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沙过程变异条件下黄河口拦门沙的演变响应与调控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胡春宏  张治昊 《水利学报》2006,37(5):511-517
1986年以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过程发生了变异,黄河口拦门沙的发育演变经历了复杂的响应过程,对黄河口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等方法,揭示了黄河口拦门沙区水沙变异特征,分析了黄河口拦门沙的演变响应过程,概化出了黄河口拦门沙立体动态演进模式,探讨了黄河口拦门沙演变响应机理,提出了黄河口拦门沙淤进与蚀退的水沙调控临界指标,为新形势下黄河口拦门沙的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拦门沙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在分析黄河口拦门沙地区的流速,含沙量及泥沙粒径的 基础上,总结出这些水动力因素随潮汐变化的规律。并结合河口地区滞流点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拦门沙区的水动力特征与拦门沙演变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黄河口拦门沙地区的流速、含沙量及泥沙粒径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些水动力因素防潮汐变化的规律.并结合河口地区滞流点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拦门沙区的水动力特征与拦门沙演变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16,(10):69-73
黄河水沙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锋面拦阻,是河口拦门沙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黄河口拦门沙地形监测是监控这一动力机制作用变化结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2001年6月—2015年8月多测次黄河口拦门沙水下地形测验,明确了黄河调水调沙以来14 a间黄河口拦门沙464.08 km~2海域淤积量为14.88亿t,占期间利津入海泥沙的75.6%;同期河长最大延伸8 km,造陆61.55 km~2,年均4.40 km2;1 m等深线14 a间淤进面积为54.10 km~2,年均3.86 km~2,最大向外推进8 km;通过勾画4个阶段黄河口拦门沙海域冲淤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应改进的问题,最后形成了黄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站网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浅谈黄河河口拦门沙疏浚综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拦门沙淤积发育变化对河口河段的发展演变有着显著的影响,拦门沙是造成河口河段泄水泄沙不畅、淤积加快、水位抬高和流路摆动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拦门沙发育到后期,门槛效应更加明显。拦门沙治理是黄河河口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河疏浚作为黄河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正日益受到重视。根据黄河疏浚的历史及近期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对黄河口拦门沙疏浚技术措施进行分析比较,提出具体对策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黄河口水沙条件、尾闾河道演变、拦门沙演变、滨海区海洋动力、河口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的研究现状。针对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口演变的新情况,总结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思路,提出了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试图为科学治理黄河口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左婧  高源  徐丛亮 《人民黄河》2022,44(1):33-36
为了解近年来黄河口拦门沙发育情况,利用2017—2019年该区域水下地形数据,通过GIS建立DEM模型,分析区域淤积变化情况,发现黄河口拦门沙向西北和东北方向逐年发育,近口门处水下地形变化剧烈,来水来沙是形成拦门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恺忱  王开荣 《人民黄河》2002,24(2):10-11,23
黄河下游河道善徒,河口河段尤甚。河口三角洲尾闾流路始终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演变之中。河口拦门沙主要受制于河流人海水沙条件和河口滨海潮汐等海洋动力特性,它随河口口门的改移而变化,极不稳定。当前,关于黄河口拦门沙治理的观点还不一致,经济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可行性均缺乏较为全面可靠的论证,难以制定具体有效的治理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黄河口以水少沙多、流路多变、不断淤积大量新生土地(湿地)而著称于世。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理论探讨、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河口潮汐特性、潮流特性,海洋动力的输沙能力,河口泥沙的输移与扩散,河口的淤积延伸、蚀退与造陆,河口拦门沙的形成过程与演变特性,河口流路演变及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河口异重流的形成与发展,河口三角洲湿地的发展等。通过与世界其它主要河口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黄河口——这个独具特色的河口的认识。研究成果为黄河口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口拦门沙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口拦门沙对河流的泄流、排沙和河道的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其形成因素非常复杂。经分析发现,盐水入侵是形成拦门沙的必要条件;径流和潮流之间的相对强度是决定拦门沙规模和范围的主要因素,并对拦门沙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在自然条件下,河口泄流和退潮能力对拦门沙顶部水深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河口形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黄河河口水沙条件基本处于维持不断流状态,汛期非汛期界限已非常不明显,河口形态变化基本特征发生明显改变。调水调沙试验前河口径流作用微弱,河口沙嘴长时间主要受潮流侵蚀作用逐渐向临界平衡状态调整。但是2002年7月调水调沙试验河口有一个14天的0.664亿t泥沙人海口门快速堆积过程,河口形态又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快速堆积状态。本文通过2001年6月与2002年7月两次拦门沙测验地形与相关水文资料,计算输海泥沙的数量及其分布,分析了该次调水调沙试验后河口形态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瓯江口拦门沙在自然状态下、一期整治工程实施后的泥沙回淤情况,分析表明影响拦门沙回淤的主要因素为周边滩面上的风浪掀沙和上游洪水来沙.在泥沙回淤验证的基础上,应用波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拦门沙航道二期整治工程效果,预测了正常水文条件下的泥沙回淤及台风期骤淤.整治工程具有减少风浪掀沙和归顺水流等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整治效果,正常水文条件下减淤幅度为14.1%~23.1%,台风期减淤幅度为23.3%~35.7%.  相似文献   

