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淮南某矿13—1煤的综采放顶煤相似材料的模拟研究,得出了综放采场围岩压力分布规律,为类似条件下综放采场周围巷道合理布置及煤柱尺寸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综放采场围岩压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淮南谢桥矿1221(3)综放面围岩压力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综放采场前方和侧向以及煤层底板的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并结合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从而为巷道合理布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综放采场围岩压力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淮南谢桥矿 1 2 2 1 ( 3 )综放面围岩压力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获得了综放采场前方和侧向以及煤层底板的围岩压力分布规律 ,并结合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从而为巷道合理布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某矿1221(3)综放工作面为条件,根据相似理论,对综放采场上覆岩层变形规律、支承压力沿走向和倾向分布规律、支承压力在底板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及采场围岩巷道支架变形规律进行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并与井下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似材料模拟结果比较可靠,为综放采场围岩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轻放采场围岩压力分布及矿压显现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面围岩压力分布及矿压显现规律是巷道合理布置和煤柱合理留设的关键因素,采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综合方法获得了轻放面围岩压力分布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表明轻放回采巷道围岩及支架沿走向变形规律基本一致,可分为3个阶段;工作面围岩运动具有近场效应,轻放面平巷在临近工作面附近变形剧烈,平巷支护设计理念应从载荷控制向变形控制转变.  相似文献   

6.
工作面围岩压力分布及矿压显现规律是巷道合理布置和煤柱合理留设的关键因素,采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综合方法获得了轻放面围岩压力分布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表明:轻放回采巷道围岩及支架沿走向变形规律基本一致,可分为3个阶段;工作面围岩运动具有近场效应,轻放面平巷在临近工作面附近变形剧烈,平巷支护设计理念应从载荷控制向变形控制转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近三十年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现状分析,分别从理论、模拟试验(数值计算)及现场研究3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有关支承压力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矿山压力理论发展及采矿工程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打通煤矿矿压观测场所为模拟对象,在实验室作了岩层移动和矿压的相似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9.
采场工作面地压显现规律分析和围岩稳定性控制是深部开采的研究热点。为研究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工作面围岩破坏范围,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将深部煤层开采工作面从开切眼推进一段距离时的采空区长度视为无限大岩体垂直剖面内一条裂纹,利用无限大薄板中裂纹周边受力分析方法对深部采场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进行研究,得到了任意倾角煤层开采后工作面附近应力分布函数表达式,通过应力函数图像展现了煤层开采后应力变化规律。3个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得到应力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24%,且应力变化规律与实测结果吻合。最后通过岩石莫尔—库伦破坏准则得到了工作面边缘破坏距离的函数表达式以及采场底板破坏深度的函数表达式,并且编程试算了工作面前方围岩的最大破坏距离。研究结果表明:深部工作面围岩应力不是线性变化而是呈波动性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深部采场工作面正前方围岩破坏距离与围岩内摩擦角、内聚力成反比,与煤层开采宽度及埋深成正比。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深部工程设计提供应力及围岩破坏范围的初步估算,对深部卸压开采以及采场围岩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煤》2016,(10):14-16
文章采用FLAC3D数值软件分析了采动影响下围岩应力、塑性破坏区分布规律,得出工作面前方17 m处为支承压力最大值,老顶初次来压步距32 m,周期来压步距12 m;煤体强度是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动态值,支承应力最大值点不是弹塑性区分界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大采高工作面在开采时易导致煤壁产生失稳片帮现象,对工作面安全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文章根据某矿大采高工作面实际开采情况,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模型,研究大采高工作面开采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通过理论分析得到超前支承压力峰值距离为8.3 m;2)工作面前方可分为应力增大区、应力减小区和原岩应力区;3)工作面前方的支承压力分布范围为30~36m,峰值应力点为5.8m~8.8m。研究成果可为大采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及发展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马庆云  钟道昌 《煤》1996,5(1):12-15
利用相似材料模拟手段,研究采场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矿山压力受采动影响的范围,应用压力拱模型求出了采场支承压力与工作面推进步距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压力拱模型对应力集中问题进行了探讨,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失去力平衡,发生变形移动。其结果,形成岩梁或岩石拱,以承受上覆岩层的重量,并将其荷载传递到采场周围,达到力的暂时平衡。于是在工作面前方和工作面上下山方向的煤体或煤柱上,以及在工作面后方已冒落受压的矸石上形成支承压力(见图1)。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这种支承压力不断向前移动和发生一些变化。当工作面推过一定距离或工作面停止时,采场周围围岩仍然保持着一个残余支承压力。  相似文献   

