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巧用变压器     
现代电子设备、线路中通常采用正负电源供电方式,但有时有些器件又要求用单电源供电,如继电器等。当单电源所需电压与正负电源正端电压相差不大时,通常会直接从正电源端引出一个接头供单电源器件使用。但是,这样做势必造成正电源负担过重,引入干扰,甚至破坏正负电源的对称性。其实,只需对电源端略做改动,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DL系列是厦门科华电子有限公司近期推出的专为电力系统设计的正弦波逆变器电源。该产品系列符合电力供电体制标准,采用PWM逆变技术和IGBT功率器件,直流输入220V(或110V可选),交流输出220VAC正弦波,能彻底消除电网的冲击、浪涌、陷落及杂讯干扰对电力通信和控制设备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电磁兼容150kHz~30MHz传导干扰项目中主要采样设备人工电源网络的原理结构图进行分析,提出一种新的测试方法,能够准确对大电流被测设备产生的传导干扰噪声进行采样,同时用实际产品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低噪声电子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元器件的噪声机理及其模型,低噪声电路的设计技术和噪声测量,外界干扰及其抑制等内容。随着我国电子整机水平和精度的提高,低噪声器件和电路往往成为提高电子整机水平的关键。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低噪声电路的设计和噪声测量等问题,本文准备就这些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以降低机载静止变流机辅助电源的传导电磁干扰为背景,为提高辅助电源受到电磁干扰时仿真的真实度,搭建了基于Pspice与Simulink联合仿真的辅助电源电磁兼容模型;该模型结合simulink在控制策略设计、实现方面的优势和Pspice在电子元器件精确仿真方面的优势,可以直接方便地验证设计阶段地电磁兼容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控制策略与传统电磁干扰滤波器地噪声抑制有效方法;从原理分析得到精确模型到联合仿真得出结论,对于辅助电源EMC设计及噪声干扰问题的解决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机交流电源输入传导发射在0.15~30MHz超出EN 55011:2010标准中一组设备B级限值的要求。根据产品电磁噪声发射特性,找出电源电路电磁干扰源头和干扰传输路径,并通过在电源电路施加电容滤波器的措施,解决了心电图机传导发射干扰问题,为类似产品的传导发射问题的控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当前直流伺服系统和变频驱动电源得到广泛应用,这些设备基本都配置了工业现场总线通信(例如CAN总线通信),方便远程控制。但这些设备中的功率开关器件在正常运行时产生的干扰常常会导致现场总线通信无法正常工作。文章全面分析了干扰产生的机理、可能的干扰源及干扰的耦合路径,并从阻断干扰路径和提高受扰对象的抗干扰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此类通信干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Zysko.  J  张永萍 《微电脑世界》1996,(7):116-119
一、引言 当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其可靠稳定运行成为保障企业乃至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而不间断电源或其他的电源保护设备进而成为前提的前提。 可怕的数据破坏者—电源停电或间断—是对计算机设备及其使用最大的威胁。但研究表明更可能使计算机遭到破坏的是电源的干扰,例如电压过低、毛刺、浪涌和电噪声等。罪魁祸首可能是大自然的原因,例如闪电,或者更可能是人为的因素,例如电网的负荷过重或错误的接线方式等。 电源干扰产生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系统死机、文件冲突甚至损坏硬件。但在没有发生这些灾难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电子设计制作者与爱好者在设计带微处理器的电子产品时,如何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是设计者必需考滤的一个问题。本人就自己在电子设计制作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一、减小来自电源的噪声电源在向系统提供能源的同时,也将其噪声加到所供电的电源上。电路中微控制器的复位线,中断线,以及其它一些控制线最容易受外界噪声的干扰。电网上的强干扰通过电源进入电路,即使电池供电的系统、电池本身也有高频噪声。模拟电路中的模拟信号更经受不  相似文献   

10.
<正>电路功能与优势本电路提供一种用于LED的低噪声、单电源电流驱动器。所选的每个器件均采用3.0V单电源供电,同时保持极低的峰峰值噪声。该信号链针对低功耗、低噪声光通信和医疗应用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1.
