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品工业科技》2002,(09):30-31
丙酮酸是黄原胶分子中最重要的官能团。不同菌种、不同工艺、配方生产的黄原胶丙酮酸含量差别很大。黄单胞菌XC-XH99是经过诱变的黄原胶菌株,溶氧水平是刺激该菌种代谢产物中丙酮酸含量增加的重要因子。生产培养基中的有机酸能有效地提高黄原胶的产率,但会不同程度地抑制丙酮酸含量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提高黄原胶丙酮酸含量的发酵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丙酮酸是黄原胶分子中最重要的官能团。不同菌种、不同工艺、配方生产的黄原胶丙酮酸含量差别很大。黄单胞菌XC-XH99是经过诱变的黄原胶菌株,溶氧水平是刺激该菌种代谢产物中丙酮酸含量增加的重要因子。生产培养基中的有机酸能有效地提高黄原胶的产率,但会不同程度地抑制丙酮酸含量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发酵因素对黄原胶丙酮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发酵因素对黄原胶丙酮酸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源、氮原、无机盐和摇瓶振荡培养速度是影响黄原胶丙酮酸含量的极显著因索,接种量是不显著因素。经正交设计统计学分析,产生高丙酮酸含量黄原胶的摇瓶发酵培养基是:蔗糖2%、玉米淀粉2%、豆饼粉0.5%、K2HPO_40.5%、Mg—SO_4·7H_2O 0.02%、pH7.0,摇瓶发酵的接种量是2%,摇瓶振荡培养速度是240rpm。  相似文献   

4.
为得到高丙酮酸黄原胶,进行了黄原胶的除细胞法发酵研究.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实验法,对发酵液pH、发酵温度以及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游离丙酮酸和NH4Cl的加入量对丙酮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为蔗糖50g/L、酵母膏0.08g/L、KCl 15g/L、KH2PO4 0.06g/L、MgSO40.8g/L、CaCO3 6.0g/L、柠檬酸0.015g/L、游离丙酮酸2.0g/L、NH4Cl 3.0g/L时,在pH 7.2,温度32℃下进行发酵实验,丙酮酸含量可达到4.82%.  相似文献   

5.
黄原胶有很高的低剪切黏度,同时具有明显的剪切稀化特性。浓度的改变影响其流变行为。本文通过稳态流动、应变扫描及频率扫描试验详细研究了黄原胶不同浓度对其流变特性的影响,并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析。试验得到的各个流变特性参数与浓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同时,稳态流动试验得到的各参数与黏弹性之间亦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对上述相关性进行拟合并得到一系列方程。  相似文献   

6.
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游离丙酮酸可以比较明显地提高所产黄原胶分子中丙酮酸功能基团的含量,实验研究表明,添加3.0g/L的游离丙酮酸可以使黄原胶分子中丙酮酸功能基团的含量由4.74%提高到5.29%,提高11,6%,且不影响黄原胶的产胶率,达到33.9g/L。同时通过实验得到游离丙酮酸的最佳添加时间为发酵开始后24h。  相似文献   

7.
配制总质量分数为1%的黄原胶与瓜尔胶复配溶液,两者比例分别为0.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通过稳态流动、应变扫描、频率扫描以及动态黏弹性温度扫描与动态黏度温度扫描,观察复配比例对复配溶液的黏度特性随剪切速率及温度的变化情况,黏弹性随应变、频率及温度的变化情况。黄原胶与瓜尔胶通过分子间缠绕或者分子间次级键的相互作用起到增稠协同作用,说明两者复配有利于零剪切黏度、黏度及黏弹性能的增加。在低剪切区域与低频率区域主要呈现黄原胶的贡献,而在高剪切区域与高频率区则以瓜尔胶起主导作用。对复配溶液的频率扫描中G′大于G″,表现类固态的性质。另外,在5~90℃温度范围,G′G″,复配溶液表现出凝胶状态,呈完善的网络结构;同时,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步降低,不存在构象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8.
配制总浓度为1%的CMC与黄原胶的复配溶液,两者比例分别为0.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通过稳态流动、应变扫描、频率扫描及动态黏弹性温度扫描与动态粘度温度扫描,观察不同复配比例对复配溶液的粘度特性随不同剪切速率及温度的影响、粘弹性随不同应变、不同频率及温度的影响,以及考察模量频率相交点、松驰时间及构象转变温度等与结构特性相关的各因素。结果表明:黄原胶和CMC之间无协同作用,反而会降低体系的黏度、黏性模量与弹性模量;复配比例改变溶液的黏弹性质,黄原胶的比例低于0.6%时体系表现为类液体性质,只有达到0.6%后才表现为类固体性质;同样,黄原胶和CMC的复配改变了单一胶体溶液的动态黏弹性特性与动态黏度特性,使凝胶点温度及构象转变温度发生变化,同时,改变了黏度及黏弹性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形状。  相似文献   