13.
强潮河口拦门沙航道回淤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陆永军  李浩麟  王红川  左利钦 《水利学报》2005,36(12):1450-1456
针对瓯江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分析了强潮河口拦门沙演变规律及成因,应用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拦门沙航道开挖后的回淤及治理措施。数学模型中引进前期含沙量的概念,得到了潮流挟沙能力公式,给出了波浪作用下浮泥引起航槽回淤的模拟方法。在瓯江口潮流与含沙量验证基础上,进行了拦门沙航槽开挖后悬沙、底沙与浮泥引起航槽回淤的验证计算,计算的淤积厚度及沿航线分布趋势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瓯江口拦门沙航道治理原则、措施及工程对水动力泥沙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2年8月黄河中游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黄、渭、北洛河出现高含沙洪峰,形成“92.8”洪水。洪水进入库区后,潼关以上河段发生淤积,黄河洪水倒灌渭河和北洛河,在渭河河口段形成拦门沙,洪水严重漫滩。潼关至三门峡库区段发生沿程冲刷与溯源冲刷,潼关高程下降,最大冲刷深达8m,经过回淤后还下降1.1m。  相似文献   

15.
典型沙洲形态与河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洲是冲积河道泥沙长期淤积的产物,河道既为沙洲提供发育空间又约束沙洲自由发展.以沙洲的卫星图片为依据,选取长江、汉江、西江、湘江、黑龙江、密西西比河及额尔齐斯河的653个单个沙洲及所在河道作为统计对象,初步划分了3种典型沙洲形态:椭圆形、竹叶形和镰刀形,并统计分析了3种沙洲自身形态及其与河道的关系.研究表明,椭圆形沙洲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其次是竹叶形和镰刀形沙洲.竹叶形沙洲的周长和面积一般较大,镰刀形居中,椭圆形较小.沙洲面积与周长,沙洲面积与河宽都呈幂函数关系.沙洲洲面中点的宽度与河宽相关性好,相关系数依次是,镰刀形>竹叶形>椭圆形;沙洲周长与河宽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依次是镰刀形>竹叶形>椭圆形.沙洲将河道分成主汊和支汊,3种典型沙洲的河道分汊比均保持在0.09至0.97之间.  相似文献   

16.
新情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整治研究思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黄河口水沙变异的新情况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需求,提出新情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整治的研究思路。针对目前研究中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瞄准国际河口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和多种研究手段,对黄河口开展创新研究。主要研究:黄河口水沙变异特征,尾闾河道枯萎机制及其演变响应,拦门沙演变响应过程及其反馈影响;河口泥沙通量,最大浑浊带、泥沙异重流形成机理,河口海岸淤进、蚀退及其动力平衡机制;黄河口陆海相互作用的整体数模,河口演变趋势与入海流路使用年限;新情势下黄河口治理对策及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7.
近岸水下沙坝的位置与高度是河口海岸底床变化的主要原因,波浪与地形之间的耦合与反馈造成了沙坝向海连续迁移。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是沙坝的形成与迁移,通过模拟不同波浪入射角及剖面坡度对沙坝形成与迁移的影响,得出沙坝主要在波浪破碎点处形成,波浪入射角增大,沙坝离岸迁移越快;底床坡度越陡,沙坝产生与迁移越快,岸滩变形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江心洲汊道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河道,认识其形态演化特征及趋势对防洪、航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江下游镇扬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地形资料定量分析江心洲汊道形态演变对水沙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来沙量条件下世业洲及和畅洲体保持相对稳定,但两侧汊道已发生全面冲刷,尤其在2010年以后汊道河槽容积不断增大,河槽单向冲刷下切。分流比变化表明世业洲主汊萎缩、支汊发展,和畅洲则主汊发展、支汊萎缩,而近期整治工程有效抑制了分汊格局的单向发展。未来在持续的清水下泄条件下,河槽将维持冲刷下切态势,局部岸段将出现崩退风险,建议加强崩岸监测和预警,对薄弱河段及时开展岸线守护分析和研究工作。关键词:水沙变化;江心洲;形态演变;世业洲;和畅洲;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19.
珠江河口磨刀门口外拦门沙的形成,受径流、潮流、沿岸流、波浪影响,且河口的地形条件及泥沙运动也是拦门沙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近40 a来实测地形资料,对磨刀门口外中心拦门沙、西侧拦门沙、东西两汊深槽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并对拦门沙区域的冲淤变化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河口磨刀门口外拦门沙区东、西汊不断向海延伸、拓宽,大洪水对东、西汊的发育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东汊走向则有一定摆动,东汊发育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受波浪改造作用明显;中心拦门沙内外坡以冲刷为主,滩顶淤积加高,南北径缩短;西侧交杯沙在波浪作用下呈新月形发育,交杯四沙向陆并岸的过程中,易受到洪水冲决作用,在并岸的浅滩中冲出深槽。研究结果可为河口规划、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