的有关工作,组织山东、河北和天津三省(市)及黄委签署了“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协议”,建立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的长效机制。回顾总结输水协议签署工作中的主要做法、经验,并针对引黄济津调水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完善跨流域调水长效机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获悉,5月10日8时,2010—2011年度引黄入冀应急调水顺利结束。这次引黄入冀应急调水自2010年12月13日8时开始,历时149 d,黄河渠首位山闸累计放水6.69亿  相似文献   

18.
《海河水利》2004,(5):34-34
由于今年汛期海河流域北部降雨严重偏少,天津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潘家口水库蓄水不足,国家防总再次组织引黄济津应急调水。10月9日,黄河位山闸放水,输水时间120d,计划从黄河引水9.8亿m3,天津九宣闸收水4.3亿m3。此次调水仍沿用2003年引黄线路:从黄河位山闸引水,经位山三干渠至临清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末进行的大清河中下游治理工程.大清河北支新盖房分洪道设计流量5000m^3/s;南支枣林庄枢纽以下枣林庄行洪道设计流量2300m^3/s,赵王新河(包括赵王新渠)设计流量2700m^3/s;东淀按“一水一麦”生产方式疏浚淀内大清河.设计流量200m^3/s.开挖了中亭河小庙至西河闸段.设计流量100m^3/s;下游独流减河设计流量3200m^3/s,海河(西河闸)相机泄东淀洪水800m^3/s;  相似文献   

20.
任丘市是南水北调中线线路受水区.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和本市实际情况.在配合上级部门做好保沧干渠任丘段线路建设同时.开展聚龙淀整治改造和地表水厂建设.并做好蓄水供水准备.聚龙淀设计库容1500万m^3.建成后可作为南水北调蓄水工程。地表水厂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24万m^3/d.占地150亩.是利用南水北调水源的主要供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将从根本上改变任丘市供水格局.完成从地下水源向地表水源的转化.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