14.
以寺河矿大采高高效回采工作面为试验对象,采用超前支柱监测、回采巷道及留巷变形监测、煤体应力监测等技术手段,研究分析了该工作面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及巷道变形特征,为工作面巷道布置、采场及巷道围岩控制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大采高工作面相比,该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为9~15 m,集中系数为1.7~1.9,峰值位置前移,位于煤壁前方12 m处;后方支承压力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并伴有一定的滞后性;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根据矿床赋存条件、地质构造与矿岩物理力学性质,建立原岩和采场有限元模型,研究原岩应力(以自重应力为主)、采场(阶段矿房法采矿)围岩应力分布规律、以及随着矿房落矿过程中采场围岩应力的变化特征,基于现场地质调查和室内试验得到的数据,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矿段矿石开采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获取了不同开采阶段采场围岩应力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密度微震检波器近距离布置方法和台网近场定位原则,结合采矿理论,分析了煤矿采场上覆岩层运动与围岩破裂、上覆岩层运动与支承压力分布、微震事件数量与支承压力分布等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现场实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扰动造成上覆岩层运动和支承压力转移调整,是围岩破坏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采场围岩破裂和微震事件分布的分析,推断得到超前高应力分布范围为75 m和侧向高应力分布范围为35 m。采动围岩破裂范围和支承压力高应力分布范围取决于开采对岩层的扰动程度。采场围岩变形的现场实测表明,微震事件数量极值区与矿山压力显现明显范围相差19 m左右,综合考虑煤矿地层的层状特性和高应力作用下岩体破坏后变形显现的滞后性,现场实测证明了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为微震监测技术在采煤工程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培鹏 《煤炭工程》2014,46(5):48-50
煤矿深部开采的应力集中异常突出,以唐口煤矿1305工作面为例,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千米深井大采高采场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数值分析。模拟结果表明:1305工作面回采时,在采空区四周煤体内形成对称的"双肺"状支承压力影响区;随着工作面推进,采场支承压力峰值及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高度逐渐增大,工作面见方后,采空区顶板破坏高度与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变化趋于稳定,支承压力最大峰值约为72MPa,应力集中系数k为3.0;工作面煤壁前方与采空区两侧煤体内支承压力峰值随工作面推进向深部转移,且支承压力影响范围逐渐增大,压力峰值与工作面煤壁之间的距离基本保持在8~15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为了增强大采高采场应力稳定性,以某矿3111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对该工作面不同推进深度采场应力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初次来压深度为60 m,各岩层受力情况,经分析得出切眼预裂爆破放顶可有效缩短初次来压步距。  相似文献   

19.
以鲍店煤矿10采区为背景,利用UDEC数值软件,研究高位硬厚岩层下近距离煤层开采超前支承压力及硬厚岩层底部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上煤层开采时,超前支承压力及影响范围在硬厚岩层破断前达到最大值,硬厚岩层破断后,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呈周期性变化,变化范围较小,在硬厚岩层底部离层空间两端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下煤层开采时,超前支承压力集中程度高于上煤层工作面,在应力峰值外侧未趋于稳定,出现波浪形变化,硬厚岩层底部未形成显著的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大倾角煤层采场围岩应力分布,详细介绍了大倾角采场支承压力、底板应力、顶板应力分布的基本特征,据此可进行大倾角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的预测,为采场周围有关矿压控制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