市电电网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供电中断、电压浪涌、电压陷落、波形畸变、频率漂移、持续过压、持续低压、瞬间过电压和噪声干扰等等,这些将造成通信网络信息设备轻则工作出错、通信失败,重则设备损坏、数据丢失、系统崩溃。作为网络信息系统核心的服务器及通信设备能否稳定工作,取决于电源系统能否提供高质量、稳定的电源。下面通过实际案例介绍科华高性能UPS解决方案在电信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动载体环境下视觉惯性组合姿态测量的过程中,惯性器件噪声时变和突变干扰会使卡尔曼滤波器估计不准确的问题,研究了一种Sage-Husa自适应强跟踪扩展卡尔曼算法。算法采用Sage-Husa自适应滤波来实时估计惯性器件的噪声协方差,引入多重渐消因子来抑制突变干扰,增强融合算法的鲁棒性。实验证明,当存在系统噪声变化和突变干扰时,所提算法优于Sage-Husa自适应扩展卡尔曼算法与强跟踪扩展卡尔曼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动态     
中国最大的两个国际电子展首次携手申城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与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于3月12日~3月14日在上海联合举办中国最大的两个国际电子展:electronicChina 2003(中国国际电子元器件、组件、电子生产设备和光电技术博览会)和SEMICON China(中国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展览及研讨会),PCIM电子功率器件、智能传送、电源质量国际研讨会和博览会也将同期举行。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四万多平方米的展馆内,全面展示从元器件到生产设备等各个环节的行业领先产品和技术,并为国际电子行业的电子元器件、组件及电子生产设备提供广…  相似文献   

14.
张波  黄静 《工业控制计算机》2010,23(1):47-48,50
自动控制系统中继电器、接触器、电磁闽等感性器件在接通和断开时,会产生很大的浪涌电压。这会导致严重的电磁干扰和瞬间噪声干扰,对控制系统造成很大危害。对感性器件造成干扰的成因做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干扰抑制的基本措施。经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抑制感性器件干扰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弹上二次电源抗干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电源在直流—交流,交流—直流过程中容易形成各种干扰噪声,产生严重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直接影响了供电质量的好坏;为解决干扰问题,文中首先设计了DC/DC转换模块的输入和输出滤波电路,它能够有效的减小输入噪声和阻止二次电源向输入电源反馈的噪声,抑制了高频噪声的辐射干扰;其次完善了对机箱的电磁兼容设计:减小箱体与前、后面板接合面的接触电阻,以便形成低阻抗电流通路;安装合适的导电衬垫,防止强干扰源的辐射;最后对屏蔽技术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这些抗干扰设计的方法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意法半导体日前推出一个小功率可调并联电压基准器件。这个器件的目标应用包括电源和充电器、手提设备、计算机、仪器和电源管理系统。这个命名为TS432的器件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在不稳定的电源情况下操作电脑设备或精密电子仪器,极易发生资源散失、程序错误甚至损坏设备,充分了解电源干扰的各种现象及原因,选取适当的电源处理系统,则供给可靠稳定的电源是可达到的。本文对各种电源干扰问题作综合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 高速高精度A/D转换器是一种精密的处理模拟信号的设备,所以极易受到噪声干扰的影响。要提高精度,就必须尽可能避免或减小这种影响。为此,首先需要了解干扰产生的原因。噪声分许多种类,按波形特征分为周期噪音和非周期噪音。后者又可分为连续性噪音与冲击性噪音。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而往往同时融混在一起。如果从噪音成因来分,又可分为内部噪音与外部噪音,前者为系统内部自身产生的噪音,后者则为系统外部通过各种途径窜入的噪音。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电源干扰,地线干扰,外部干扰等引起的噪音,并结合我们研制的A/D转换器提出减小干扰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来自外界电源网络的各种干扰频率往往成为计算机及电脑智控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大敌。面对这一现实,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与苏州通达仪器厂急用户所急,联合研制成功KG、SKG单相、三相电源干扰抑制器,一举解决了广大用户的燃眉之急。KG、SKG系列电源干扰抑制器主要用于对电网电源质量要求较高的计算机、智能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及其他微电脑控制系统作强抗扰电源接口设备,能对来自电源方面的尖峰脉冲及干扰杂波起良好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
屈平 《办公自动化》2005,(2):12-14,20
一、电源管理应用无处不在 电源管理的应用无处不在,从计算机、便携设备、家电到工业控制、照明、宇航、军事等领域,市场极为广阔。随着各种整机设备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功耗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热点,电源管理和电源控制IC市场成为整个半导体产业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降低电子产品功耗这一需求,将推动电源管理器件市场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