9.
10.
黄原胶在低浓度时的流变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雷鸣  卢晓黎  陈正纲  肖凯 《食品科学》2000,21(12):16-18
以低浓度黄原胶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流变特性及浓度、温度、pH值和搅拌作用对溶液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浓度≤1.108时,黄原胶溶液呈牛顿流体,浓度〉0.10%时为假塑性流体;不同温度和浓度的黄原胶溶液粘度符合指数律流变方程r=KD^n;低浓度的黄原胶溶液在pH5.0~9.5范围,粘度不受pH值变化的影响,搅拌作用使黄原胶溶液的粘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黄原胶的流变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原胶是一种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微生物多糖,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黄原胶的分子结构、流变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及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黄原胶的流变特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原胶是一种广泛应用与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微生物多糖,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黄原胶的分子结构、流变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黄原胶的特性、生产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宏洋  王新惠 《酿酒》2010,37(2):17-19
黄原胶是Xanthomnas.sp分泌的胞外水溶性多糖,由于其有突出的高粘性和水溶性、独特的流变特性、优良的温度稳定性和pH稳定性、极好的兼容性以及安全环保等特性,已被广泛于石油开采、食品工业、纺织和化妆品等诸多行业。主要综述了黄原胶的分子结构、分子特性、生产以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黄原胶及其增效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黄原胶是非凝胶多糖,它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同时还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瓜尔胶和黄原胶对马铃薯淀粉、马铃薯磷酸酯淀粉和马铃薯阳离子淀粉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糊化性质实验表明瓜尔胶增加了3种淀粉的峰值黏度和成糊温度,降低了淀粉糊的热稳定性。黄原胶降低了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磷酸酯淀粉的峰值黏度并提高了糊的热稳定性和成糊温度,但对马铃薯阳离子淀粉起相反作用。动态流变实验表明加入黄原胶显著提高了3种淀粉的GO`、GO`O`值,降低了损耗角正切值tanδ,黄原胶对马铃薯阳离子淀粉动态流变学性质的影响最大,瓜尔胶对3种淀粉的动态流变学性质的影响不显著。静态流变实验表明加入瓜尔胶和黄原胶后的淀粉糊仍为假塑性流体,滞后环面积减少,稳定性提高,两种胶对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磷酸酯淀粉的作用比对马铃薯阳离子淀粉作用明显,并且黄原胶比瓜尔胶对淀粉作用更为显著。研究发现胶体与淀粉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对复配体系的糊化性质和流变学性质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文结合有关黄原胶研究报道,介绍黄原胶分子结构及特性;从黄原胶发酵工艺、反应器等方面讨论目前黄原胶生产研究方向和热点,讨论碳源、氮源对黄原胶产量影响,从发酵动力学角度讨论影响黄原胶发酵产量因素;并对目前国内外黄原胶生产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原胶对莲藕淀粉糊化性质及流变与质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亲水性胶体对淀粉性质的影响,将不同比例的黄原胶添加到莲藕淀粉中,研究两者复配后莲藕淀粉的糊化、流变、质构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原胶提高了淀粉糊终值黏度、糊化峰值时间并降低淀粉的崩解值和回生值,复配体系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添加不同比例的黄原胶使莲藕淀粉糊的剪切应力不同程度降低,稠度系数K增大,流体指数n降低,加入黄原胶后的淀粉糊仍为假塑性流体,但是具有更好的增稠作用;加入黄原胶提高了淀粉的贮能模量、损耗模量,降低了损耗角正切值tanδ,体系的黏弹性和稳定性增强,其中莲藕淀粉与黄原胶配比为8.0∶2.0(g/g)的复配体系增稠效果、黏弹性、稳定性最好。复配体系的硬度、内聚性、黏着性、咀嚼性降低,弹性略有增大,添加黄原胶形成的凝胶质地更柔软。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添加黄原胶后淀粉内部形成更加均匀稳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黄原胶的生产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原胶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微生物胞外杂多糖。本文介绍了黄原胶的分子结构、生产研究现状包括菌种分离与选育、培养基优化、发酵动力学、下游加工过程、生产水平和污水处理等;并介绍了黄原胶在食品工业、石油工业、医药领域和印染工业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测定了20%燕麦-小麦混合粉面团的粉质、色泽、质构以及流变特性,并与纯小麦面团进行比较,研究添加一定总酶活(3 U/g)的淀粉酶、谷氨酰胺转氨酶、淀粉酶(1.5 U/g)及谷氨酰胺转氨酶(1.5 U/g)、两种酶(各1.5 U/g)以及黄原胶(0.3 g/100 g)对燕麦-小麦混合粉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谷氨酰胺转氨酶使混合面团的稳定时间延长为(6.95±0.07) min,增大了混合面团的硬度,淀粉酶和谷氨酰胺转氨酶的结合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燕麦-小麦混合粉面团的弱化度,改善了面团的面筋质量,添加了淀粉酶和谷氨酰胺转氨酶面团的ΔE值最大,与小麦面团最接近,对面团色泽改善效果最好;淀粉酶及谷氨酰胺转氨酶的结合使用和淀粉酶、谷氨酰胺转氨酶、黄原胶三种改良剂的结合使用对20%燕麦小麦混合面团的弹性改良效果最好,其弹性与小麦粉面团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个方案面团的弹性与小麦粉面团弹性相近,品质较好,并且这两种方案面团的弹性模量(G')、粘性模量(G″)和损耗角正切值(tanδ)曲线与小麦面团的最接近,表明这两个处理对面团的流变特性改善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淀粉酶及谷氨酰胺转氨酶的结合使用和淀粉酶、谷氨酰胺转氨酶、黄原胶三种改良剂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20%燕麦-小麦混合粉面团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